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摘 要] 作为“职前教师”,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下,自由、开放、多元的资源环境为师范生教研素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产生了危机。通过互联网对师范生自我监控的考验、信息素养的挑战、思维训练的冲击和自我效能的威胁的深入分析,从相对应的方面出发,构建立体的系统的策略体系,以应对时代危机,促进师范生教研素质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教研素质; “互联网+”; 师范生;危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09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17
教研素质,即教育教学研究素质,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所学的教研理论和已掌握的教研方法,在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探寻教学规律、改进教学工作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新课改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等,都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研素质。 “互联网+”时代下,自由、开放、多元的网络资源为师范生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为师范生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师范生在利用互联网发展自身教研素质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我与网络资源的关系,避免对网络资源的依赖;如何充分选择和利用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进行深度思考、训练思维能力,以更好地促进自身教研素质的发展,是当今师范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研素质内涵的发展
師范生的教研素质由教研意识、教研知识和教研能力三个部分构成,教研素质结构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作为学生,师范生最初对教育教学研究是比较模糊的。只有当师范生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教研知识以后,才能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产生研究的想法,表现出强烈的教研意识。在具备强烈的教研意识和丰富的教研知识的基础上,教研能力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因此,教研知识的储备对于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相当重要。教研知识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所需的各种知识,包括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其积累需建立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基础之上。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以前,师范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单一,大部分知识从纸质资源上获取,少部分知识来源于网络。纸质资源相比于电子资源,受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更大,师范生的各方面条件有限,所获取的教研知识也是有限的。
在当今“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种资源充斥网络,信息高速膨胀,其增长与更新速度惊人。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向大众开放,各种资源唾手可得。通过电子终端设备,师范生能够获取想要的各种资源,但太丰富的资源对发展师范生的教研素质而言也并非完全是好事。“洛扎克曾经说过,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观念,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事实面前六神无主。”[1]在过去,师范生面对有限的资源,反而有更多自己的思考空间,能够积极地调动大脑思考问题,深入研究、挖掘信息。然而,面对着“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的无限资源,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我监控能力,对信息有清晰的认识,避免无关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引诱与误导。“作为一种基本而综合的能力,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因此,“互联网+”时代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面前,信息素养成为师范生教研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需要学会怎样去辨别、选择、利用有价值的信息,避免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二是为了避免无关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引诱与误导,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成为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必要举措;三是在碎片化信息面前,深度学习成为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的教研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危机
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依赖于教研意识、教研知识和教研能力的共同发展,此三者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撑。“互联网+”时代让信息唾手可得,开放的资源环境为师范生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必然制约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但是过量铺陈的教育教学资源也给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一)资源共享背景下对自我监控的考验
网络资源无限,师范生投身于网络寻找教育教学资源时,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在特定的时间内,大脑对事物的注意力和知识的吸收量都是有限的。面对呈现在眼前的海量信息,师范生需要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予以重视,将其他的无关信息剔除。然而,互联网上的各种游戏、视频、小说等资源,对师范生来说极具吸引力,仅仅将注意力维持在教育教学资源上,而不被其他无关信息干扰是不容易的。师范生在对无关信息关注过多后,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注意力必然会被分散或转移到无关信息上面,导致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注意力减退或消失,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吸收和教研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也真正考验着师范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是对自身的思想、行为等进行控制与管理,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面对网络中的诸多诱惑,怎样提高自身的监控能力,不被无关信息分散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是集中和维持在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上面,是发展师范生的教研素质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自由选择条件下对信息素养的挑战
在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互联网+”时代,既为师范生获得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也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共享背景下,海量资源充斥于互联网,但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范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理解不透彻,很难准确地辨别和剔除劣质资源,导致所获取的教育教学资源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影响教研素质的发展,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资源面前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师范生面临的一大挑战。
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平台,师范生能够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中自由选择。但如果只是随意从互联网上选择教育教学资源是不可取的,师范生应当对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予以关注,筛除其中的劣质资源,这一过程也挑战着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师范生所获取的教育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研知识的质量和教研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情况。由于师范生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不同,所获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情况也会存在差距,导致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拉大师范生之间教研素质的差距。
(三)网络资源依赖下对思维训练的冲击
