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欣
摘 要:大肌肉动作技能是指:“由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发力而产生的动作技能,包括在空间移动身体的技能(位移技能)和控制物体的技能”。大肌肉动作是人体各种感觉动作的基础,它是人体最早发展起来的运动技能。通过程序性知识教学对小学生位移技能和物体操作技能进行训练,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动作达到更成熟的阶段。
关键词:程序性教学 大肌肉群 动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c)-0203-02
1 大肌肉群动作发展
1.1 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Motor Development)是指动作行为发生连续、持续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一般可以分为大肌肉群的动作发展和精细肌肉群的动作发展,而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主要依赖于大肌肉群的发展。大肌肉动作发展效果会对青少年的自主能力、与沟通能力等方面有直接的影响[1]。实际情况下,大肌肉动作的发展对小肌肉群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有利于学生对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对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大肌肉群发展测试量表(TGMD-2),可用于评估小学生大肌肉群动作发展能力,包括位移分测试和物体控制分测试两个部分。前者评价的是学生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移动时身体的灵活和协调能力,包括跑步、立定跳远、单脚跳、跨跳、前滑步、侧滑步6个动作。后者评价的是学生投掷、击打和接住物体的大肌肉运动能力,包括原地拍球、接球、踢球、击固定球、上手投球、地滚球6个动作。
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是评价学生在运动中达到时间和距离要求的测试,而学生大肌肉群的发展测试是针对动作完成度进行的评价。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多强调学生“量”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动作完成“质”的思考。如何科学的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在学生的运动评价上追求“质”与“量”的平衡成为了本研究探讨的内容。
1.2 程序性知识教学
程序性知识是指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它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也称为步骤性或过程性知识[2]。它可以经过学习将行为步骤自动化,表现为在信息转化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包括本体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基而获得的外显肢体技能[3]。因而可以将青少年后天体育活动中习得的动作技能理解为一种程序性知识。若将体育教学理解为程序性知识教学,那运动技能的教学也应该满足程序性知识获得的特点,即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1.3 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策略
在实际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科学的选择教学的课题内容。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该满足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关系[4]。因而教师在进行课题的选择和设计时,首先要了解某学科教学课题诸多下属任务背后的最终目的,然后针对每个下属任务再细化为了更细致的子目标[5],通过科学的渐进关系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进而逐渐接近最终的教学目的。
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会思考,明确现阶段的技能学习任务,即“做什么”“怎么做”,以形成目标意识和目标期望。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效果。
1.3.1 教师示范、讲解并要求学生描述反馈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示范、讲解提高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效果,并同时要求学习者进行描述反馈,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3.2 教学示范与分層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师在教学示范时,要明确各教学内容间的递进关系,并将每一层的知识技能充分展开,使学生准确把握动作的结构与特点,更好地观察、理解与模仿。
1.3.3 鼓励学生将学得的技能灵活运用
运动技能往往是几种常见技术动作的组合,因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技术动作,分析新技能与基础技术动作的共同之处,如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接受力的提高,且有利于在下一阶段原有技能向新技能的迁移。
1.3.4 给学生提供具体事例
体育教师在传授新概念或者技术要领时,为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可以采用实例等措施,帮助学生快速领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指导练习的策略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以重复练习为基础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那练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2.1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反馈信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因而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或者行动提供给学生最及时的信息反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练习效果,使其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正确的认知。
2.2 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练习方法
适宜的练习手段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常见的练习方法包括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练习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选择。
2.3 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通过一定的方法策略使学生的练习动机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其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的自信心是激发其练习动机最直接的策略。
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与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测试相结合,设计形成了程序性知识教学法,并将这种教学方法运至小学生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中去,能够有效的帮助青少年对于复杂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3 运用程序性知识教学对小学生的大肌肉群动作发展进行干预
根据学生十二个动作中出现的技术错误分别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教学干预,教学设计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所期待的教学效果进行逆推[6],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先应该考虑的是想让学生达到怎么样的练习效果。换句话说,每个动作都根据要达到的每一条标准,将各个动作根据动作要领分解成若干个子部分,而这些子部分都是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的。
首先,让学生复述动作的要领,并且一边口头复述一边完成动作,这是程序性学习的第一阶段即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概念和要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理解,完成该技术动作;根据教师的口令由慢到快练习,随后依次加上慢、中、快节奏的音乐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某些动作是从上肢开始教学,例如跑和立定跳远;某些动作则是从下肢教学,例如:单脚跳和跨步跳,无论从上肢还是下肢开始教学,动作的教学设计都是根据动作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逆推。
在进行动作教学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这种反馈可以是在课堂上即兴的,在每个动作教学前、中、后,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录像自己观察自己的动作,然后记录下自己动作的不足,这种反馈信息不仅能就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动作,而且可以克服初学者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倾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会设计与本次课所学的动作相关的游戏环节,通过这种情境让学生更有效的巩固所学的东西,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Dale A.Ulrich.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Second Edition Examiners Manual[M].Austin,TX:proed Publishers,2000.
[2] 肖小勇.程序性知识教学改革探论[J].武陵学刊,2010,35
(6):136-138.
[3] 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21):50-53.
[4] 张承分.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 宣善立,李明,冷金麟.学习层级说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6):115-117.
[6] 吴兰花.浅谈加涅的学习分类及其条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