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生态变迁及农民文化新需求研究

2018-05-14 12:19张美
山西农经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村文化变迁农民

张美

摘 要:利用文化生态学理论阐释农村文化变迁的基本思路,提出农村文化从“村落式”向“社区式”转变的动向。根据农村文化变迁的趋势,分析农村文化发展的变化趋向和农民文化新需求的主要面向,进而提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农村文化;变迁;农民;文化需求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1-005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C95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计划”,这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以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代表的农村村貌改造,则推动农村样貌从延续了几千年的“村落式”向“社区式”转变。农民从散落布列的砖土房搬进了社区式别墅或公寓,居住形态、村容面貌、邻里关系、农村治理模式以及家庭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以及以此为根基的家族文化、乡邻文化、民风民俗等农村文化也在悄然改变,在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文化在流失、在消解,而新文化形式在衍生、在壮大。

1 农村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范式

“文化生态”这一概念是从生态学衍生出来的,主要是指文化生态系统应该指在某一相对独立、完整的社会区域中,各种文化因素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基础,根植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依赖于其自身的各种制度框架运行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系统[1]。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文化同样具有其存在、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根植与农村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基础之上。在几千前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变迁来看,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可以概括为:从村落式向社区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为:

1.1 生产方式从手工向机械的转变

生产方式的改变是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推动其他社会形式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以往手工劳作的方式,逐渐向现代机械化生产转变。机械化、规模化、雇佣式的生产方式正在形成,传统的已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劳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农业与现代企业相结合,农业现代生产的产业链初现雏形。这些改变,对农村文化生态的改变具有根本作用,是对农村文化生态的生产方式塑造。

1.2 农村样态从村落向社区的转变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农村变得更加整洁有序,不少农村从砖瓦房变成别墅,整个村落俨然一个规范的城市社区。从村落到社区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村的文化生态,农村样貌的改变为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的转变提供了基本条件,近年来在农村备受欢迎的“广场舞”“歌咏会”等新的文化形式不断出现。

1.3 生活方式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生产方式、居住环境、社会关系的变迁,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以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农民具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需求,而且现实的条件也让这样需求成为可能。特别是居家环境的改善,农民的起居生活已经和市民生活没有本质区别,同时更具有田园般的诗意,甚至成为市民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 文化生态变迁对农民文化需求变化的影响

农村文化生态从村落式向社区式的演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文化结构,促进了农村文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与之相关联的,农民文化需求也同时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文化追求变得更加多元

随着农村文化生态的变迁,与传统的农民文化追求相比,农民对看戏看演出、健身锻炼、科技知识、看报看书和看电影,是农民文化需求的主要形式,求乐、求知、求健康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取向。这说明,农民文化需求正在从单一形式向多元趋势转变,农民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将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可回避的新特点。

2.2 文化需求层次不断升高

娱乐消遣需求种类众多,层次分明,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高大上需求,也有唱响于大街小巷的市井文化需求,高雅文化已不再是有钱人专享,正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受众人群正在日益扩大。农民对文化消遣需求越来越注重其品质和理性,当然仍有部分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不健康,低趣味。农民因自身知识背景和收入水平的差异,面对同一文化品类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

2.3 精神文化需求变得更加旺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足必然带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特别是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渴望。“打麻将”“唠嗑拉家常”的低层次的休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需求,与之形成对比的向电影、图书、演出等高水平文化形式成为农民乐见的文化追求。

3 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主要策略

3.1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

农村文化生态的变迁,必然带来文化的流失和衍生现象。原有的文化对着农村发展有的慢慢流失,而新的文化形式会不断衍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农村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思路。一是要注重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注重挖掘特色农村文化。例如:以河北廊坊固安屈家营村,通过对古乐的传承、挖掘与创新,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并围绕古乐文化与特色产业,打造“古乐民俗文化村”,既繁荣了农村文化,又发展了农村经济。

3.2 打造特色化的文化品牌

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和各种文化的独特性是农村传统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特征[2]。农村文化建设要避免千篇一律,应该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每一个村庄都形成独居特色又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例如:廊坊市 “第什里风筝小镇”,就是对其原有的风筝制作艺术进行保护挖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特色文化产品牌的培育,增强农村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形成农村的文化凝聚力。打造惠民、富民的文化产业。

3.3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图书馆、农村剧院、农村影院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形成样式多样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构建“一镇一品”和“一村一品”的农村文化设施集群。同时,拓展农村文化设施投入的渠道,除了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外,鼓励社会企业资金的注入。采用“集体开发、招商开发、个体开发、共同开发”等开发模式,同时鼓励通过捐赠、联合开发等方式,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紧密结合、协同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加大投资力度,起到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参与的援助网络[3]。

3.4 激发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民是农村的真正主人,是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内生动力。农村文化建设要大力提升农民“文化自给”能力,要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培育和农村文化生态改善方面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农村文化繁荣事业上来。还比如,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参与各类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广场舞”“秧歌队”“合唱团”等活动,繁荣农村文化氛围。还比如:通过评比“文明户”“好相邻”“好公婆”“好儿媳”以及“致富能手”等活动,营造良好家风,传承优良淳朴美德。要努力走向传承和弘扬传统乡土民间文化的“文化自觉”。

结束语

农村文化生态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改變着农村的村容村貌,同时更深刻地改变着农村文化的内在结构,改变着农民文化的需求。因此,满足农民需求,应该深入了解这一变化趋势,根据这种变化趋势,集中力量构建农村文化新生态,形成农村文化新品牌,为“乡村振兴计划”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仰和芝.试论农村文化生态系统[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2]熊春林.论我国农村传统文化生态的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2(2).

[3]王玉平.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猜你喜欢
农村文化变迁农民
耕牛和农民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农民
变迁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浅谈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之路径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