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1991年走入伦敦斯坦斯泰德机场的第一批乘客总是有个相似的动作:抬头看看屋顶!充足的日光从顶窗倾泻而下,显得透明、清亮。这与过去大家在机场的体验完全不同。”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总监Spencer de Grey站在机场模型的一侧,兴奋地回忆道。在现代建筑史中,这座机场是特殊的。它完全不同于过去清水混凝土的机场建筑,以轻型敞亮的结构,为当今机场立下新的标准。
若站在Foster Partners建筑事务所的另一闻名手笔——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大厅里,照明控制系统、航空垃圾回收系统等复杂的基础设施藏在光鲜的建筑表皮之下。这是建筑设计的复杂之处:运筹帷幄每个可见与不可见的部分,平衡“创作欲”与各项成本、实际限制,站在一个更宏观、具前瞻性的角度去审视项目……对于Foster+Partners建筑事务所而言,他们的每个项目几乎都带着这样的复杂洼。
这家事务所以规模大、高产而著称。团队有上千人,在伦敦、北京、旧金山等全球十多个城市均设有分支办公室,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不断创新,能在不同体量、功能与使用人群丰富多样、几近所有的建筑领域都有所建樹?在清华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可持续入居共享的未来”展览对此给出答案。由Foster+Partners设计的苹果公司新总部、德国国会大厦,或是净空高达270米、长达34z米的米约高架大桥等诸多地标式作品亮相其中。Spencer de Grey说道:“在我们事务所内部,有结构工程师、环境工程师、IT技术专家……纵使技术日新月异,建筑师的这项技能却是亘古不变的:将不同领域的人与想法汇聚在一起。”这之中是一套逻辑清晰的工作方法。在Foster Partners内部,50多年工作经验也积累形成了一个责任框架评估系统,通过安居、社区影响、能源和碳排放、机动性和连接性、资源、水、土地和生态、社会公平等十大主题指标去界定、评价一个项目。这令各方因素都相系在一起,走在了以形式取胜的建筑设计之前。
自北京机场T3航站楼于2007年竣工之后,Foster+Partners事务所在中国的设计继续落地生根。广东惠州小径湾的大学因地制宜,于当地制造建筑材料;集合了音乐、表演与视觉艺术为一体的香港西九龙文化区体量达到世界之最,公园基建中采用高效率、低消耗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以达无碳等级。事务所创始人、现年已84岁的Norman Foster在1999年荣获普利兹克奖时,其获奖发言中提到:“我们是否应该带着自省,去回顾过去50年中我们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呢?”像是来自20世纪末的一道警示。建筑作为耗能巨大的“作品”,身为其创造者,不应仅是追逐灵感与形式,社会责任感也是基础。这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