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毅 刘军
[摘要]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结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阻碍,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跨学科联动的新模式构想,以这两大学科之间的逻辑互构作为产生链接的基础,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作模式、三大工作手法作为探索路径,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从而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同时满足其进行本土化、时代化发展的需求。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1-0102-07
一、 引言
当今的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处在高速转型迭代之中,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视野和日趋多元的价值观念,而这势必要求现行的各项体制与制度产生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时代之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民化、素质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路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效、适时的转变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又是其本身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工作是伴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专业学科,其价值理念与工作手法在回应和解决现代社会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层面,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和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工作方法、教育目标等上存在共通之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有其跨学科联动的可能性基础,通过两门学科的有效链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以产生“1+1>2”的理论和实践效果,促进其在学科本身及教育效果上的创新和发展。
二、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时代价值
社会在不断变迁中发展前进,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具有三大特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工业化的时代引领;第二,与工业化相伴而来的城市化;第三,物质财富的积累、生产的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均寿命的延长及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在变革转型的时代风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且剧烈,身处其中的人们也在经历着一轮又一轮时代浪潮的洗礼,尤其是在人格形塑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追求不断变化且个性化表达欲望强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主动觉察出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打破发展瓶颈,以主体需求为导向,进行新模式探究,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一) 社会变迁下的政策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者是高校的教师,教育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表现形式,是输送有思想、有担当、人格健全的优质人才的助推器,是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接班人的有效抓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探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表明国家在顶层设计的政策层面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回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譹?訛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引,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应该要承担的职责使命,提出了新时代之下高校思想政治发展的新要求,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素质化教育目标有着深远意义。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政策的风向标之下,俯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这些年来,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与思想引领层面一直发挥着不容护忽视的作用,但是其却在追赶时代步伐、适应现实需求的过程中面临发展困境而转型艰难,最终乃至影响整体教育效果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管理学生、保障学生安全、稳定学校秩序的价值观念,行政化、管制化色彩浓厚。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需求,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服务当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将学生视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两者处于不对等的位置,缺乏有效近距离良性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化表达、多元性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接纳。还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将学生的智育培养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轻视甚至是忽视德育的投入,产生的结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么效果疲软要么是有名无实的“花架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落后于时代发展,直接表明了其在上层政策定位上准确度不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单一。以教师单向的课堂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模式。大班教学,学生数量庞大,课堂教学质量较低,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课堂讲授以理论为主,专业性较强,缺乏通俗易懂的讲解,课堂互动频率低;教学工具没有紧跟时代步伐融合运用新媒体,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且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鲜有将课程理论融入到实践、生活中,缺少对时政的把握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悟,不仅使学生难以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产生同理和共鸣,也不能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学识修养融入日常的行为表现当中,甚至因为其过于枯燥单一而产生抵触、厌学的畏难情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单一,表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间的教学传输手段明显能动性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域狭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还是以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加强思想层面的认知水平、提升智育学习效果作为主要目标。这些固然没有错,但笔者认为这些目标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目标,现代社会的变迁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目标需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依然是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综合型人才,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才是其孜孜不倦追寻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是最基础的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向着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迈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视域的狭隘,表明目前其在教学目标达成上有待进一步向纵深延展。
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政策定位、教学传输手段及教学目标达成这样一个全流程“工艺”中,每一个环节都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那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究,其必要性及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三)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代表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进行积极的横向和纵向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即把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工作手法、教育目标等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的赋能,以转变其现实困境,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尊重个性发展、满足每个人的个体需求等价值理念融入到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拓展了其教育内涵;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工作手法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补充了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将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教育形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了其教育的内容组成。
三、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逻辑互构
笔者从时代政策背景入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意义,不难发现将社会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有效途径。?譹?訛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两者间是如何产生链接,进行互构,以达到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服务体验,弥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足的呢?
