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媒体联盟技术展望:北欧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的解读与启示

2018-05-14 09:05孙掌印陈燕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6期

孙掌印 陈燕

[摘 要]文章对《2017年新媒体联盟技术展望:北欧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的概况、制定过程及核心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对未来5年北欧教育技术发展中的9大关键趋势、9个重大挑战和12项重要的技术进行深入解读,提出构建创客空间、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试点学习分析及适应性学习技术、利用量化自我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以及构建基于情感计算的虚拟学习系统等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联盟技术;开放在线课程;适应性学习技术;情感计算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6-013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6.025

一、概述

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在未来5年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将面临什么?哪些趋势和技术发展将推动北欧教育的转型?这些关于技术采纳和教育变革的问题引发了53名专家的讨论,继而撰写了《2017年新媒体联盟技术展望:北欧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新媒体联盟(NMC)和挪威教育信息和通讯技术( ICT)中心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旨在向北欧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介绍在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的教育中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支持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1],主题围绕着新兴技术对北欧未来5年的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影响。

《报告》系统地回答了未来5年北欧将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等焦点问题。深度解读和分析《报告》,能及时掌握北欧新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各种趋势和挑战做出判断与预测,为深刻了解信息时代新技术发展趋势提供有益借鉴,促进教育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CNKI数据分析,截止2017年6月30日,国内已有30余篇论文对历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高等教育版” “基础教育版”和“技术展望”等系列报告开展深入研究,但尚未发现对《报告》的相关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对《报告》进行分析和解读,引起学界关注,并对未来我国教育在新技术应用和发展方面展开讨论。

二、《报告》核心内容分析

《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关于未来5年北欧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的研判和预测,并从北欧不断采用新技术的趋势、采用新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阻碍以及未来的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等方面来具体阐述报告的内容(如图1所示)。

(一)北欧不断采用新技术的趋势

1.短期趋势(采纳时间:1—2年)。(1)数字化考试的推广。随着学校教师越来越多地开展在线学习活动,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更加正规的评价方式数字化。目前,丹麦和挪威国家的总结性考试是在线上进行的,并且政府计划将这样的形式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考试;挪威教育与培训局给学生提供了虚拟的考试环境;在瑞典举行的未来考试和考试环境大会上,强调数字化的考试环境会使考试管理、评分和报告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2) STEAM学习的兴起。最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课程和项目的发展(简称STEM),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学科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支撑国家经济的重要方式。例如,一位冰岛的思想领导者将要开创一个STEAM学习工作坊试点,使用比约克(Bjork,瑞典现实主义画家)的艺术作品来教授多模态识读能力(multimodal literacies)。(3)将学生视为创造者。教育将会发生一种转变,即学习者更多地是通过创新行为探索学科实物,而不仅仅是消化课本内容。现有的媒体工具可以支持教育的这一转变,也使之与生产媒体( producing media)有着更高的契合度。比如瑞典胡尔茨弗雷德体育馆增设了一个创客空间,让数学、科学和语言的学习者们在学校里可以有更多机会参加创造性动手实践活动。

