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

2018-05-14 16:03段仓熊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土地复垦评价方法煤矿

段仓熊

摘 要 矿山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能够正确合理地确定矿山损毁土地复垦方向。基于此,以府谷县伙盘沟煤矿为例,根据矿山实际,分析了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及损毁土地情况,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煤矿;土地复垦;评价方法;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7.092

陕北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煤炭的开采,损毁土地大面积出现,不但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使当地城市发展受到制约[1]。要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解决人多地少矛盾,保障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对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复垦的关键任务,能指导待复垦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要对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进行有效评价,应合理选取适宜性评价方法,同时兼顾考虑待复垦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然后评定出各待复垦单元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进而确定复垦方向及目标。

1 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损毁分析

伙盘沟煤矿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南部,属典型的黄土梁峁沟谷地貌,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沟谷纵横狭窄,谷坡陡峻,地势西部及中部较高,以10°~25°的坡度向沟谷倾斜,沟谷边缘线以下谷坡较为陡峻,局部地段两岸谷坡形成陡崖[3]。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土、红土和风沙土,质地为砂壤和轻壤,肥力较低,土壤沙化严重。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为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村庄及采矿用地,土地损毁形式主要为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 kV输电线路、蓄水池等永久性建设用地压占损毁、临时占地压占损毁和采空区沉陷损毁,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损毁程度为重度,临时占地损毁程度为中度,采空区沉陷损毁分为轻度和中度损毁[4]。

2 评价范围和初步复垦方向的确定

2.1 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即为复垦范围,是在损毁土地预测和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该矿区的土地损毁主要为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 kV输电线路、蓄水池等永久性建设用地压占损毁、临时占地压占损毁和采空区沉陷损毁[5]。由于该矿井服务年限较短,根据现场调查及意见征询,矿区内永久性建设用地在服务年限结束后均不再留续使用,故将其全部列入复垦范围,因此该适宜性评价范围包括临时占地、沉陷区及永久性建设用地。

2.2 复垦方向的初步确定

根据矿区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从矿区的实际出发,结合矿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充分考虑政策因素和公众意见,本着农用地优先的原则,复垦范围内损毁土地的初步复垦方向为耕地和草地。

3 评价体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由土地构成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在实地是性质均一的单元,单元内部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存在较大差异[6]。基于此,结合矿区实际,在不改变原土地利用类型及井田边界、权属界的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土地损毁类型、原土地利用类型为依据划分评价单元,对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沉陷区内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划分为轻度损毁耕地、中度损毁耕地、轻度损毁林地、中度损毁林地、轻度损毁草地和中度损毁草地,共计6个评价单元。复垦区内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kV输电线路、蓄水池和村庄永久性建设用地单独划分为1个评价单元,临时用地单独划分为1个评价单元,因此复垦区内共划分为8个评价单元[7]。

4 评价体系及方法的确定

4.1 评价体系

依据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特点,结合矿井实际,并参考相关实例,确定本次评价体系为二级分类评价,即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两级分类[8]。土地适宜类分为适宜类、暂不适宜类和不适宜类。适宜类按照土地質量等分为1等地、2等地和3等地,暂不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不进行续分,以“N”表示。

4.2 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极限条件法、经验判断法、综合指数法以及模糊数学评价法等。基于此,依据矿区的实际特点,通过对目前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方法进行优劣性分析,最终选取极限条件法作为评价待复垦区土地适宜性的方法。极限条件法倡导主导因子的限制作用,评价单元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主导因子中条件最差因子的质量,即由选定评价因子中某单个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限制性最大)的因子确定。

4.3 评价因子的选取

评价因子的选取,需在众多因素中选择最灵敏且便于度量的主导型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基于此,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等实际情况,在全面考虑矿区损毁土地预测的结果和现场情况后,确定了每个评价单元的适宜性评价指标。耕地、林地、草地选取损毁程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坡度5个评价因子。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 kV输电线路、蓄水池、村庄和临时用地选取土壤质地、交通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4个评价因子。

