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
摘 要 精细农业是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精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也是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此,重点介绍了精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研究了我国发展精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提供了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 精细农业;信息化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5.075
在当代社会中,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人们在各个领域分别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在农业领域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的途径就是建设精细农业的发展模式,并不断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精细化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而言的,精细化农业是现代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融合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性变革,充分发挥了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与防治作用。
1 国外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精细化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率先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在世界上各发达国家中开始普及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并且在这些国家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这些国家在推进农业精细化的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精细化农业网络系统,并且在这些系统实现了将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地理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对农业实现了信息化、技术化与机械化的管理。
2 我国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发展程度
我国的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进程起步较晚,关于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关的基础性工程也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之中。并且我国的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更是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为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1-2]。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运用我国自主研究的航天卫星技术实现了对于国土资源的测量工作、对于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的检测、用于对农作物产量的估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且为灾害情况的控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不断地促进我国的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进程。
2.2 精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固有的农业发展模式难以转变
固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不利于作物的有效生长,同时产生对环境的压力。1)在当前的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的是对于大片土地的集中播种、集中施肥、集中灌溉,没有考虑到每片土地的不同的土壤结构以及适宜生长的作物,不能因地因时地进行种植与生产,这是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2)在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内,需要对农作物进行数次的喷洒农药与追加化肥,这不仅对于土壤结构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而且加大土壤的硬化程度,还使得作物中的农药含量严重超标,喷撒的农药进入水源,造成对于水源的严重污染,加大了环境的承受压力,最终将影响人的生命健康。3)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不管是水田还是旱田基本上仍然是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使得土壤的盐碱化程度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作物的种植。
2.2.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是地区间的发展出现失衡,农业发达的省份拥有先进的耕作与种植技术,基本实现了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并且在实践的种植与生产中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但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仍然处于传统的耕作模式下,以人力为主,劳动力被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农业种植人口呈现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机械化水平低,成为严重制约农业落后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使得农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发达的越发达,落后的越落后。要想实现我国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新突破,这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
2.2.3 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的理念
在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的种植人口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种植理念的指导,并且不具备先进与科学的种植技术,经常是盲目种植,投入成本偏高,并且收益不理想。同时,也出现了国家给予了先进种植与耕作机械,但种植者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的尴尬情况,出现大量的设备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 我国发展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在农业发展中所呈现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不断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精细化与信息化程度提高。
3.1 引进适合我国发展的农业先进技术
我国的精细化农业和信息化程度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必须不断向国外学习,积极引进适合我国农业发展要求的先进技术,同时,还应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先進的农业发展技术,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的理念,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还应注重我国科技发展之间的联动性,将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为平衡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3.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出现农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的原因在于基础设施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相应的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的精细化与信息化水平自然就高,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相应的农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这需要国家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加强农业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其发展提供必需的经理基础与技术基础。
3.3 注重人才培养与提高农民素质双向发力
人才是发展一切的必要保障,在国家人才培养规划中,应侧重对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精细化农业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当前的农村发展缺乏人才,人才资源匮乏是制约精细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应不断提高农村农业建设人才的待遇,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安排,积极鼓励高素质的农业技术参与到“乡村复兴计划”之中,不断提高精细化农业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
在给予农村人才与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掌握基本的先进农业发展理念,不断地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科学种田,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当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民素质的提高提供现实保障。
4 结语
精细化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与创造力,不断提升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必要环节,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 谢永盛.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中的应用[J].电脑迷,2017(1):115.
[2] 龚志远,张伟,刘燕德,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8):144-147.
[3] 郭鹤群,王玉华.农村工业空间组织演变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1):54-5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