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琛
在党的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党和政府的决策需要更精确有力的智力支持。党校作为“红色学府、红色智库”,应根据中国特色党建智库的建设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需要的重要课题精准发力,锻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建智库。
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的涵义,树立党建智库的正确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上明确批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党建智库。党校在推进党建智库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国特色”这个定语要有正确的理解。
一方面,党建智库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即党建智库要基于中国自己的国情建设。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西方智库理论和智库建设的成熟度来说,我国智库建设总体起步较晚,党建智库建设更晚。因此,在推进智库建设过程中,大量借鉴国外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是加快我国智库建设的必要措施。然而,这种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甚至依赖西方。由于政治体制上的根本分野,西方智库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不适用于我国智库建设,尤其是党建智库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历史形成的执政地位、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建智库建设中须臾不可偏离的中国特色,尤其党建智库姓党的原则更是不能变。与其他智库或研究机构不同,党的建设智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事业服务。这种学科特点使得党建智库无论在何时何地在任何问题上都要坚持党的性质和基本原则,遵循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面对西方智库话语中推崇的所谓“中立性”“独立性”“资金来源市场化”等,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否定党建智库坚持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借口或途径。在这一点上,党建智库要有政治定力。
党校姓党,讲政治是党校的天经地义、应尽职责,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党校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党校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党的建设事业的重要智力支持机构,党校要自觉保持政治的清醒和稳定,善于鉴别并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更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党性立场,坚定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保证党校作为红色智库的本色。
另一方面,防止以中国特色为由阻碍党建智库的合理改进。作为执政党的主要智力支撑机构,坚持党的基本原则、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根本,敢于探索、勇于进言是党建智库的基本要求。如果畏于趟雷区、驻足不前,不敢触及敏感问题和难题,不敢破除陈旧落后的思想观点和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仅仅满足于充当党的政策的传声筒、解说者而不是建言者,研究中仍然只是唯上唯领导的片言只语,提不出新观点、新举措、新办法,那么党建智库建设就会停滞不前,也会因此失去充当智库的资格。当然,我们倡导多出新思想、新建议、新办法,必须有充足的科学依据,要通过逻辑推理、大样本调查、大规模访谈、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科学方法得出科学结论,坚决拒绝毫无根据、哗众取宠的奇谈怪论。党校既是党的喉舌又是党的决策支撑机构,更是要避免这一点。
二、合理选择配置研究着力点,提升党校的整体智库服务水平
党建智库建设最根本的要求是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决策需要的重要课题出新思想新成果,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如何才能多出成果、出为党和政府所亟需或长期需要的高质量成果,就要在研究选题上下功夫。不同类型研究课题的定位并不相同,研究的时长、时效性也不同。应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
前瞻性问题。不能等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出现了才想到去研究,而是要有预见性。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中必然会出现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难题;城市社区化后的社区党建问题、农民工党员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出台后必然产生的问题,对这类问题党建智库应未雨绸缪,提前进行预判、分析、研究,以备党组织和政府的咨询和借鉴。
前沿性问题。党在不同时期会提出不同的理论、采取不同的举措来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如党中央强调的“两个没有变”和“四个足够自信”、“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施方针、“两学一做”的具体方法等。这类问题是当前党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前沿性问题。前沿性问题研究具有时效性,因此不能拘泥于年度等时间限制,而应根据现实需要设立“短、平、快”的即时课题,及时调研反馈,以期为党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
敏感问题。敏感问题一直是很多党建研究者不愿涉猎的方向,但本着“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党建智库建设中不应忽略对这一类问题的研究。党建智库作为黨的建设事业的智力后盾,尤其不能回避这类问题,而应选择既具有深厚理论修养又有时局敏锐眼光的大家来承担此类课题研究,并要组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成果。敏感问题如果应对得当,能搬开党的建设事业推进过程中的“拦路虎”。
基本问题。基本问题适合长期跟踪研究。如,对党章、党内法规条例的研究、党的领导地位的研究、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现实化、具体化研究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已不能满足于拿以前的、老调重弹的论断来裁剪来论证,而是要结合新的环境下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群众存在的一些疑问作出重新阐释、讲清楚、讲明白。如“1949年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爷爷奶奶的选择,现在我可不可以重新选择?”对这类基本问题的解答已成为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回应的大问题。党建智库应根据不同时段的群众反映及时予以研究并提出切实合理的回答,而且这类问题应该注重长期跟踪研究,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政策的变动、群众诉求的改变而调整。对于长期性课题,要保证参与人员的稳定性和持久的跟踪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问题的走向和研究深度。
党校作为“红色学府”,拥有较多专业党建研究人员,具有很强的党建研究整体实力。作为党和政府倚重的、长期的、经常性智力支持机构,对党的建设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前瞻性、前沿性、敏感性和基本问题等各种问题都要有发力点,切不能只拘泥于对某一类型问题的研究,防止出现成果断档或空白。从整体上而言,可根据党建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合理选配精干的研究团队,不仅要长期聚焦党的建设事业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还要紧盯各决策部门亟需的各种具体的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党校党建智库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准服务于党的事业需要
当前党校在推进党建智库方面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决策部门认为智库提供的成果不合用、不管用,理论与实践经常处于“两张皮”状态。克服这一顽疾,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俯下身子,到基层去调研。党的建设事业不仅需要理论论证、推理和预测,更是一项不断推进、创新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党校的智库人员要到问题一线去、到基层去,认真、大量地听取、吸取广大党员群众尤其是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观点、看法、意见和建议,收集、归纳、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行之有据、行之有效的党建成果,为党的事业建言献策。
2.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现有的状态是:一方面,一些实际工作部门由于靠近党的决策部门,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高层动态,但却忙于日常事务,无暇进行深入的研究;一些基层部门有着充分、丰富、鲜活的资料、案例,却由于缺乏理论素养,不能将资料归纳总结上升为新思想新方法新意见。另一方面,专职进行党建研究工作的智库部门,却苦于无法拿到第一手资料,使得研究成果总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可以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党建实际工作部门和党校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攻关,克服“两张皮”的缺陷。
3.健全现有的智库成果评价机制。推进党校的智库评价机制建设,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智库评价格局应跳出旧有的找几个专家关起门来评定成果的框架,转到看党建智库的成果中有多少理论观点、建议、对策、方法被党和政府及下属各级组织采纳和应用。只有能为现实和实践所证明和所采用的,才是真正管用的,才是能真正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的科学有效的成果。其二,建立智库成果开放性评价机制。对于不涉密的成果不仅让专家学者进行评论,更应该公之于众,让广大党务工作者、党员干部来评价。是真知灼见、切实管用还是故弄玄虚、为研究而研究,广大党员干部的火眼金睛一看便知。公开的评价机制的另一功效是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智库成果。
另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智库研究成果不仅需要关注“说什么”,更需要关注“如何说”,即要注重文风建设。文风问题不可小觑,一些决策咨询报告从过去到现在,从理论到理论,云山雾罩,报告过半还没切入正题,让人读之生厌,浪费时间。党建智库的成果不需要各种党八股,建言献策的咨询报告要以党委政府看得懂的语言进行书写,善于进行政策化、可操作性的表达,避免表述过于学术化和复杂化;对于供基层组织参考的成果,其语言应尽量朴实而又生动,要深入浅出、简明易懂。
推进党建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持久工程。在党领导人民群众推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党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智库的政治导向和智力支持作用,精准化服务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需要,并下大功夫,不断加强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