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摘 要:为降低繁殖期母猪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养猪实践中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繁殖期母猪的疾病防治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情况,以期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8)01-0022-02
近年来,随着养猪规模化的不断发展,生产者对母猪的关注越来越多。繁殖期母猪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好坏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就繁殖期母猪疾病的防治进行探讨,以期为养猪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发生率
首先,宽敞明亮、干燥通风的猪舍不仅可以减少母猪的发病情况,还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有利于母猪发情。其次,根据繁殖期不同阶级母猪的生理需求,适当调整猪舍内温湿度,减少母猪的冷热应激。第三,定期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第四,提供营养均衡、配比恰当的饲料。
2 繁殖期母猪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2.1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2.1.1 病因及症状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又称蓝耳病,是由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繁殖期母猪感染该病后,导致早产、流产,产下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过程。
2.1.2 防治
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卫生防疫制度,定期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抗体检测试剂对繁殖期母猪进行血清学监测。一旦母猪感染此病,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在母猪群中蔓延。此外,母猪定期接种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2.2 猪伪狂犬病
2.2.1 病因及症状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能引起母猪的不孕和流产,此外,仔猪在母猪体内早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感染该病后,通常导致母猪不发情,或者母猪在配种后迟迟不能怀孕,而对于已经怀孕的母猪来说,通常导致流产、产下死胎以及造成呼吸系统疾病。
2.2.2 防治
该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做好日常的隔离和消毒工作,保证养殖场所的干净卫生。同时,定期为母猪接种疫苗,一般在母猪10周龄时首次接种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14周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6月龄后每隔 4个月接种一次,从而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
2.3 流行性乙型脑炎
2.3.1 病因及症状
该病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蚊虫,在温暖的季节多发。感染该病后,母猪繁殖过程受到影响,可能出现多次配种不孕的情况,妊娠母猪感染此病后会突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木乃伊胎和弱胎,母猪无明显异常表现,同胎也见正常胎儿。
2.3.2 防治
该病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最好淘汰。注意做好死胎、胎盘及分泌物等的处理;加强驱灭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对于流行地区的猪场,应在蚊虫开始活动前1~2个月,对4月龄以上至两岁的母猪,接种乙型脑炎弱毒疫苗,次年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可达3年,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4 细小病毒病
2.4.1 病因及症状
该病由猪细小病毒引起,主要影响繁殖,表现为胚胎和胎儿感染和死亡,在怀孕早期 (30 d~50 d)感染,表现为胚胎死亡或胚胎被吸收,母猪不孕以及不规则地反复发情。怀孕中期(50 d~60 d)感染,胎儿死亡并形成木乃伊胎。怀孕后期(60 d~70 d以上)胎儿具有自免疫能力,故能抵抗病毒感染,大多数胎儿可存活,但长期带毒。
2.4.2 防治
使用疫苗是公认的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在生产上猪每次配种前都进行免疫,这样能够给母猪提供坚强的免疫力,可使用灭活油乳剂苗注射两次,可不受体内已存在的抗体的干扰。此外,引种时要严格检疫,做好隔离及饲养管理工作,对于病死猪只及污物场地,要进行严格消毒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2.5 霉菌毒素中毒
2.5.1 病因及症状
霉菌毒素主要是指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引起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母猪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时,怀孕母猪表现为死胎、木乃伊胎、流产或新生仔豬死亡率上升,以及产后发情不正常,严重的可造成母猪死亡。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采食量逐渐减少直至拒食,持续表现发情症状,会严重影响哺乳期仔猪的成活率。
2.5.2 防治
该病防治首先是原料控制,采购玉米等原料时要注意杂质、水分等,饲料房中放适量的干石灰来控制环境湿度。其次加强卫生管理,如加工房的清洁、料槽的清洗。此外还需添加合适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来吸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