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支付服务建设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高鹤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9期

高鹤

[摘要]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切实解决贫困人群脱贫致富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山西省作为贫困县数量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作为改善民生,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脱贫举措。但从已完工安置点的实地调查走访中发现,多数新建安置点内的支付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通过山西省集中连片特困区安置点支付服务供给层面,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并探索改善易地扶贫安置点支付服务环境可行路径。

[关键词]扶贫搬迁;支付服务;金融服务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8;F832 [文献标识码]A

山西省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按照讲科学、重统筹的思路,稳妥选择安置点位置,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基本保障了安置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可及。其中,山西省安置点内支付服务配套建设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为主,能够提供基础性的结算服务,但从对山西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的21个贫困县易地扶贫安置点的调查来看,存在支付服务发展水平不高、功能开发单一、其他配套性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1    集中连片特困区安置点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末,山西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21个贫困县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25个,已完成300个,在建125个。其中,涉及搬迁的行政村(含自然村)超过670个,已完成搬遷2.23万户。就已完工安置点的支付服务状况整体而言,基础硬件设施基本能够简单满足安置点的需求,支付工具覆盖面较广,使用率地区间差异较大。

2    集中连片特困区安置点支付服务现状及存在

问题

2.1    缺少专业化银行网点造成支付服务发展不足

已完工的300个安置点内均没有专业化的银行网点,其中,60%安置点依附于城市或乡镇而建,距离最近银行网点在3~5km之间;其余安置点设置在行政村内,周边没有任何银行机构,对于搬迁人口大部分为中老年、儿童等留守群体而言前往专门化的银行机构办理业务路途仍显遥远。从安置点周边银行类型来看,主要以信用社、邮政代理网点、邮储银行为主,共有45家,农行仅有5家;同时,信用社、邮政代理网点受限于省联社、邮储银行内部风险防控管理,未全面开通跨行汇兑、票据、信用卡、个人Ⅱ类账户开立等业务,主要以储蓄、行内汇划等基础性结算业务为主。专业化银行网点支付结算服务供给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安置点搬迁农民、个体经营户、涉农中小企业多样化结算服务需求。

2.2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支付功能开发不完全

被调查的安置点中,已完工安置点内建有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293个,布放受理终端353台,除部分安置点没有固定电话线路外,服务站基本实现应布尽布,覆盖率达97.7%。但实际运行来看,服务站内仅能提供小额取现和限定金额的行内汇款业务,无法提供跨行转账、代缴费、转账电话理财等金融服务项目,导致站内机具使用率偏低。

2.3    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动力不足

被调查的300个已完工安置点内,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5.01万个,安置户人均持卡量平均1.2张,基本实现人手一张卡。但受限于缺乏专业化银行设施、服务站功能单一问题,银行卡使用率整体不高,活跃银行卡占比不足50%,大量为睡眠卡。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尚不完善,信用卡仅有4500张,占总发卡量的1.8%。安置点共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038个,主要开户企业为安置区域原有企业或新增扶贫企业及其附属经营机构,但通过单位账户办理的票据业务几乎为零,商业承兑汇票、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安置点银行机构无法办理,票据应用环境较为落后。

2.4    银行卡受理环境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据调查,设置在城郊、中心乡镇等地区的安置点可借助城区、乡镇内的ATM、POS等银行卡受理终端机具的结算服务,满足日常大额取现、跨行转账、理财等金融服务,设置在行政村内的安置点均没有ATM机具,服务站内POS机数量仅有44台,占安置点服务站机具总台数的12.46%,绝大部分为转账电话。

3    集中连片特困区安置点支付服务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金融机构发展动力不足,影响贫困地区安置点的支付服务环境可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的区域,往往被以盈利为主的金融机构忽视。再加之支付市场属于微利市场,金融机构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安置新区开展重复投入,从而导致专业化银行网点建设不足,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设备设施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进而影响安置地区支付服务长期稳定发展。

3.2    过度强化风险管理,弱化支付服务效能发挥

由于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基层地区网点或办事机构较少,仅有大型乡镇、县城内有银行网点或非银行支付机构办事处开展业务,受限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人力不足等因素,金融机构对偏远、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设施维护和管理力不从心。因此,金融机构只能放大风险弱化服务来牺牲贫困地区支付服务市场,造成处于安置点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未开通跨行结算权限,难以满足安置点居民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现金汇款等更多金融服务需求。

