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平时教学实际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议论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关键词:概括;整体;扼要;关键;体会;总括句;归纳;联系;比较
从议论文教学的角度看,概括就是对文章进行整体认知和理解,通过提取、分析、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方式,运用逻辑方法,对文章的观点或论据进行概括的过程。可以说,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初中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明显弱点是:不能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只会机械重复文段中的某一语句,不能使用简练的语言,不会组织一些带附加成分的较长句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缺乏概括能力。那么,议论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下面本人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整体把握,扼要概括
比如在教授《談读书》第一层时,先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正确目的是怡情、傅彩、长才,接着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启发学生作者除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还指出了三种偏向,试找出体现这三种偏向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来了,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然后让他们用句子中的字词概括这三种偏向,学生马上说出了答案,即“惰”、“矫”、“学究”。
二、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概括
教授《谈读书》第二层时,让学生概括读书的方法,当学生读到“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已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一句时,首先抓住“而应推敲细思”中的“而”这个关键词,“而”字显示这一句是一个转折句,因此“而”字后面就是作者阐述的读书方法,即“推敲细思”。其次,当学生读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句子时,抓住“换言之”,它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句子的具体解释,而且内容上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上面列出的这三种类型中,我们就能容易地概括出作者阐述的读书方法,即“不同的书,不同的读法”。
三、关注总括句,归纳概括
如教授《谈读书》第三层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总结性句子,学生讨论交流后找出来了,即“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和“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再把这两个句子进一步概括,得出读书的作用,即“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四、上下联系,对比概括
教授《不求甚解》一文时,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五、六段,并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第五段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扣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第六段则以诸葛亮为例从正面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以此证明会意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对五、六段的对比分析,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作者阐述的“不求甚解”观点的实质是要会意。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简介:
沈剑,男,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现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