2.中期趋势(采纳时间:2—3年)。(1)混合式学习设计。混合式学习兼有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在北欧,这种学习方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魅力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便捷性以及与高科技多媒体的相互融合。例如,在哥本哈根奧雷斯塔德体育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以小组的形式用电脑或平板学习,余下是老师的指导时间。(2)提升程序编码素养。编码是指一套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规则并且能够取代很多种语言,比如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直译式脚本语言(JavaScript)和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PHP)。许多教育者认为编码可以激发计算机思维。一个名为Code.org的组织最近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会有140万个计算机岗位空缺,但是仅有40万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填补。为了使学习者在小时候就打下较好的基础,因此芬兰将编码作为本国核心课程的一部分。(3)重新设计学习空间。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兴技术在北欧的学校课堂已经站稳脚跟。因此,正式的学习环境需要升级以体现21世纪的时代特色。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为人们所接受,以便更好地让学习者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并且新的课堂设计方式也会支持这一转变。另外,建筑方面的创新思维影响着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和新的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比如挪威名为Powerhouse Drbak Montessori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3.长期趋势(采纳时间:4—5年)。(1)提升创新文化。为了营造创新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鼓励创新并通过结构性调整增加灵活性。这一观点在瑞典得以体现,尽管这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分数要低于自己的北欧邻国,但是创业精神很好地与教育融合到了一起。(2)评价方式的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从学习成果的评价逐渐过渡到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北欧学校现在注重对话形式的持续性评价,并以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为辅。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学生——他们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并独自努力完成。(3)对学校运作模式的反思。有一种备受关注的改革运动旨在革新传统的模范式课堂和重设学校的整体风格。这一趋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创新学习方式的影响。在芬兰四个方面的课程改革中,其中一方面就是改变学校文化,实现这一改变需要对教育、学习环境和评价方式进行不断地改进。

(二)重大挑战

1.可应对的挑战。(1)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网络的发展使一个人拥有了在股掌之间就可以了解几乎所有东西的能力,所以以自我为主导和以好奇心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吸引人。除此之外,生活经验和其他一些意外获得的知识都属于非正式学习,重在鼓励学生遵照自己的学习路线。(2)技术和教学之间的差距。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时间了解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将它们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且完全掌握未来创新事物也很困难。尽管学校领导做出单方面购置新设备的决定,但这些设备却无法被灵活运用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中。(3)将技术与教师教育相融合。尽管数字化技能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但是数字化辅助教学方面的培训却并不常见。数字化的识读能力并不在于工具,而是侧重于思维,因为专门的工具技能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目前,挪威的研究员已将多模态建模和创建真实学习环境的方法确定为初级教育项目的重点领域。

2.有困难的挑战。(1)推动数字化平等。数字化平等是指连接高速网络的机会要均等。随着混合学习方式逐渐普及,有无便捷的网络连接使学生之间产生了新的差距;学生越来越期望参加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对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少有连接网络宽带的机会,也缺少计算机设备,需要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的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难题。(2)平衡互联和非互联的生活。现在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学校必须帮助学习者了解如何在技术的使用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为了不让学生在海量的信息和新媒体中迷失,北欧学校鼓励学生谨慎使用数字化工具,并且提醒他们留意自己留下的数字化足迹和随之带来的影响。(3)学校文化和基础设施的主要变化。新的教学方法和新技术的采用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以开放性知识交换的形式来合作、共同努力实现组织变革。如果学校期望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教师和管理者就要做好榜样。教育者拥有不同的专业技术知识,并且可以彼此学习借鉴适用于课堂的实用而又具有进步意义的课堂模式。

3.严峻的挑战(那些复杂得难以定义,很少被提及的挑战)。(1)成就差距。成就差距指的是学生群体之间在学业表现上的差异,特指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民族或性别所造成的各种差异性,而同行竞争压力、学生比较、消极印象以及考试偏见等因素加剧了这一挑战。适应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技术在识别表现较差的学生和学生群体时所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它能帮助教育者和领导者了解影响因素,进而启用和扩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和参与策略,以缩小成绩差距。(2) 为促进学习建立系统的政策和协同机制。在北欧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政策制定者、当地社区、学校领导、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共同合作、力促改革,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挪威政府计划修订挪威的课程,目的是对数字化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并且将这些技能与不同的学科进行更加紧密地整合。(3)培养复合性思维。对于学习者来说,做到以下两点至关重要:既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网络世界,又要通过计算思维理解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要学会运用抽象、分解等方法处理复杂任务,展现出用启发式理性思维应对繁杂问题的能力。在提交给瑞典政府的一份关于学校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报告中,瑞典数字化委员会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识别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议修改国家课程和考试,将数字化工具与学科整合起来。

