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制造强国”及相关对策建议

2018-05-14 08:55李霞
财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强国高端制造业

李霞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创造真实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助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制造业是实现“脱虚向实”的关键一环;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是主攻方向。主攻供给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创新”深植于制造业的土壤,而没有制造业很难提创新,2016年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 69.8%来自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6%的有效发明专利出自制造业。

创新驱动将形成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目前中国制造业主要呈现出门类“大而全”,低附加值产业占比大,高端装备制造业量能与核心技术掌握不足的特点。产业链的构成主要有原料采购、仓储运输、产品设计、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方面,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原料采购、制造和仓储运输等附加值偏低的下游部分,利润率大约为5%,剩下的产品设计、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主要被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所掌握,而这些部分的利润率往往可以达到20%-50%。因此,加速我国产业升级以及制造业由大做强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均通过高端制造业的重构与回流来实现本国经济的止跌趋稳。而在生产价值链上游的高端制造业是具有极高经济附加值的部分,它对于处在“新常态”下的国之经济将是一剂“强心针”。面对新兴“世界工厂”漂移与发达国家大兴工业4.0的双重挤压,“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将在2025年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从“大而全”逐步实现“小而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十个高科技装备制造领域发力。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高铁、核电技术、商用通讯卫星发射和卫星导航等让世界都惊叹于中国智造,“世界工厂”已是昨天,“创新、质量、效率”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的新代名词。

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等第四代科技革命的成果正深远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关系和竞争格局。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就制造业提出的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群,必须明确创新驱动在制造業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造创新能力推动“制造强国”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环境与管理体制和“制造强国”的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要承接工业4.0,必须从软、硬件两方面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全维度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1)必须明确中小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创新主体作用。制造业的社会主体涵盖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当下的社会资源、资金和支持力度等更多地倾斜向了大型企业以及国家主导的战略技术领域,忽略了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而根据发达工业国家美国和德国等的经验,先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困境是有效推进制造业进步的重要举措,德国制造业的主体90%以上为中小微企业,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切实的税收减免、专利保护等政策,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中小企业往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它们的创新动力更加强烈,而大型企业多数通过吞并的方式消灭进入的小竞争者,并接续掌控技术创新。因此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难题,实现制造业基层的整体优化才是发展壮大新科技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

(2)政府应当从制度层面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应当以积极的建设姿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主要从贷款、降税减负、技术培训与降低制造业成本等多方位来实现。身体力行推进政策的优化与环境的改善对于打造制造强国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和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制造业成本,让企业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技术培训,利用技术标准、公私合作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为企业构建公平、自由的商业环境,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制度层面的决定性作用。

(3)利用合作创新的方式推动自主创新。在社会制度保障体系不完整的环境下,例如产权和缔约制度的不合理,非正规部门可以通过技术剽窃和抄袭等灰色竞争方式侵蚀正规部门的创新租金,这已成为了遏制自主创新的原因之一。而合作创新可以通过与外部主体,例如供应商和顾客等的互动结成利益共同体,锁定完整的供应链,减少技术知识外溢的风险,同时双边的合作交流能够反向促进企业的精准研发。合作创新还能够分摊研发投入及风险、减少研发周期,这不仅增强了正规企业的创新动力,研发速度的加快还增加了非正规企业剽窃模仿的难度,因此鼓励合作创新是推动自主创新的一个有效方式。

(4)明确工业设计作为制造业的核心要素。制造生产的要素包括研发能力、工业设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销售与营销能力,其中工业设计是制造生产的核心要素,而并非技术与创新。工业设计是系统集成,把零配件以最高效率整合在一起,同样也是利润的核心来源,航天航空装备和先进轨道交通等已经开启了中国工业设计的第一步,例如C919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客机,尽管零部件有约50%来源于国外,但是对机身工业设计的掌控才是高端制造的真实体现。推动中国制造2025,并不是简单地引进更多高科技,而是真正从工业设计这一核心要素改变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必须重视工业设计,培养并吸引高端设计人才,提升工业文化素养,培育大国工匠精神,通过严苛的法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遏制抄袭,同时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水平,为日后同技术学院的人才合作以及高校的前沿课题研究提供底层基础。

(5)科学地实现“智能工厂”,从供给侧提升制造生产水平。推动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让智能化、前联研发后联用户、技术知识的标准化等在制造生产的全过程中体现。建设“智能化工厂”,通过柔性生产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能够控制由这种奢侈的私人化定制生产带来的成本剧增问题。制造强国的落脚点要切实放在工厂层面,通过“智能工厂”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厘清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革新机会,而不是陷入对“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盲目的崇拜跟风。

猜你喜欢
强国高端制造业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跟踪导练(四)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秦晋争霸
高端水进入红海市场
微趣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