(一) 一致的价值起点:个体的人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和社会工作都是在做人的工作,每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的人,是两者产生链接的价值起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学生为服务对象,例如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更注重让人去适应行政体系的目标需求,大学生个体新颖、多元、个性化的需求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因此,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一种同化教育意涵大于满足个体发展的“老式教育”,缺乏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关注和真实需求的回应。社会工作是一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学科,强调每个人平等的参与,鼓励个体在差异化基础上的多元表达。因此,两者虽然都是从个体的人出发,却采取了不同的侧重点。而研究表明,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因此个体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共同的价值起点,是两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第一重链接。
(二) 共通的工作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背景之下,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仅仅局限于方寸之间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不断地丰富和扩充工作模式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是必然选择。社会工作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举的专业学科,其三大工作手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通过这三种工作手法,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专业学生除了日常的课程理论学习之外,还穿插着大实习、小实习,去田野中运用、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搭建实践的行动框架。相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工作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工作方法和开展形式上发展却不成熟。社会工作恰好可以在这个层面上发挥补充作用。
(三) 共同的学科目标:通识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目标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品格素质,促进他们向着综合、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迈进。社会工作专业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充分挖掘人的潜能、鼓励个性发展是其工作目标,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大学生自身学识、思想、能力、行为模式的优化升级,也要把他们纳入到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当中,关注他们与环境的生态互动,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两者在教育上的目标都不是主张培养某一狭窄领域中的专业人才,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格的通识教育作为学科目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在新时期的目标要求和现实教学实践之间有一定的差距,现实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在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趋于保守,因此进程缓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模式将有助于加快通识教育目标到来的脚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通过一致的价值起点、共通的工作模式及共同的学科目标进行逻辑互构,为两者的相互链接打下基础。
四、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时代价值点明了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逻辑互构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呢?这则需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做出解答。
(一) 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的价值理念具有行政化、管制化的色彩,与当前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存在张力,因此要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融入加以重塑。
尊重和接纳原则。尊重和接纳是社会工作关于人的基本价值理念,它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获得被社会及其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权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终牢记这一原则,因为大学时代是学生个性养成的关键阶段,成长的特性加上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洪流的之中,使得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最具活力、个性鲜明,只有尊重和接纳他们这种个性化的表达,用欣赏的眼光加以积极的引导,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个体自决原则。个体自决是承认和尊重被教育对象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和需要,在面对问题时教育者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其参考选择,但不能采取家长式越俎代庖的解决方式。大学生是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群体,他们应该要学会并被相信能够独自面对问题,成长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人,而不是永远躲在舒适区的“巨婴”。这也是我们在回应这个时代年轻人是否具有成长和发展的能力的一种方式,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土壤、支持肯定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站在一旁“嘲讽”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担当、过于娇气。
助人自助原则。助人自助是指将被教育者看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当他们面临实际的困难和困惑时,作为教育者不是“授人以鱼”而是通过资源链接的方式“授人以渔”,去协助其发挥内在的潜能,学会抗击困难,逐渐在应对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进而习得适应生活的本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群体学会自己面对、解决问题的意识。现在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通常是在精神和物质条件都比较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习惯了顺境,所以生活中出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会不知所措,抗压能力较弱,一旦走出象牙塔就需要很长的适应周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在这个方面给大学生相应的训练,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只有“美好”,還有很多残酷和竞争,只有练就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才能战胜困难,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
尊重和接纳首先是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人,个人自决是相信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决定的权利,助人自助是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处理并渡过难关,自己帮助自己。将社会工作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相契合的价值理念融入其中,是一次解构原有价值理念进行回炉再造的过程。
(二) 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赋能
本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由高校思想教育专职教师和一线学生辅导员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辅队伍。借鉴社会工作的赋权原则,发展这类行为主体的新赋能,实现其能力的提升,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的关键之一。在社会工作中,赋权是指“个体、团体和社群掌管其境况、行使其自身目的的能力,以及个别和集体地,能够借此帮助自己和他人将生命品质提高到最大限度的过程”。?譹?訛这里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层面,也就是要对其进行教学技能培训,鼓励其运用现代化、多元化的课堂呈现方式,以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为辅开展教学活动,这是能力层面的赋能。在能力赋能之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的关照式赋能也不可忽视。?譺?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承担者,除专职教师外,很多都是由一线的辅导员担任,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行政事务琐碎庞杂,在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不能及时得到赋能排解,要么发泄在工作中造成不良的教育效果,要么压抑在内心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层面的赋能,开展心理辅导和压力缓解工作坊,能够产生提升教育质量、增进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双重正向效果。
