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鹏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最终都会走向世界历史。中国也是如此,正在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究党的执政理念与中国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1.把握时代机遇,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生前提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17—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突破了狭隘的区域历史与民族历史,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大工业的创造使世界历史与整个世界成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当民族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到以机器为手段、以商业为目的的交往时,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此时,分工必然超越国界,出现国际化交往,最终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是,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贸易开始消灭落后地区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产品的需要逐渐代替落后国家产品的需要。于是,“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世界历史的形成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而内在根源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的交往空间不断扩大,人类之间的交往形式也逐渐走向高级化、复杂化、多样化。因此,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我们一般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标准来检验世界历史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刻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提高生产力,才能推动国家走向世界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发展需要拓宽开放的门路和范围,需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并把改革开放定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要使我国更快、更好、更稳地向前发展,就要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目标不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使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快地融入世界。
2.树立全球眼光,认清全球化发展实质。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是同一历史过程。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以新航路的开辟为起点,通过商业贸易和殖民掠夺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产业革命,开拓了世界市场,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产阶级由于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使商品具有低廉的价格,致使其他落后国家或民族的排外心理被逐渐摧毁,也开始迫使这些国家或民族都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开始推行资产阶级的文明。同时,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要求,使农村屈服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东方”分别从属于“文明的国家”“资产阶级的民族”“西方”。于是,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等同于全球化。马克思阐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时,就已经预示到了全球化的趋势。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德国反对TTIP、意大利和法国政局动荡,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反精英主义导致的“逆全球化”危机,既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似乎在短短时间之内,西方国家就从曾经的全球化推手变成了反对者。“逆全球化”危机在提醒我们,寻求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各国都应该有所贡献。日益崛起的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对寻找一条更具包容性的“新全球化”发展道路有新的认识,有所担当。因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认识全球化现象,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合理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建立活力、包容、可持续的新全球化,为应对全球化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3.培育先进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实践交往的新拓展,而交往并不局限于经济方面,更多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多层次的普遍交往。经济交往的普遍发展必然导致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的互相交流。因此,世界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又引领着世界历史的前行。世界历史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整体变革,或者作为人类实践形态的新变化,不可能不包括人类精神系统。世界历史代表着一种进步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作为对这种进步的生产和交往方式的一种反映的人类精神价值系统,也正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在全球化趋势下,唯有发展先进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才能使中国文化抵抗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应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克服资本主义的局限,培育反映人类美好追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同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又要善于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要求,吸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一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辨识各国文化的特点,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在融入现代文化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身的力量,通过扬弃我国传統文化,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而对落后的旧观念、旧传统则要抛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自身的底蕴。三是奏响社会主旋律,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凝聚全民共识,提升文化凝聚力和竞争力。
4.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生特征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与个人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同步的。马克思将个人能力的发展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认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解放。而要实现单个人全面的生产能力,就需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个人才能拥有整体的生产能力,逐步实现物质财富增加,进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两个过程具有一致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通过揭示人类发展实质是自身能力的发展这一事实,将世界历史发展与个人能力发展过程的同步性作为其理论的本质。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落后,人民温饱还是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终于摆脱了贫穷,实现了“温饱梦”“总体小康梦”。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主题,为党的执政制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其基本任务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同时,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在推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围绕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能從根本上巩固党执政的基础。新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遏制、政治恐吓和军事威胁不断增强,如果不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将面临极大威胁。因此,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新变化,我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抵御风险和抗压能力,提高我们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从容应对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我国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5.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指明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即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一方面,生产方式必然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另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发展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阐述了社会发展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演变,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所有的制度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也需要前进发展。因此,世界历史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即未来世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达到共融的状态,也就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
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具有进步意义的发展变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成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性飞跃,使人类迎来“地球村”时代,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充分。因此,作为共产主义者,我们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乐观地看待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尽管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并没有忘记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同时,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时积极汲取西方的先进经验,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回应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和现阶段面临的国际新形势,目的在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广阔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引领世界走向合作共赢,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利益成为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成部分,使全人类的利益系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应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已经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贯穿在当今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当中。我们相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一定会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实现人类更高的社会理想,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