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8-05-14 10:25苗利明
党的生活·青海 2018年6期
关键词:画竹竹子文化

苗利明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常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竹之用

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很早就结下不解之缘。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殷商时代,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也可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看出,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哀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有关的典故。

秦汉时期人们就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古人还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竹椅、竹床、竹篮、竹篱、竹窗、竹扇,这些竹器一般造型玲珑别致、精细巧妙,可谓不妖不艳也不俗。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历代取其做围篱墙垣,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之品

竹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其根茎和躯干皆木质化,有明显的节。我国有二百五十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其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竹叶青青,竹影萧萧。袅娜婆娑的凤尾竹,修长苗条的湘妃竹,青翠欲滴的碧玉竹,妙趣横生的花方竹,似人非人的面竹,凹凸有致的龟背竹……丛丛簇簇,遍山漫谷,修篁竹影,筛风弄月,生机无限,展现出独有的风姿和魅力。

竹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阴奉献给大地,将财富留赠于人民。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诗经》中就有大量竹诗,如《诗经·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以后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倪瓒,明代的王绂、徐渭,清代的郑板桥、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家,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竹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上林苑、辋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沧浪亭的“翠玲珑”、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等等。以竹造景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中国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之魂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的正直、坚韧、宽厚、清纯、淡泊、豁达等,正是美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化身,正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写照。因而,历代名流逸士、骚人墨客大多爱竹咏竹赞竹,他们都好以竹自喻,以竹明志,以竹修心,以竹养性,以竹怡情。

据《太平御览》记载,书圣王羲之子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苏东坡曾作《于潜僧绿筠轩》,其中有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白居易这首久享盛名的《画竹歌》诗,竹集花草木三者于一身,当是钟灵毓秀,尤物天成,每一根都有自己的风情和韵味,每一片竹林都能承载一个恬然的精神家园。他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

古代文人名士一生不得志的居多,或遭贬或压抑或流放,因此,他们的命运十之八九“皆云山无际耐人愁”,远离物欲横流的红尘凡俗社会,隐居深山僻壤竹林之中。晋代的阮籍、嵇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的孔巢文、李白等竹溪六逸……他們钟情于竹,以竹为镜,正直立身,以知性散淡、回归自然的心境,诗意地禅意地活着,他们浪迹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于修竹清韵之中。他们早已把自己比作一支竹竿、一轮竹节、一枚竹叶,那亘古传扬的故事,经久不衰。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爱竹成癖,须臾不离,“兰之清幽遗世,竹之孤高劲峭”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将爱竹之心,爱民之情融为了一体。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写的粗犷、苍劲,塑造出一个长在青山,立根岩石,不怕土薄石坚,清峻奇崛,顽强地同风刀雪剑抗争的不屈形象。

在中国革命史上,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开国元帅叶剑英,在战场上吒咤风云,转战一生,却也以竹为师,“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他从喜竹爱竹中深悟“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这份虚心劲节的品格,岂不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支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幅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猜你喜欢
画竹竹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画竹题诗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谁远谁近?
胸有成竹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