“互联网+”背景下,自由、开放的资源为师范生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容易使师范生对网络资源产生依赖,削弱对思维的训练。当师范生遇到教育教学问题,并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动机时,本应该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后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然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将网络作为解决问题的捷径,直接通过上网搜索答案。通过查找后,一旦发现问题的答案已清晰呈现在眼前,自己对问题已没有任何疑问,随即中止对问题的思考,打断继续研究问题的念头,思考过程也随即中断,思维并未得到相应的训练。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点,使用不当,凌乱而表浅的知识点并不能促进学习者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导致学习缺乏深度[3]。师范生在获取碎片化信息时,很难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亦很难保持深刻记忆。阅读完的碎片化信息,在师范生的头脑中已是过往云烟,没留下太多有价值的观点,更不用说在已有信息基础上深入思考与研究。在碎片化信息的影響下,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愈加肤浅,思维很难深入,如蜻蜓点水般停留在表面。久而久之,师范生在问题面前难以深入思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下降,教研素质的发展受阻。
(四)资源获取便捷对自我效能的威胁
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中,师范生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选择更加多样,在海量的资源中自由选择,能够给师范生带来一种获取资源的满足感。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满足感,会直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从而显著地影响学习效果[4]。因此,网络学习能够提升师范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效果也自然更好。然而,有研究指出,“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反而很低”[5]。“互联网+”时代,资源的便捷获取也威胁着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自我效能感。
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从其中的某些内容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对于自己提出的新颖观点,想要一探究竟,希望能将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研究,紧接着查找相关资料。互联网作为师范生查找资源的主要途径,其资源更新速度惊人,各种适时信息随即可知,关于教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亦是如此。师范生兴致勃勃地查找资料以研究自己的新颖观点时,才发现别人对于同一观点早已有了丰硕成果,自己在此研究成果上根本无从下手。原本是怀着满腔热情想要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对这一研究过程充满了期待。然而,互联网上已有的相关研究早已存在,心中顿时产生较大的落差,充满了失落。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从查找资料前的高水平,随即下降到较低水平。长此以往,容易降低师范生开展教研的积极性,不利于教研素质的发展。
三、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时代应对
发展师范生的教研素质是教师职业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师范生的成长相当重要,影响着师范生的整体发展。面对当前“互联网+”时代对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带来的危机,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以应对新时代的变化,可以从自我监控、信息素养、思维训练和自我效能四个方面着手,构建立体系统的策略体系,促进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
(一)加强自我监控,拒绝无关信息
“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特征。师范生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并获取各种资源。在利用互联网寻找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研的过程中,游戏、小说等无关信息挑战着师范生的意志。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教学资源的搜集上,排除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师范生需要有较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加强自我监控能力,这是保证师范生网络学习效率、积累教研知识的重要条件,为教研素质的发展提供可能。
1.明确查找资源的意识
置身于互联网,师范生必须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才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因此,师范生在利用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之前,应当明确查找资源的意识,确保上网的目的性。教育教学资源的获取是积累教研知识的必备条件,而教研知识是师范生教研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获取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研知识的积累才成为可能,师范生教研素质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查找,师范生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网络中始终带着寻找教育教学资源这一信念,自身的注意力很容易维持在教育教学资源上面,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维持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自我监控水平提高,对网络上无关信息的抵抗力自然就提升了,教育教学资源的获取也更加具有效率。
2.重视元认知策略的掌握
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我行为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是自我监控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即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监控能力的培养[6]。基于师范生的特点,应采取措施对具有针对性的元认知策略进行培养,以提升师范生在网络环境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师范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抵御网络学习中无关信息的干扰,将注意力维持在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上,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教研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信息素养,选择优质资源
海量的网络资源为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资源质量的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师范生在发展教研素质的过程中,想要从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需要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辨别资源的优劣,并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是积累优质教研知识的前提,对资料的搜集与处理能力也是教研能力的体现,它们对于教研素质的发展至关重要。
1.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师范生如何从中辨别和筛选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赖于较好的信息素养。提升师范生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师范生积累优质教研知识的重要途径。2.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较之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师范生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对教育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亦更具自主性。然而,师范生的能力有限,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了解不全面,在资源的辨别和筛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从网络上自主获取的教育教学资源质量可能不高,影响教研素质的发展。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师范生选择资源,能够让师范生更好地获取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质量,减少与劣质资源的接触和吸收劣质资源的机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方面的权威期刊、书籍和视频等的关注;根据师范生教研素质发展的需要,适时向学生推荐不同类别的优秀教研成果等。另外,学校的信息检索课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和筛选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师的长期引导过程中,一方面师范生拥有更多与优质资源接触的机会;另一方面,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辨别和筛选能力也随之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自主选择优质资源。
(三)强化思维训练,重视深度思考