4.4 评价等级标准的建立

结合矿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之前的一些煤矿土地复垦经验,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及《土地复垦技质量控制标准》等建立该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标准,具体见表1。

5 适宜性等级的评定

通过对矿区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得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状况,然后把每个参评单元的土地质量分别和复垦土地关键限制性因素的耕地、林地、草地评价等级标准表进行对比,得到各评价单元各关键限制因素适宜性评价级别表(表2),然后根据极限条件法原理,用限制性最大、适宜性等级最低的因素来决定各评价单元土地的适宜性等级,其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清晰地看到轻度损毁耕地宜耕为2等,宜林、宜草为1等,中度损毁耕地宜耕、宜林、宜草都为2等,轻度损毁林地宜耕为2等,宜林、宜草为1等,中度损毁林地宜耕为3等,宜林、宜草为2等,轻度损毁草地宜耕为2等,宜林、宜草为1等,中度损毁草地宜耕为3等,宜林、宜草为2等,村庄、工业场地、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 kV输电线路、蓄水池永久性建设用地宜耕为2等,宜林、宜草为等,临时用地宜耕为3等,宜林、宜草为2等。综上所述,沉陷区、永久建设用地、临时用地各评价单元宜林、宜草等级高于宜耕,土地复垦方向宜林、宜草。

6 复垦方向的最终确定

在得出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后,还要结合矿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政策和公众意愿等因素,根据优先复垦为耕地和尽量恢复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原则,进一步确定存在多宜性各评价单元的土地复垦方向,其最终结果如下。

6.1 损毁耕地

随着府谷县经济的发展,导致非农建设用地增加,耕地数量减少,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遵循耕地优先的原则,以防止耕地数量减少。损毁耕地宜耕等级大于3等,因此最终复垦方向确定为耕地。

6.2 损毁林草地

复垦区林草地分布广,面积较大,为了保持当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协调,土地复垦考虑保持原有土地利用状态。损毁林草地宜林草地等级不存在不适宜性,因此最终复垦方向确定为林草地。

6.3 工业场地、村庄

复垦区内的工业场地及村庄,宜耕等级为2等。由于复垦区耕地数量较少,质量较差,而村庄压占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可以通过清理垃圾、深翻、平整土地和培肥改良等措施将其最终复垦方向确定为旱地。

6.4 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 kV输电线路、蓄水池

由于炸药库及炸药库道路、10 kV输电线路、蓄水池的占地面积较少,且分布呈点状、线状零散分布,不宜形成连片的耕作条件,因此适宜根据现状条件复垦为原地类,复垦为灌木林地。

6.5 临时用地

临时用地分布零散,呈线性分布,因此适宜将其复垦为人工牧草地。

7 结论

各采煤区因所處地域不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类型等因素存在差异,使损毁土地的复垦方式会存在明显不同,故对矿区进行合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必须因地制宜,确定出相应的土地复垦方式。伙盘沟煤矿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南部,矿区属典型的黄土梁峁沟谷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其地域、自然社会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基于此,依据该矿区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因地制宜,在尊重土地权益人意愿的情况下,紧密结合土地损毁情况、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公众参与意见等,对该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矿区损毁土地的复垦方向,有效指导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同时对于研究同等类型的煤矿土地复垦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国宝.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与生态恢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胡振琪,卞正富,成枢.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夏群山.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以荣昌县曾家山煤矿为例[J].价值工程,2015,16(12):33-35.

[4] 樊彦国,雷洁霞,葛亭.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9):79-8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31.1—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6] 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1031.1—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8] 王世东,郭徵,陈秋计.基于极限综合评价法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测绘科学,2012(1):

69-7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土地复垦评价方法煤矿
煤矿党支部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PLC技术在煤矿提升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浅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阜新破产煤矿用地复垦问题与对策
煤矿开采的实践与探索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广西岩溶塌陷区生态恢复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