温州龙湾“汤和信俗”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8-05-14 17:05柯冰慧刘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柯冰慧 刘煜

[摘要]汤和信俗作为温州龙湾民间纪念明初的抗倭英雄汤和而举行的信俗活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并在2008年6月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事实上,受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冲击,汤和信俗并没有因加入“非遗”而被广为人知,其未来发展道路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从现状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探索汤和信俗在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并通过现状分析,从中寻求保护措施,以促使汤和信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汤和信俗;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汤和信俗是人们为了纪念和缅怀汤和及众多抗倭将士的丰功伟绩,从而约定在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举行祭奠的信俗活动。汤和信俗之所以保留至今,关键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还是民间民俗精神文明的活化石。它蕴含着像抗倭先驱汤和一般的爱国精神,还凝聚了龙湾人的情感和信仰等人文价值。但随着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新一代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缺乏认知,对于汤和信俗活动的兴趣也逐渐式微。汤和信俗的传承和发展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新一代的年轻人又该如何重拾具有深刻价值意义的民俗文化?我们有必要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探索汤和信俗丰富的历史意蕴,并赋予汤和信俗新的时代内涵。

1    当前汤和信俗面临的困境

1.1    立法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管理,也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在其立法机制中仍存在不健全的地方,无法对地域性的汤和信俗进行有效的管控。事实上由于国外非遗项目的实施时间早、历程久、涉及面广,我国在非遗的立法上存在着移植现象。而移植实际只是一个框架的借鉴,是对于面上的非遗文化的维续,而在具体运用到地缘性的民间汤和信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时就需要深入挖掘了。此外,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立法者往往对民间汤和信俗的发展趋势无法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何处理因为社会自身发展过快而导致的法律与民间汤和信俗的滞后现象,是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项关键性问题。

1.2    汤和信俗后继乏人

传承者是非遗文化传播的主体,也是非遗精神传承的核心。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项目由于缺乏合适的继承人,导致这些项目逐渐式微甚至濒临消失。传承者的选拔也正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是国家进入了新时代,随着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群体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当代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趋于多元化,更加注重质量、形式等多方位的全面考查。因此,对于传承者的筛选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是受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传统的民俗文化。当代年轻人由于缺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传承意识逐渐淡薄,反而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同时当今的市场经济趋向亦导致人们更愿意从事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活动,对于汤和信俗此类高投入、高成本和低收入的传统文化项目往往敬而远之。

1.3    生存空间萎缩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于活动的价值和审美要求也在提高,传统的汤和信俗文化随着社会群体关注度的下降其生存空间面临着萎缩的危机。受现代化文化的影响,当代的年轻人对汤和信俗历史意蕴的理解逐渐淡薄,传承的积极性也在下降。据笔者调查发现,随年龄的降低,当地人们对于汤和信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都呈下降趋势,实际流传的地域也相当有限。汤和信俗生存空间萎缩的另一大障碍在于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转变。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社会一直坚持着一个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现代化开始时的启蒙阶段,为打破封建的枷锁、解开传统的束缚,反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任何一项传统信俗文化,都应当要从其表现形式、内容等多方面来考核传承和保护的合理性。汤和信俗传承人徐顺玮曾说过,7月15汤和节正因其强大的民族文化支持和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才得以完整传承。因而从精神内涵上看汤和信俗具有可传承性,那么如何推进汤和信俗文化的进一步转型,响应时代的号召并获得民众的认同感,是一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1.4    文化产业底子薄

汤和信俗文化根脉深厚,但当地相關部门对其开发和挖掘力度不够,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要加快汤和信俗产业化发展,关键要解决以下三大瓶颈:一是文化产业融资难。汤和活动的举办经费全权由民间筹资捐款形成,资金捉襟见肘,仅仅凭借民间内部资金发展文化产业是难以维系的。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开发汤和信俗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一,尚未将汤和信俗文化发展列入到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中,资金投入少,致使汤和信俗活动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二是创新能力不足。汤和信俗活动发展供应链结构简单,内容和形式单一,产业项目大同小异且缺乏创新力和吸引力。由于汤和信俗文化没有与相关产业项目有效融合,对于汤和信俗文化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使汤和信俗文化难以转化为有交易价值的文化产品,流通性差,传播力度弱。三是市场化程度低。当地民俗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力量较为薄弱,对汤和信俗文化产品开发有限,没能将文化产品与市场相交融。一些企业家也因文化产业的投资回报期长,报酬无法精准预测,从而更趋于追寻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2    对汤和信俗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汤和信俗历经百年经久不衰,关键是其背后蕴藏的种族和睦、勤劳质朴和美好期盼的人文价值与爱国精神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汤和信俗也不可避免的遭受着生存危机的影响。基于汤和信俗面临的严峻困境,笔者对其传承和保护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保护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的立法支持是民间汤和信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核心。我国自“非遗”项目设立以来,相关法律法规与保护措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非遗”保护在我国设立尚晚,立法工作波及范围有限、难度大。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很有必要。一要树立正确的立法理念。“汤和信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它虽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它是不脱离于民族的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习惯和信仰的“活”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民间不可剥离的不可再生资源。政府如果真正能够依照习俗的规则来制订与地方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法律,国家法律与民间习俗之间的冲突便可能会消失。因此,我国政府在立法工作中,应当要将传统的民间汤和信俗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按照客观实际开展立法工作,为汤和信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依据。二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当地相关部门要在总结近十年的“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上,借鉴外地在相关“非遗”项目保护上的先进做法,邀请相关的专家来考查并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关的汤和信俗保护工作专项小组,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制保护为依据,以法带民的管理机制,以此推动当地相关部门及民众共同保护和传承汤和信俗文化。三要加强执法力度。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参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发挥政府的法律职能,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保护汤和信俗的工作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中,以法带民,杜绝随意破坏汤和信俗文化的现象出现。

