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改革及其产生的主要问题

2018-05-14 16:03战世港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

战世港

摘 要 基于对山东省龙口市后店村6户不同类型农村家庭进行的口述调查,结合农村改革政策调整,找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种植结构改革的原因,还原种植业结构的改革的大致轮廓。从农民的心态变化中探索四十年来农村改革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指出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劳动力资源短缺和青少年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为农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改革开放;种植业结构;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9.056

对于种植业结构改革的原因,暨南大学副研究员黄富荣[1]认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中央农村改革政策的出台,为农村种植业结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市场导向、经济规律的作用,使农民逐步放弃了产品经济的思想,树立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一些低收入产品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一些相对省工、省力、机械化度高的作物便成为大多数农民的选择。西北农林大学赵晓峰[2]博士则认为,粮食收入比重下降,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比重的增加,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承包土地,扩大土地经营面积,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对增加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更加明显。所以农民才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变革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水平。积极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打工,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对于种植业结构改革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院董晓霞[3]副教授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她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中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种植业结构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收入,而非农就业则是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收入的提高带来了农民各方面生活的变化[4]。对于种植业结构改革后,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蒋小忠[5]认为,种植成本不断上升,粮食售价下降,降低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改革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构比例的优化,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开始出现。但同时存在着市场风险高、供需信息不对称,自然风险高,生产成本上升,科技支撑不够,保险理赔额低、难以发挥作用等问题,加大了农民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风险。笔者结合对6户典型农民家庭的口述采访,分析龙口市后店村的种植业结构改革的原因,还原种植业结构改革的历史轮廓,透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和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当前面临的问题。

1 种植业结构的改革及其历史因素

1.1 种植业结构改革初期阶段(1978年至1981年底)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81年底,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逐步退出了“人民公社”,改变了以往的集体劳作的方式。土地承包到户,农民开始拥有经营自主权。当时,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加上当时还需要上交一定的粮食(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耕种小麦和玉米几乎成为所有农民的选择。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改革的推行和单一种植业结构的打破奠定了思想基础。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是制度上的一大创新,更为重要的是逐渐改变了农民心态[6]。农民从一味接受政策指令进行农业生产,到自己逐渐拥有生产自主权,虽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龙口市短时间内耕种的作物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为四十年来的农村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种植业结构改革过渡阶段(1982年至1993年)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对农村近五年来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经验总结,出台了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一号文件的出台,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又一高潮。“要继续放宽政策,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这是时代的要求,党的要求,农民的希望!”[7]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加上龙口市人多地少,城乡建设发展较快,大量农民成为建筑工人,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龙口市地区便发生了新的变化。成年男性农民便开始“半工半耕”,一边经营土地,一边充当建筑工人。成年女性农民便主要照顾家庭和兼顾土地。1983年,第二个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肯定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了的意义,指出这一生产方式十多年来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1983年前后,龙口市农民经营土地的模式从单一的“承包制”发展到了“口粮地”和“承包田”共同经营的模式,这一阶段延续到1993年前后。在这一阶段,每人分到三市分的“口粮地”,外加半亩左右的承包地,此时农民依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因为平均主义和一些传统思想的存在,此时的“承包田”虽然是自愿,但大多数农民都会选择承包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而不是选择不进行承包土地,只耕种“口粮地”。因为每年的承包土地的“地租”比耕种“承包地”所获得收益要少得多。又由于人多地少,所以每人分配到的土地较少。加上土地连片,自主经营势必会影响到自家耕地周围其他农户的农作物的生产,此时规定的土地承包期较短等原因,此时种植的作物还是继续延续着玉米和小麦。改革開放初期到1993年,从农民的经营项目和内容的角度来观察,此时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大田生产,种植粮食作物,专业承包几乎没有。

1.3 种植业结构改革完成阶段(1993年—至今)

一年的小麦,它不挣钱啊,这种地不挣钱,这就是农民干忙活(白白忙活)。

这个就是说,你(房屋)前面有块园,这块园就给你。大田里他不让种,大田里都是集体的,都是在自己里种点姜。没有大面积种,谁家里有园,种个三百、二百斤的。

(被采访者:殷国良)

