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体现了炽热的民生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务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走向生态文明更是时代的呼唤,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幸福中国。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我国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在维护国家乃至全球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青海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尤其是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与保护责任效果挂钩、扩大生态保护管护公益岗位规模、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规范草原承包经济区和集体林权流转、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核算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方面成效卓著。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三江源区内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由此三江源区先后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一期工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方案》,使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进一步凸显,使青海正式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保障三江源区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也将有利于生态保护与当地发展。
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三江源区发展,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和限制各类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时保证三江源区生态功能的恢复,构建美丽的高原生态环境,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有利于保护中促发展,更好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增进高原人民的民生福祉,意义重大。
(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当地群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进一步保护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三江源区健康发展。
1.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三江源区内的居民主要以藏族和蒙古族为主,多为牧民,人口总量不大,生存方式以畜牧业为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引导草地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极大地改善牧民居住、就医、上学等条件;为农牧民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源和太阳灶,改善用能结构,方便农牧民收看电视,丰富牧民们的文化生活;通过产业扶持,发展藏毯编织、唐卡制作、玛尼石雕刻等民族传统特色产业,拓宽牧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使当地群众通过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获得报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经济社会效益。
2.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强对文化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保护、森林草原防火、应急救援,严控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对土地利用及城镇发展做合理规划,使现有的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能够按规划合理布局与建设,只有这样才会增加经济社会效益,而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江源区内居民的医疗、教育、养老、购物、环卫、社区服务等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三江源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其服务体系依旧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支撑,加强区内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实践和培训、宣传等工作,项目内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参与意识普遍增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所转变,保护与建设三江源区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密切党群、干群与民族关系,促进藏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从而大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先进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良好氛围。加快了三江源区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步伐,增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5.初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在三江源区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償、生态移民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工程与政策,对农牧民给予定额补偿。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青海省自身努力下,三江源区初步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
6.提高发展水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大力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经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三江源区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广大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收获幸福感与满足感,民族关系更为融洽,社会形势更为稳定,通过加快转产创业,当地人的生活更加富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人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草地和湿地面积增加;荒漠化趋势出现初步逆转;草地持续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草畜矛盾得到缓解;流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提高;水资源总量提高;水质保持优良;植被恢复能力强;土壤服务功能提高;生物多樣性显著增加;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恢复状况向好。生态环境的良好转变促进生态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和三江源地区得以长足发展。
(三)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江源区有独特的地貌环境与气候特征,造就全球高海拔地区独特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高原独特生物源体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不仅影响青海的发展之路,更是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与中国的未来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有机畜牧业、高端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探索延长产业链,不断提升当地人的就业率,不断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量,以此提升三江源区发展水平。
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为保护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构成污染的产业实施逐渐转型升级或退出市场。目前,三江源地区有丰富的畜牧业、水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与太阳能资源,主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业、特色种植业等生态友好且附加值高的产业,随着未来时代的进步,相信不少产业也会不断进行革新、实现转型升级,力求绿色发展。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三江源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优先,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三江源区绿色可持续化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领与责任落实
三江源区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系国家生态安危,影响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政府应当着眼大局,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完善管理体制以加强规划引领作用,将三江源区生态工程作为青海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艰巨使命,为实现生态立省,使三江源区生态工程成为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示范工程树立良好的制度保障。青海省政府应当将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级监管,落实工作责任,在省、州、县成立三江源区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区各级领导实行分级承包责任制,定期检查工作成效,提出建议与意见,在各部门的相互支持下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聚力保护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
实施三江源区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项目,对推进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综合治理意义深远。一是逐步增加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规模,对草原、湿地、林地进行生态管护,对野生动物及植物资源进行巡查保护。二是支持牧民们参与环境教育服务、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生态监测等相关工作。三是建立特许经营机制,扶持牧民、企业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对旅游咨询、环境教育等领域实施特许经营,政策向当地居民倾斜,鼓励当地居民通过入股、合作、劳务等形式参与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交通设施等第三产业的服务发展。
(三)规范制度建设与严控工程管理
为健全工程运行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政府应当出台更为详细可行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工程建设,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在工程中委托较高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在工程运行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报账制与公示制项目建设六大制度,确保资金安全与工程质量,加强监管与验收力度,加大巡视力度,开展专项稽查。吸取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吸取教训,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进展,倾力将三江源区打造成国家优质生态保护区。
(四)加强生态补偿与建立绿色产业
规范与健全长效生态保护制度,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对三江源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是更加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并将这些政策与保护的责任相挂钩。二是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考核,争取国家转移支付。三是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与沙化土地封育试点。四是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研究。五是推动建立相对完善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六是建立稳定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与队伍。面对当前绿色发展的大趋势,需对三江源区的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逐步建立绿色畜牧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业体系。一是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三江源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三江源区承载力的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二是构建以畜牧业为核心,多种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立体、层次分明的生态产业体系。三是实现本地产业“走出去”,加快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优化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五)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与落实惠民政策
加强培养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深度挖掘与传承青海省特色文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中,大力组织宣传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媒介作用,普及宣传生态文明知识,以便在全社会树立健康的生态文明观,引领公众增进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与维护公众的权益,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全面参与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增加公众的积极性,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广大民众为三江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服务,三江源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三江源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设立更多的生态管护岗位,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支持当地民众创业,设立创业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实现三江源区的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