(三)北欧学校重要的教育技术发展

1.采纳时间在1年或1年以内的技术。(1)3D打印。3D打印在工业界被称为快速成型技术,是指从三维(3D)数字内容构建物理实体的技术。如3D建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CAT)和X射线晶体学。超越成型功能是3D打印的最新发展方向。如在丹麦的Farimagsgade学校,教育工作者将设计项目融入3D打印任务,使几何课程变得更具吸引力。(2)游戏和游戏化。所谓游戏化,指的就是利用从视频游戏中借鉴的科技手段来吸引顾客。在北欧学校,学习环境的游戏化得到教育者的普遍支持,他们认为设计有效的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创造力以及帮助他们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多知识。如在丹麦圣约瑟夫国际学校,教育者已经成功地将数字游戏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3)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指的是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创客空间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场所,并通过在创客空间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提升设计能力。诸如探究式教学法和设计思维均可以在创客空间开展,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像工程師一样思考,鼓励他们去完成规划、施工和交付等一系列流程。(4)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这种技术可以让学习无处不在。移动学习(mlearning)让学习者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学习材料。如在丹麦奥尔胡斯学校,教育工作者使用Surface Pro 2来提高有阅读障碍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习内容触手可及。

2.采纳时间在2—3年的技术。(1)自适应学习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是指通过软件和跟踪设备监控学习进度,并根据学习数据实时调整教学的技术,在混合和在线学习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自适应学习系统通常提供非常直观的可视界面,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哪些习惯及活动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如芬兰Claned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推荐学习材料,并指导学生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个人需求。(2)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计算机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并且人机之间能够进行类似于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交流。学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接收更加丰富的信息反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将会变得更加自然,这种贴近真人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改进在线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加人性、高效、易于量化。(3)混合现实。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通过将教育活动与物理环境相连,把混合教育应用带入课堂。如瑞典西约特兰赫尔辛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混合现实移动平台(Minnesmark)让学生进行寻宝学习。(4)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在2到3年会被北欧教育广泛采纳,它在实践性学习方面的应用会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在STEM(是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新的研究表明,与仿人机器人的互动可以帮助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学习者提高沟通和社交技能。如在丹麦的斯文堡,机器人泽诺(Zeno)担任有特殊需求和残疾学生的课堂助手。如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和自闭症的学生。

3.采纳时间在4—5年的技术。(1)语音翻译。实时通用翻译的概念不再只是存在于科幻领域。比如Google和Facebook正在开发支持语音识别、语音翻译和语音合成的技术。专家认为,到2030年,机器就可以凭借对口头和书面交流的理解提供非常准确而又流利的日常翻译。如最新版本的微软翻译器(Microsoft Translator)包含8种语言的语音翻译应用程序接口(API),可以更好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对话。(2)虚拟和远程实验室。虚拟和远程实验室在北欧学校中已经逐渐兴起,它通过网络使学习者比较便捷地获得与现实科学实验室里一样的虚拟设备和虚拟器材。北欧的教育工作者使用这些新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在丹麦,20%的高中学校正在使用由Labster公司开发的一款名为“The Virtual”3D交互虚拟平台,学生可以使用此平台进行学习和科学实验。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方法,3D交互虚拟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积极性。(3)虚拟助理。虚拟助理已经出现在北欧学校的课堂上,以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教的身份充当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辅助工具。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虚拟助手完成课堂管理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如在挪威商学院,教育工作者发现使用chat bots的学生能更加深入地融入课程学习,学生也可以即时回答老师的问题。(4)可穿戴技术。可穿戴技术是指用户能够以配饰的形式穿戴智能设备。随着“量化自我”运动的发展,今天的穿戴产品不仅能追踪到人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耗时多久,而且还可以捕捉到当下人们的目标是什么、何时可以完成。如谷歌选择丹麦作为Google Expeditions的测试地点,他们通过可穿戴技术和虚拟现实开启学生的世界地理之旅。