3.3    支付业务发展理念狭窄,未能充分挖掘安置点扶贫产业需求

据调查,安置点选址综合考虑了搬迁人口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问题,配套开发了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而目前现有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内容未能兼顾安置点周边涉农产业发展需求,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仅为安置点农民提供简单、基础性结算服务,未能与周边农特产品、电商产业、日间养老机构等扶贫项目相结合;再如:安置点附近银行网点由于服务内容单一、现代化电子服务渠道狭窄,无法与工业园区、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对接,形成安置点整体金融服务处于低端水平,不能有效满足工业化、现代化扶贫项目的金融需求。

4    易地扶贫安置点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可选择路径建议

4.1    推动基层银行网点专业化能力建设

一是根据安置点选点布局特点,构建错层分布式的专业化银行设施建设布局,距离城区较近或在乡镇内的安置点,人行、银监部门应联合推动金融机构通过社区银行、自助银行建设的方式,解决搬迁群众金融服务需求;设置在行政村内的安置点,可通过建设基层支付服务站点的方式弥补银行网点服务无法覆盖问题,并辅助以流动银行服务车、“背包银行”等银行工作人员定期进村、入户的方式,提供定期、专业化金融服务。二是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渠道建设,重点是要加快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服务渠道建设,鼓励和协助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借助“银银合作”或借助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客户端,打通远程服务通道,扩大金融服务半径。

4.2    推进基层支付服务站点与安置点扶贫产业深入对接

基层支付服务站点作为金融服务的集中代表,处在农村普惠金融的最前沿,其所开通的业务和提供的各项服务应当是与农村地区,尤其是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连接最为紧密的金融服务。因此,要做好安置点配套支付服务项目建设,并以此为切入点,打通金融机构与安置点扶贫产业对接通道是金融领域支持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可选择的对接路径有,一是在安置点周边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区域内建设支付服务站点(如金融综合服务站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针对性开通跨行结算、订单跟踪与结算、刷卡购票、金融业务辅导等服务,强化金融机构与扶贫产业主体信息互通与互信,逐步增强对扶贫产业信贷支持,全面优化安置区域金融服务内涵;二是在劳动密集型安置点内应充分发挥基层支付服务站点发达的结算功能和信息渠道功能,不仅能为用工方收集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还能为务工人员提供小额取现、转账汇款、现金汇款、消费、代缴费等结算服务,解决务工人员就业和资金结算需求;三是对建有集中养老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的安置点,加大基层支付服务站点的社会保障资金结算服务,推动建站金融机构与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合作,依托支付服务站点向安置点老年群体提供社保代收代缴、养老金待遇领取、线上预约挂号/线下刷卡医药费用结算等非现金支付服务,提高金融领域对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公共事业服务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4.3    有效挖掘支付数据在贫困地区信贷体系中的信用信息价值

探索推进非现金支付工具、电子支付渠道对丰富贫困地区信用评价指标的可行路径,通过挖掘信用卡、票据等结算数据的信用价值,提高安置点内“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评价水平;通过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资金交易流水深度分析,协助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对安置点周边扶贫产业主体的资金需求量、授信额度进行精准预估,强化信贷投放精准度,提高贷款质量和数量,有效解决贫困地区信贷业务申请难、投放难的“两难”局面。

4.4    加大安置点支付业务安全管理

针对安置点搬迁情况多样、人员构成复杂、社区治理措施尚待完善等问题,人民银行应牵头组织和督促各金融机构做好安置点内各类金融机具、特约商户、服务站点的安全管理,加大巡查和回访频率,强化自身系统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设。同时,针对安置点内特困、低保、留守人群容易成为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侵害对象问题,要加大电信诈骗识别方法、防骗手段等支付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安置点内弱势群体自我识别、预防能力;夯实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与公安部门联合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案件打击和查处力度,共同构建打击违法犯罪高压态势,不断净化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环境,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魏景茹.助農取款服务点发展的理性思考——以松原市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7(3).

[2] 徐军.对在农村地区大规模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站的SWOT分析[J].时代金融(下旬),2014(4).

[3] 施沁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评价与改进[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

[4] 刘晓玲,赵明一.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成本效益与可持续性探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