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妮
摘 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艰苦斗争的环境中,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的解读分析,结合其时代背景,通过对书中采访内容的分析探究,揭示延安精神的在习近平身上的形成及具体表现,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的时代要义。
关键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延安精神;时代传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是一部访谈实录。该书通过受访者的叙述,向我们描述了青年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期间,坚定为老百姓办好事的理想信念,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改善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在这本书中虽然没有提及延安精神,但习近平却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和诠释着延安精神。
一、《岁月》的成书背景
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与北京其他学校的知青们乘着专列奔赴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习近平虽为年龄最小的知青,但他却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意志品格,这也许更多地得益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习仲勋一直对子女们的教育非常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简朴生活、好学上进等等,使习近平姐弟们都形成了良好的个人素养。而在此时,习老却还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接受劳动改造。为了到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习近平,才有了他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开创新辉煌,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扎实的实践经验,而梁家河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走进那段历史,才会让我们更直观地去了解一个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习近平,用这种精神及意志力去感染和影响我们以及所有人,从而更加坚定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脚步。
二、在实践中不断显现的延安精神
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历来厚植着奋斗的力量,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给远离家人的习近平以极大的包容与呵护,也使他快速历练和成长,形成自己丰富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折射出延安精神的光芒。
1.坚定的从政为民信念
知青时期的习近平曾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的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努力工作”。他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老百姓做点事儿”。1974年习近平放弃了招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留了下来,带领大家修坝、打井、办沼气池、办铁业社,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习近平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从一名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在农村7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梁家河打淤地坝就是习近平实事求是的结果。“淤地坝的位置都在山沟里,山水流下来,淤地坝能把水分保持住,粮产自然就高”。“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习近平说他不喜欢“三板斧”“三把火”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3.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说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感情深深地植根于人民之中。1972至1973年两年,是习近平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大部分知青都走了,习近平因为父亲受到政治迫害,就是走不了。他渐渐意识到,他苦苦盼望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习近平说:“我为什么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儿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习近平此时的群众观已经开始形成了。他想的是带领群众一起脱离苦日子,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离开农村一走了之。在他担任村支书后,他带领大家修淤地坝、打水井、建沼气池都是第一个冲在最前头,干最脏最累的活。
4.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
习近平和其他知青天还没亮就起来干活,他们挑粪、挑麦子、翻地、打谷,从对农活完全陌生变成了干农活、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后来担任村支书,他带领大家修淤坝地、打井、办磨坊、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而且最累最苦的活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习近平下乡带去的随身物品是两箱子书,他白天和大家一起劳动,从不叫苦叫累,晚上趴在油灯下坚持读书学习,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充实自己。在后来习近平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多次就学习发表讲话,他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艰苦的环境下劳动学习,努力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这种艰苦奋斗的優良作风一直伴随着习近平。
三、传承延安精神,助力伟大实践
1.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十九大报告指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这一要求高度契合了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时代对延安精神最有力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全党同志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努力践行实事求是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继续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着眼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刻认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聚焦短板较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改革部署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的现实,进一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增强与时代和世界发展态势相契合的能力和本领。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民”情怀是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时刻铭记在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害是脱离群众。”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明确个人站位,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真真正正地俯下身子为民出力。新时代,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4.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弘扬延安精神,戒奢从简,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越是在和平年代,我们越是要居安思危,延安的窑洞里,“历史周期律”的对话仍在耳边回响。时代在前进,中国在腾飞,然而支撑这一切的精神本质不能变,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能丢,这是我们党走到今天,走向未来的传家宝。新时代需要新的奋斗,新时代更需要经典的传承,全党同志要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精神中汲取力量,凝聚民心,汇集起磅礴伟大动力,守住共产党人纯洁的精神高地,保持良好的作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伟大新时代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