三、启示

(一)构建创客空间,推广创客教育,培育创新精神

“互联网+”时代下,全领域内创客空间的兴起和风靡大大鼓舞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应用创客空间,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动手制作的场地,进而提高其设计技能,还鼓励构建高阶思维的教学法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国内高校正在探索创客空间的研究和应用实践,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深圳大学等已经构建自己的创客空间并推行创客教育,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新兴趋势[2]。但是仍然存在创客空间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模式单一、学生创客素养低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四点加以改进:一是构建创客空间提供创客环境。高校需按照自己的发展情况和学科特色,整合图书馆、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群体的资源,构建高校创客空间,提供创客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满足学生需求。二是鼓励创客教育形成创客生态。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整合教师、教育工作者、专业和业余创客等一切可用人才,科学设计创客课程并将其纳入和融合进学科课程教育中去,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如北京邮电大学将创客教育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设立“创客工具箱”,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数字电路等知识。三是构建众创时代下校际协作的创客建设模式,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创客空间的有序运行和科学可持续发展。四是促进高校创客空间的创新成果转化。在创新2.0时代下,创新成果转化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和全民创新,推动以创新驱动的社会转型发展。

(二)發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推动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建设

慕课鼓励优质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发展、使用及提升,可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设置线上线下课程体系,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教育不平等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对慕课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断提升,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就开发“学堂在线”平台,第一批面向全球开放7门在线课程,截至目前,69家国内外高校和机构在平台开设在线课程合计641门,其中清华大学298门课程居首[3]。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展开慕课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综观慕课发展,我们发现存在慕课平台功能有待完善、优质慕课资源匮乏、高校教师参与度低、学习者流失率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实现教育部要在2020年认定高校开设3000门慕课课程的目标,建议从以下四点推进:一是加强学校与慕课平台商的对话与合作,依托多种慕课平台,将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APP、微博、微信等移动自媒体发布,拓宽慕课课程获取渠道,联合创新慕课管理模式以保障线上学习有序进行。二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尝试慕课教学,建立科学的慕课课程质量评价、教学评估、考核、薪酬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三是围绕学分制度将慕课纳入学校教学课程体系,允许学生跨校、跨院系、跨专业选修慕课课程,提高慕课学习者的保持率。如上海西南片19所高校达成慕课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将慕课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免费让学生跨校选修,实现该区片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学分互认。四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优势,在尊重知识产权前提下,秉承积极开放的服务宗旨,设计特色慕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深层次学习课程,避免“旋转门”情况的发生。

(三)试点学习分析及自适应性学习技术,促进教育过程的优化

学习分析和适应性学习技术是对教育大数据的应用,通过软件和跟踪设备监控学生进度,并根据学习数据实时调整教学的技术,在混合和在线学习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在我国,学习分析和自适应学习技术逐渐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和重视,有些高校已经开展跨机构研究合作。如北京师范大学和拉里奥哈国际大学联合开展项目PERFORM,开发自适应学习软件,并根据学习者数据提供个性化建议。由于研究起步晚,该技术应用存在学习者数据来源不稳定、对网络学习者情感支持的研究不够、技术实践应用少、用户隐私安全等问题。因此建议从以下三点改进:一是清除学习分析和适应性学习技术应用的障碍,有效采用新技术。在此过程中,高校机构需要注重技术采用所需时间、成本、专业知识或技能,从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两个角度制定细化方案并逐步推行。如科罗拉多州理工大学将自适应学习纳入长期学术计划,接近总数82%的约800名教师使用自适应学习平台,反响热烈。二是构建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从学习者、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三个不同角度提供针对性应用服务。如美国普渡大学的Signals项目分析学习者学习相关数据(Blackboard 平台搜集),以绿黄红三色标识学业成绩的危险状态,及时对存在潜在危机的学生发出警告并实施干预,降低其学业失败风险。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兼顾学生隐私,明确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数据管理权和所有权。三是秉持个性化目标,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更精准、更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四)利用量化自我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

