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韩英男
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一新矛盾的提出必然引发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最有直接、最为有效的财政,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性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新旧矛盾的比较,界定了新矛盾的丙涵,然后从新矛盾出发,指出了对于财政新的要求,即财政政策更加重视公平、环境保护以及经济质量,最后提出了这一转变可能短期之内给国内经济制造一定的“滞涨”压力,但是只要克服这段阵痛期;那么未来的发展必将是十分光明的。
主要矛盾 财政 效率和公平
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了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基本矛盾,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一矛盾取代了1981年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的基本矛盾,可以看出,关键点在于矛盾的对立双方发生了变化,即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了“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下面从这两个方面对前后两个基本矛盾做一简单对比。
(l)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看起来已经比较明确,即包括人民对于物质的需要和文化(精神层面)的需要,物质层面的需要狭义可以理解为对于货币金钱的追逐,广义则可以理解为与人民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一切经济需要,除了对于货币的追逐之外,还有在中国讨论较多的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文化需要则是相比物质需要来说更高一层的需要,也就是广大人民对于优秀的、大众的、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向往追求,例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质量较高的电影音乐作品等。
相比之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内涵要更加丰富,“美好生活”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可以相信每个人对于究竟何谓“美好生活”的界定也不慎相同,在这里笔者将用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阐述“美好生活”的方式,希望能够较好的对其进行解释。
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最本质的毫无疑问是对于物质(经济)的追求,这一追求与之前的矛盾中的物质需要字面上并无差异,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本质和强调的方面似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一改变将会在后文中稍微提及,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和前面的需求无较大差异,这里便不再赘述,而对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需求则是之前矛盾并未提及的,下面将对此稍加概括。首先在政治层面,美好生活离不开政治层面的参与,人民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向往,第一体现在了人民所能感受到的民主,希望有较高的政治自由、能够合理合法的表达自己的言论、由自己选择的执政人员能够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第二体现在对于一个真正能够保障民主的机构,也就是国家机构的需求,人民群众希冀能够一个廉洁、高效的政治组织机构以及德才兼备的国家公务人员,希望政治机构的运作能够真正更好的普惠民生。其次,对于社会的需要,这里的内涵偏重于对于“和谐社会”需要,也就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最后人民对于生态文明层面的需求,概括起来,便是希望一个美丽中国,一个绿色干净、没有污染的中国。
(2)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由上图可以看出,“不平衡不充分”是在“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加入了经济方面的均衡目标,包括收入分配、城乡差距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以及在政治、法律和其他层面的充分平衡发展,所以可以看出,不充分不平衡不仅仅是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横向补充,更是纵向的深入。
(3)总结
由前文的对比可以看出,新时期提出的新矛盾代表着更广泛的内涵,深入到了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任何问题的提出都尤其广泛的背景和社会基础,而新矛盾的提出也建立在如今的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相比于1981年,我国如今经济总量已经越居世界第二,人民基本实现了温饱问题,一步步向着小康社会迈进,社会思想进发,精神文化层次得到了明显改善,所以如今的中国,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30年前生产力十分低下、人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而是日渐严峻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住房紧张、城市化问题和污染问题等,而新矛盾中“美好生活”和“不均衡不充分”正是契合了如今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新矛盾的提出是植根于我国现实基本国情提出的,十分有见解性和现实意义。
新的社会矛盾对于财政的要求
指明如今的社会主要矛盾固然具有重要意义,而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去化解社会矛盾,也就是如何解决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愿景,由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根本手段,所以为了实现化解矛盾的目标,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几年中,国家财政的着力点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不再一味的通过财政拉动经济增长,而是更多地关注收入分配、产业转变和环境保护上来。
(l)国家财政由主要为提高效率转变为促进公平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很低,所以迫切要求以提高經济水平为中心,我国的财政界也信奉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大量的财政支出拉动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造就了我国近20年的增长奇迹,但是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我国片面的追求增速,导致社会差距不断扩大,人民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状况十分明显,从数据看,我国的基尼系数在08年达到了42.82,此后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超过了40的警戒线,最新的数据是12年的42.16所以,为了调节社会的贫富差距,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预期未来的财政政策一定会着眼于这一方面。
(2)国家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
过去依靠我国较低的劳动成本和地租,劳动性密集型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但是如今不断增高的成本已经使这些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代表较高增长潜力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今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前端,例如我国新的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以上在创造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便利了民生,所以未来我国的财政应该更重视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的升级。
(3)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税收
我国长期以来一味追求发展增速的模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人民对于改善环境方面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为了还给人民一个美丽的中国,可以预期未来的几年里,国家财政可能更多地投入资金到治理污染,开发新能源等,同时运用税收等政策,鼓励绿色企业的发展,而对于高污染行业,可能通过较多的征税而限制其发展。
财政转变的影响
通过上文的财政转变,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首先,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日益加剧要求国家财政从带动效率向提高公平转变,那可以预见国家将会动用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社会保障等,对于效率优先级的降低势必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其次,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于高端产业的发展前景较暗淡,但是在短期内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而高端产业和创新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并且其回收后期相比较长,所以在短期内,产业的转型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下行;最后,虽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刻不容缓,但是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污染的处理将会消耗一定的国家财政,并且有些高污染行业因其特殊地位是国家的纳税大户,对于这些企业的限制将影响国家的税收收入,所以在短期内,治理环境可能对国家发展施加一定的消极影响。
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缓解,如果因为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公平而导致短期的经济不断下行的话,那么未来我国将很可能经历“滞涨”局面,也就是说,我国在未来的几年可能迎来一段经济的阵痛期,但是这次的经济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完成从效率到公平的顺利过渡,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以及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条件下发展经济,那么我们便可以摘掉华而不实的世界大国的帽子,自豪的宣称为世界强国。
[l]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笔谈纪要[J].晏维龙,刘旺洪,等.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06)
[2]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分析与思考——以我国2003-2012年基尼系数为例[J].王琪.经济研究导刊.2013(ll)
[3]杨耀武,杨澄宇.中国基尼系数是否真地下降了?一一基于微观数据的基尼系数区间估计[J].经济研究,2015,50(03):7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