2.2    加大宣传力度,吸纳和培育优秀的传承者

吸纳更多优秀的传承者是汤和信俗活动得以传承的关键,时下的人们往往缺乏对汤和信俗历史由来的认识,片面的将汤和信俗活动定义为迷信的、过时的文化,从而排斥对汤和信俗文化的继承。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吸引更多的汤和信俗传承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加强汤和信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是重中之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民众主动担负传承之责。相关文化部门可以牵头来拍摄相关的汤和信俗纪录片,通过媒体宣传,使汤和信俗的文化价值不局限于当地。根据调查,年轻一代对于汤和信俗的认识淡薄,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所以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汤和信俗的相关讲座,这有利于对年轻一代进行汤和信俗文化的普及教育。二是要建立汤和信俗文化教育基地。当地的相关部门应当联合社会力量建立数字化的汤和信俗文化传承和保护基地、宣传教育展示基地及“汤和信俗”保护中心,利用电子、激光、3D等科技手段再现六百多年前的抗倭场景,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汤和信俗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内涵。三是要培育优秀的汤和信俗传承人。为甄选高品质的传承者,鼓励更多的民众加入到对汤和信俗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地方政府应该在政策、人员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协助当地相关部门组织培养优秀的汤和信俗传承者。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学校教育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通过制定和实施非遗项目培训计划,吸纳更多的人成为汤和信俗文化的传承者。

2.3    发扬创新精神,推进汤和信俗的文化转型

汤和信俗作为社会群体人文价值和爱国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冲击下,其影响程度和吸引力都陷入了瓶颈。如何应对社会民众对汤和信俗关注度的下降状况,最根本的对策是要在继承有价值内涵的汤和信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继承优秀的汤和信俗文化。汤和信俗历经百年经久不衰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谓继承传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将精华和糟粕都包容下来。在继承中首先要界定汤和信俗中精华和糟粕的界限,不可混為一谈,我们继承的属于汤和信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二是要推陈出新。只有通过文化创新,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与现代化审美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新颖性、多元化的汤和信俗的文化项目,才能激发大众对汤和信俗文化的兴趣,提高社会群众的参与度。例如汤和信俗中的舞龙灯就不同于传统的舞龙灯项目,而要另辟蹊径,特将龙头与龙尾相分离,能够舞出“天下太平”、“人口太平”等20多个字,拼字龙灯正以其观赏性和独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三是推进文化转型。只有顺应时代价值的信俗文化才能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同感,才能在社会历史中源远流长。推进文化转型,从根本上讲是对封建的、愚昧的传统文化的剔除,是将处于边缘化的优秀传统信俗文化合理化。汤和信俗是将民间英雄汤和从神化回归到人化,并赋予其爱国精神的标签,这就是一个初步的转型。要使汤和信俗文化普及到更多的社会群众并为他们所接受,推进文化转型是一段长期性的发展道路。所以笔者认为社会群体应当通过整合汤和信俗文化资源,探索汤和信俗文化独特的信俗活动形式和深刻的价值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为衡量标准,推动汤和信俗的文化转型。

2.4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也先后建立了文化产业园区、非遗产业园等工程,但汤和信俗文化产业化建设进展缓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资金是汤和信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条件,加大财政拨款不仅是对汤和信俗文化保护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也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当地政府要将汤和信俗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摆正,制定长期规划,通过加大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到汤和信俗文化建设中来,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汤和信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创建品牌文化。形成品牌效应,是扩大汤和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想要提升文化产品的含金量,做大文化产业,首先要辨别良莠不齐的传统信俗文化,将其与优秀的民间文化相交融,以此来创造新式文化产品。譬如以民间泥塑、剪纸等表现形式为载体,赋予汤和信俗新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打造别具一格的品牌文化。三是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注意将汤和信俗及当地已录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拼字龙灯”、“中华姓氏第一村”的屯兵文化、二月二的“拦街福”等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加深民众对汤和信俗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邱国珍、陈洁琼.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与申遗策略—以温州宁村“汤和信仰”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8-45.

[2] 辛志成,王扬.论民俗与法律的关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155-159.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神奇的设计师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