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
同学们好,又到了国学讲堂与大家见面的时间了。本期我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买珍珠的故事,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xūn)以桂、椒,缀(zhuì)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dú)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yù)珠也。
注釋:
1.木兰:一种纹理细密的香木。
2.薰:香草,香料。这里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用香料熏染。
3.桂、椒:均为香料。
4.缀:点缀。
5.椟:盒子。
6.鬻:售卖。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有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用名贵的木兰打造了一个装珍珠的盒子,用香料加以熏染,用珠宝加以点缀,用美玉加以装饰,把这个盒子打造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打算用这个盒子来吸引人买走他的珍珠。他的盒子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许多人纷纷来围观,对他的盒子赞不绝口。最终,一个郑国人买了他的珠宝,却只拿走了盒子,把里面装的珍珠还了回去。原来,这个郑国人见这个盒子如此精美,以为楚国人要卖的就是盒子本身,所以他花高价买走了一个装饰用的盒子,却把真正值钱的珍珠丢弃了。
从这个楚国人的角度来看,他花费了过多的心思在包装和装饰上,以至于别人对他真正要卖的珍珠视而不见,只买走了一个容纳珍珠的盒子;而从这个郑国人的角度来看,他用重金买走了一个盒子,却丢掉了真正贵重的珍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过度的包装反而会让它失去原本的宝贵。无论是商品还是其他的人、事、物,我们要善于捕捉它们光鲜外表下的本质内容,判断出它们的真实价值,才不会犯这种买椟还珠的错误。
分清主次、有所取舍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必备要素,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则反面事例,引以为戒吧。
这个故事同样出自《韩非子》。一个郑国人到市场上去,想买一双鞋子。出发前,他在家里事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之后,这个郑国人面对五花八门的鞋子,挑了很久,终于挑好心仪的样式后,才发现自己忘了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身上。于是他放下鞋子,匆匆忙忙赶回家去拿尺码,但等他回来的时候,集市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还是没能买到新鞋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在集市上直接试穿一下,用脚量一量鞋子合不合适呢?这不比你回家一趟方便多了吗?”谁知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鞋子到底合不合适,通过尺码来比较固然是一种方法,但直接用脚试穿一下显然是更方便、更直接的做法,因为尺码的大小归根到底来自于脚的大小。与上面的“买椟还珠”相比较,两个郑国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过分执着于次要的、外在的事物,反而遗漏了主要的、内在的核心。
这个故事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之手,原文名《哀溺》。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江水突然涨得很厉害,有五六个百姓乘着小船渡湘江。船开到了河中间,却突然破了一个洞,大家都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用尽全力也不能游多远。他的同伴说:“你平时游泳游得最好,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了?”他回答说:“我腰上系着很多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扔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人大声地向他喊叫道:“你真是笨到了极点,如果自己淹死了,要这么多钱还有什么用呢?”这个人又摇了摇头,不肯放弃身上系着的钱,最后他果然淹死了。
与宝贵的生命相比,钱财当然是绝对的次要。但这个人被贪婪和固执蒙蔽了双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仍然颠倒主次,把钱当作最重要的东西,最终人财两空,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