师范生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单纯地依靠搜集和吸收教育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深入加工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对网络上已有的教研成果,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在不同的视角下开展教研。面对网络中充斥的碎片化信息,应注重思考问题的深层意义,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
1.变换思考角度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范生常常通过互联网一探究竟。原本在头脑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发现网络上早已存在解决办法,对问题的思考顿时停止,思维活动就此中断,这极不利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提升。师范生由于对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较局限,出现上述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由于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就停止思考,那教研能力是很难提升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已有的成果中探寻新的视角。这样一来,既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又能够锤炼自己的教研能力,推动自身教研素质的发展。
2.注重思维教育
发展师范生的教研素质,重点在“研”上,需要思维的深入。互联网上的碎片化信息,对师范生思维的深入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碎片化信息并不必然导致碎片化认知,当学习者能够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将信息与信息进行关联,就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7]。在碎片化信息面前,应当通过思维教育保持思考的深度。思维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师范生已有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但思维能力还较薄弱,需要加强思维教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可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课前确立教学目标,学生课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上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评价总结。另外,课例研究也是很好的思维教育。课例研究是教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以及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课例研究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其研究性上。”[8]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一人上课、多人评课,重点在“教”而非“研”。课例研究则要求大家共同参与到研究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教与研的结合,提升师范生的教研能力。
(四)提升自我效能,积极参与教研
自我效能感能够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功。网络学习的特点威胁着师范生发展教研素质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师范生自身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以提升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为后续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动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够使师范生在发展教研素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愉悦的体验,增强满足感,促进教研素质的不断发展。
1.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网络学习资源极为丰富,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亦呈现出新和多的特点,师范生自认为新颖的观点已经有了研究成果属正常现象。在发展自身的教研素质中,师范生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结合自身的实际水平,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在最初阶段,不要求作出研究成果,只要积极参与教研的过程即算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教研的深入,可以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出自己的一些小成果。在各个阶段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既有难度但也能够通过努力去完成,时常拥有成功的体验,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对教研具有更大的积极性。
2.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师范生对于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期待能够对此观点深入研究,做出一番成绩。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源后,发现这一观点早已有研究成果,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闪光点,心中顿生失落感,削弱自我效能感,影响对后续教研的信心和动力。过去的教学注重结果评价,只是从仅有的几次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教研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师范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全面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既关注师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所取得的进步,也关注其阶段性的成果。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师范生教研的全过程,提升教研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教研素质的不断发展。
总之,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师范生教研素质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充满着危机。师范生应当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学会应对危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自身的教研素质。
参考文献:
[1]罗清,张静.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48-249.
[2]孙宽宁.“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与应对[J].教育研究,2016(06):16-17.
[3]顧小清,冯园园,胡思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39-48.
[4][7]曾琦,秦怡萌.对“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学习的审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05):65-70.
[5]白晓旭.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6]罗清,张静.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46-247.
[8]赵德成.教师成为研究者:基于课例研究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4(01):75-80.
Crisis and Respons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HUANG Min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Abstract: As a “pre-service teacher”, the qua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era of “Internet+”, a free, open and diverse resource environment has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literacy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has also created a crisi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test of self-monitoring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challeng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impact of thinking training and the threat of self-efficacy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begin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spects, constructs a systematic and systematic strategy system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s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quality develop well.
Key words: teaching and research quality; "Interne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crisis;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