“刚改革开放那个时候,后店村的土地大约有两千(亩)大多,大约两千七八百亩。现在都算上的话也就一千二三百亩。”“后店村周围这些厂子,用的都是耕地。再就是人口多了,都盖了房子了。”

(被采访者:郑承利)

龙口市后店村位于为山东半岛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后店村的耕地总量约为180 hm2。后由于后店村庄周围的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公路交通的规划建设和人口的增长,大量耕地成为建筑用地。如今,后店村约有2 400人,600户家庭,耕地总量约为80 hm2。由于人均耕种土地面积少,大多数农民都选择参加一面耕种土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一面参加非农部门工作,来维持日常生活支出。60岁以上的农民则以耕种土地,种植大姜、韭菜、樱桃等其他蔬菜水果为主,不再参加非农部门工作。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土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这一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土地专业承包形式的出现。农民拥有了三十年的土地经营权,可以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投资,而不再是简单的种植粮食作物,大姜等蔬菜和樱桃等果树成为农民的优选。但在口述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初甚至之前,就已经出现过农民种植大姜等蔬菜的情况,主要种植在屋前屋后的“园”(自留地)里。但因种植面积少,种植内容单一加之国家政策限制等因素而没有形成规模,但对农民的生活,和农村家庭收入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未能及时推行,农村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住房在替代了温饱,成为农民的首要问题。屋前屋后的“园”便成为农村进行房屋建设的“宅基地”。“园”的功能的变化,促进了农民经营土地方式的变革。由于农民原来种植蔬菜的土地,已经法进行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走入工厂,耕种土地的劳动力越来越缺乏;小城镇的兴起,对蔬菜、水果的需求急剧上升,集市贸易的规模扩大等原因促进了龙口市地区新一轮的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1993年,每人的三市分“口粮地”予以保留,而“承包地”不再人均分配,转向专业承包。此时,种植业结构才发生重大转变,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成为主要作物。客观上,龙口市所处的山东半岛属于丘陵地带,地狭人稠,人均耕种土地面积少;泳汶河流经,土质差异显著;省道、河流穿过,地块分散,也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多样化。种植粮食作物的相对收入逐渐变低。从改革开放之前小麦的价格为1.5元/kg左右,近几年的销售最高价格为2.58元/kg。虽然涨幅很大,但农民土地有限,产量不高,单价较低,仅靠粮食收入远远满足不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加之政策支持专业承包,和城镇化的发展市场对蔬菜的需求迅速上升,农民便以种植大姜等各种蔬菜为主。综上所述,龙口市地区种植业结构大致经历了以玉米小麦为主到以大姜、韭菜等蔬菜、水果经济作物为主的变化。这种种植业结构,一直持续到今天。

2 种植业结构的改革产生的不利影响

2.1 价格的不稳定性与自然灾害

望马史家(村庄名称)一个老头,坐在街上,从八块(大姜的价格)还是九块不卖,过了一会大喇叭张喽十块,他那又一个“大125”,他张喽这一下,就能多卖一个“大125”(的钱),那个时候“大125”,一万多块啊。11点,十二块,又一个“大125”,到了晌午,张喽十三块,又一个“大125”,到了下午,说毁了,毁了,“大125”都跑了。

(被采访者:殷国良)

大概05(2005)年前后吧,大姜的的价格一下落了下来,一斤也就是个二三毛钱,一家(每亩地)也就卖个二三百块钱,连本儿(成本)都不够。

种韭菜,夏天也可以卖,冬天也可以卖,一年割好几遍。夏天的时候便宜,两三块钱(每市斤),冬天,要过年的时候能卖到七八块钱(每市斤)。

(被采访者:郑承利)

种植大姜等蔬菜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的不稳定性,大姜前期投入较大,收回成本需要1~2年时间;大姜对土壤要求又高,适宜种植大姜的土地逐年减少;种植大姜风险高,一旦受病,收成将会大大降低,每年价格变化较大。如2005年前后,大姜价格急剧下降,仅为0.6元/kg