目前,45%的中国网民通过应用程序或可穿戴设备来追踪健康和健身数据,并进行自我激励和提升。学习者和教育者同样也可以从类似工具获益,追踪教育目标的进展情况。可穿戴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得量化自我成为现实,量化学习核心是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4]。量化自我有助于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反思、自我导向,从而实现自我量化学习。那么,如何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过程如何实现?学校移动或网络环境有什么作用?如何构建和设置校园网络环境?如何发挥教师和管理者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点改进:一是推动可穿戴设备与相关学习应用的发展。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完善学习识别、过程显示、计划编制、过程记录、绩效评估、任务提醒、生理状态感知等教育性功能,使得使用设备的每一个学习者,能够通过查看相关量化数据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或通过数据的专业化分析获得更多的学习建议以及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利用量化自我技术支持智慧性数字化阅读。通过阅读主体、阅读目标设定、阅读测验、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手段,最终给阅读主体提供恰当的阅读指导、经验普及或资源推送,充分利用即时、快速传输数据的网络或蓝牙技术及大容量云平台存储的支持,实现利用移动终端的高效阅读及智慧性阅读。三是通过量化自我技术实现教育者的有效管理及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量化的数据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对学习结果影响的生理或环境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监督。学生也可以通过量化自我,指导自身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提升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构建基于情感计算的虚拟学习系统,促进丰富多元的人机交互体验

情感计算技术主要着力于探寻在线学习者学习情感状态、提高人机情感交互、情感表现能力训练等方面的应用[5]。目前,国外网络在线虚拟教学系统中的情感交互和情感计算研究方兴未艾,出现一些虚拟学习系统。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交技能训练系统MACH,虚拟的教师与学习者的情感交互有助于构建逼真的交流情景。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教育应用实践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普遍存在情感信息识别和提取不畅、人机情感交互不和谐、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四点改进:一是聚合专业人才组建情感计算研究团队,加大力度研发情感计算算法和传感器技术、人脸面部表情识别等相关技术。如清华大学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共建情感计算中心,成功建立人类大规模动态情感数据资源库,并创建了中国人的三维情感空间模型。二是构建开放、智能、灵敏、友好反应的网络在线虚擬学习系统。在此过程中,需注重使用可穿戴情感计算设备等,如将情感鼠标嵌入网络在线教育情感交互系统的学习终端,提高捕捉和识别在线学习者的声音、姿态、面部表情等情感信息的准确率,有效判断和理解其当前学习情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三是创建虚拟情感教师,及时给予学习者鼓励、肯定或提醒,提高学习者学习情景体验,一定程度上补偿网络自主在线学习模式中缺失的情感交流。如日本文部省研发情感机器人“小IF”用于虚拟教学系统,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声音情绪,进行人机情绪对话交互。四是拓宽情感计算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除了网络自主学习外,延伸其在日常社交训练、公众演讲、工作面试培训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实践,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四、结语

《报告》阐述了北欧学校未来几年不断采用新技术的趋势、采用新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阻碍以及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发展。学校教育需从新技术的“近期发展趋势”“中期发展趋势”和“远期发展趋势”着手,积极应对挑战,积极而审慎地对待新兴技术,优化技术应用方案,科学规划,寻找实现转型突破的有效途径,从提升教育的战略规划与分析能力、推进我国教育新媒体技术应用、加强教育发展三方面逐步稳妥推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Freeman, A., and Rose, K. (2017). 2017 NMC Technology Outlook for Nordic Schools: A Horizon Project Regional Report.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王佑镁,钱凯丽,华佳钰,郭静.触摸真实的学习:迈向一种新的创客教育文化——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7(02):34-43.

[3]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80-85.

[4]刘三,李卿,孙建文,刘智.量化学习:数字化学习发展前瞻[J].教育研究,2016(07):119-126.

[5]李勇帆,李里程.情感计算在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功能、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2):100-106.

(责任编辑: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