(三)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虽然还是后起之秀,但是其在不断的探索和讨论之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方法的运用上已经初具形态,这在学界和实务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其最为主要的链接理论和实践的三大工作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引入以大班课堂授课为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共通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造,是目前可以选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之一。
开展个案思想政治工作。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摒弃以往的同化教育,转而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每个大学生个体按需求提供专门化的教育,引导鼓励其面对、摆脱困境,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在“每个人都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利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催生下的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工作方法。?譻?訛就具体操作而言,首先要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并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者特殊辅导的形式,客观深入地分析学生目前所面临的处境,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其次,在开展个案思想政治工作之前要对整个个案服务过程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规划,按照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步骤做好接案、调查、诊断、计划、治疗及结案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在个案服务的最后要与学生明确工作要求、角色分工以及服务结束后的工作总结。个案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运用到有人际关系障碍、青春期情感困惑等特殊学生的辅导工作中,也可以运用于就业指导等常规性工作。
开展小组思想政治工作。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筛选小组成员,引导、协助建立具有共同的小组目标,以期实现小组内成员彼此建立信任关系、发展个人能力、获得成长经验,从而达到个人和小组共同发展的一种工作方法。小组工作中小组建立完成后,树立小组目标,发掘小组中成员的潜能,通过合作改善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增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建立小组的目的。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第一要务是组建目标相同的不同功能类型的小组;其次要以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盘活小组,激发小组的内生动力,发挥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增强互动,将小组成员凝聚在一起;最后要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动态的评估和检测,以考核每位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获得的成长。以社会工作通用的几种小组工作模式为例:社会目标模式意在培养小组中的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并勇敢承担社会责任;互惠模式是培养小组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一致、奉献助人的精神;运用发展模式增强小组成员的生命张力和生存能力;运用治疗模式提升小组成员抵抗风险和压力的能力。小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运用到新生军训、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组织培养等学生工作当中去。
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新开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生动体现。具体来说,就是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确定社区的问题和需求所在,积极联络社区资源、发掘社区资本、改善社区矛盾和冲突、培养学生在处理社区事务过程中的自助互助以及自决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整合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文明创建、社区管理、社区党建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渠道,形成“六位一体”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让学生参与其中,把学生的成长引入到学校之外的社区中,是学生迈向社会化,发挥社会公民主体意识的积极尝试。?譹?訛但是在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高频率地对学生进行督导,首先要保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其次要及时关照他们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干预。因为对于初入社区的大学生来说,稚嫩大于成熟,要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有后盾可以依靠,也要及时地防范冲动行为的发生。
将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手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实施路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两者相互结合并落到实处的有效探索。毫无疑问,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大的运作空间,但在现实的工作中仍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为主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达到两者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圍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体,进行多面向的积极探索,既是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寻策之道,又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本土化的创新之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是以两者的学科逻辑互动作为基础进行的跨学科之间的充分联动,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作模式和工作手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补充了其概念内涵,丰富了其教学方法,延展了其教育功能,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仍然要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学科特性,根据其理论和现实需求取长补短,切不可以偏概全、盲目吸收。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Social Work”:A New Model 0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G Yi, LIU Jun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We,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body, combining with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and the obstacles of reality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new mode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work”. This takes the logical inter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as the basis for producing links, the value concept, operation mode and three work techniques of social work as the exploration path, and explores the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hange the bottleneck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work; new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