左右,以种植大姜为生活来源的家庭,每年每667 m2地收入僅为二三百元,远小于大姜种植支出的费用。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农户便选择种植其他蔬菜、水果。韭菜代替大姜,成为农民主要种植的作物。以耕种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都以种植韭菜为主,辅之大姜和当季蔬菜,不再种植粮食作物。直到今日,韭菜依旧是在农田里最常见的作物。韭菜的价格相比于大姜更加稳定,加上韭菜大棚的推广,一年四季都可以收割。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促进了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也使农民致富信心逐渐丧失。大姜等蔬菜的价格不稳定,一年的辛苦经营白白浪费的情况十分常见。气候的不稳定,加剧了农业发展的不稳定,旱涝灾害频发。2018年夏季暴雨对山东省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截至2018年9月3日,强降雨共造成山东省88.3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农民经济损失惨重。受灾地区的农民的农业大棚受损严重,多年积蓄付诸东流。面对这些问题,那些政府补偿少,又缺少商业保险的保护的农民,便只有自己承担损失。农民单一从事农业生产面临诸多后顾之忧。

2.2 人才与人力流失

农村这些人,好样的都出去了,没有人才。

老年人在家种地,六十岁往上的那些老人,在家看那这点地儿。别的不能干了,我看着这点地儿,我把他种好了,撑不着饿不死。现在农村就是这么种状况。

在住下(将来)多少年以后,这不就是有人就说了,谁还种地,这些老嘞都死了,谁还种地。就像年轻的出去,他压根就不会种地。

(被采访者:殷首家)

“和你同一级的,我们村有五个,上大学的就两个吧,那些初中毕业上了职校(职业高中),再下来(职业高中毕业)就上班了,没有往上念的。”

(被采访者:殷国良)

“不用光说我们村,就周围这些村也都挺普遍的,老年人种地,年轻的没有种的。”

(被采访者:高余富)

近三十年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責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渐趋停滞,但一场隐性的农村革命——农民生活的发展和非农部门收入的提高却在悄然发生[8]。停滞与变革充斥着农村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心态也似乎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一面是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而这样则缺少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外出打工则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另一面是耕种土地,以陪伴孩子成长,但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仅耕种土地远远满足不了家庭基本支出。在孩子与收入之间,大多数农民选择了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但这一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主要路径。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农民家长忙于生计,造成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情况,加上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可以时间还要参与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很少有农村家庭的学生接受较好的高等教育。造成农村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的现状。另一点,从改革开放之初,农民便开始参加非农部门工作,以改善日常生活。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耕种土地成为大多数农民的“兼职”工作。对“八十年代的乡村工业发展,在十年之中吸收了一亿的农村劳动力。其后是九十年代后的大规模城市打工浪潮,又吸收了一亿的农村劳动力。”[9]非农部门的较高收入,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不再安心的耕种集体分配的土地,而直接或者间接的离开了土地,不再以土地为生,造成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群体青黄不接的问题,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但农村家庭教育缺位和农村劳动力缺乏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缺少的不仅是高素质的农业展人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小。一方面党和政府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单一耕种土地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农民来耕种土地。提高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损失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扩大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解决农民耕种土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中学办学水平,为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奠定良好基础。提高农村地区考生的高考优惠力度,降低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要提高大学生等高素质群体农村定向就业福利待遇,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农业发展人才到农村来,带动农村的发展。“人的问题”的切实解决,才能从基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才能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一个坚实的人才与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富荣.上海郊区种植业结构改革浅析[J].财经研究,1989(9):31-34.

[2] 赵晓锋,张永辉,霍学喜.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127-133,144.

[3] 董晓霞,黄季焜,Scott Rozelle,等.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研究[J].管理世界,2006(9):89-94.

[4] 董晓霞.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环北京地区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1):10-17.

[5] 蒋小忠,邓建平,唐明珍.新形势下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8):9-11.

[6] 孙家坤.论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贡献[J].唯实,2008(12):8-9.

[7]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河北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正定的形成与实践[N].人民日报,2018-01-18.

[8]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 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读书,2006(10):118-129.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
解读浙江40年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图表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路遥
扶贫,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