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童年时光

2018-05-14 13:34张学玉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树杈外皮柳叶

张学玉

童年,一去不复返。童年的光阴,被捂在心窝,每每打开心房,我就看到它咕嘟咕嘟冒着热热的青烟。童年就是一棵冬天的大树,尽管不再枝繁叶茂,但依然根深蒂固地活在我心底。

我的家乡,山东省利津县,一个从地图上看像极了凤凰的四季鲜明的小城,绵延在山东北部黄河岸边。春天,河冰融化,柳条柔软,叶似眉弯,折取一小段枝条,两手用力反向拧松树皮,抽掉木条,就是一根树皮管。把完好无损的皮管剪成指头那么长的一段,刮掉端部几毫米长的外皮,留着淡绿色的内皮,一个柳笛便大功告成。放在嘴里一吹,悠扬的笛声从村头响到村尾。摘取一片宽厚的柳叶,抹掉灰尘,把叶边沿着中间的长叶脉对折,放在嘴边,各种动物吱吱的叫声飞出口腔。我们小孩子也拿叶子放嘴里,可是吹痛了腮帮子、吹大了鼻涕泡,也吹不响,只好向哥哥姐姐求教。原来,柳叶不是用来吹的,须轻轻闭合嘴唇,往里吸气,叶片才发出吱吱的声音。

折一个小树杈,把橡皮筋拴在树杈两头,就是一个弹弓。找个小石子,朝着树上一阵猛射,即便打不到小鸟,也能把它們吓跑,那神态完全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揪下几根垂柳系在腰上,再编个帽子,往头上一戴,大一点能爬上树的就是游击队队员。他们站在颤悠悠的树杈上,骄傲地摘下一串串槐花或者榆钱,传递着伙伴间的温暖。小孩子们则钻进树丛拔古蒂挖野菜。古蒂是白茅草的嫩芽,剥去外皮,抽出棉絮一样的东西,就是乡下孩子的棉花糖。粘个知了,挖个知了猴,摸条鱼,逮个蚂蚱,裹在蓖麻叶里,用火烤熟,撒点盐就能开荤。三五成群的伙伴们聚拢来,拿出自己的战利品,河水里一涮,就可以野餐了。玩累了,不忘砍一篮子当年生的嫩柳条,回家把皮剥掉,晒成白条子,卖给小贩,换点零钱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糖块、头绳或者泥模型。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里,没有图书,没有玩具,少有零食,所有玩具都是原生态自创的。黄河滩上不缺红泥巴,伙伴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两两做对手,把软软的泥巴做成碗状,托在手掌,猛力扣在地上,碗底被气流冲破,泥点子溅得人满脸满身。在欢呼声中,对手拿泥巴把洞补上,最后谁手里的泥巴多,谁就是赢家。硬硬的红泥巴有特别之处,像揉面一样揉到不开裂,然后放到泥模型里,可以印出各种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印出来了,就放在树荫下阴干。谁的泥模型种类最多,谁就能引来众多的交换者。

在学校里,没有课外书可看,也没有作业需要做,同学们会做各种游戏娱乐。男孩子在地上画个城池,围着跑攻城。女孩子也画个图,玩跳房子。画手表、跳绳、丢手绢、扔沙包、拐腿,都是那个年代有代表性的游戏。放学也不回家,滚铁环,打陀螺,弹玻璃球,踢毽子,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家长们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在校园上空绕了几圈,我们才抓起书包,一路抡着飞回家。

飞逝的光阴把我的童年拴在了老家池塘边的榕树上,那信手拈来的简单快乐,随着那撒丫子飞扬的尘埃,被滚滚的黄河水冲进了大海……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童年和小朋友们玩耍的情景,回忆了童年玩过的游戏,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这使得文章非常生动,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猜你喜欢
树杈外皮柳叶
树杈上的小绒球
柳叶和鱼
树杈
为小黄菇娘做造型
尽他一只鹅
流氓
坐在树杈上的月亮
蓝莓的光泽
美味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