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本质上来看,金融监管理论也属于经济理论的一部分,金融监管理论发展演进自然与经济理论的发展保持同步,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凯恩斯革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为节点,可以大致把金融监管发展理论四个阶段:金融监管雏形阶段、更加注重安全稳定金融监管阶段、更加注重安全稳定金融监管阶段以及效率和安全并重发展阶段。
关键词:金融监管;制度;演进
金融监管发展变化与金融市场状况变化密切相关,每一次金融市场问题的暴露,都可能会伴随着金融监管程度“或重或轻”的调整。金融监管发展因金融市场变化而不断完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金融市场良性运转“保驾护航”。
一、金融监管雏形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受古典经济学理论影响,整体金融系统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规律运转,大多数国家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金融监管系统。在中世纪,由于《旧约》、《新约》认为“高利贷赚钱行为是一种罪孽”,西方国家纷纷出台禁止高利贷的法规,这种政策更多是一种出于道德因素的考量,而非金融监管目的。17世纪爆发的“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在这次泡沫中也并未看到金融监管的影子。1720年6月英国政府因“南海泡沫”事件而颁布了《泡沫法》,这是世界金融监管史上迈出的第一步,但这只是政府针对证券市场的市场的片面监管。
在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真实票据学说”看来,“银行应主要投资与体现世纪生产的短期商业票据,并且,这一作法将使贸易要能制约信用的供给,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或是紧缩”。但亨利· 桑顿(Henry Thornton)认为“信用的链条越长、这种汇票的数量就越多,这种票券发型方式存在过量发型的危险,应受到集中的监管”。1825-1865年,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围绕“真实票据学说”展开争论,通货学派支持并发展了桑顿的观点,认为“没什么比监管银行活动中发行银行券的数量更为重要的了”,而银行学派则支持“真实票据学说”观点。
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显然通货学派更有说服力,1844年英国银行法案的颁布支持了这一观点,该银行法规定英镑发行“只能以政府债券为抵押发行1500万英镑,再多发行则需有黄金储备”。然而,1846年因英格兰和爱尔兰农业欠收造成物价上涨和黄金外进,引发挤兑恐慌,而由于英格兰银行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责任,从而加剧了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开始设立中央银行机构,控制货币发行,通过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来稳定经济发展。据Robert Pringle(2009)统计,1929年之前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建立金融监管监管机构,但这一时期的金融监管方法和理念并不成熟,处于雏形阶段。
二、更加注重安全稳定金融监管阶段
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并迅速波及全世界,引发世界经济大衰退。从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来看,这源于资本主义所内含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从直接原因来看,西方国家所采取的自由放任弱监管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金融市场乱象丛生和风险不断积聚。1933年,罗斯福推行大刀阔斧改革,在金融领域推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称《1933年银行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其附属的投资业务割裂开来,避免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投机;公布了《联邦存款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了《证券法》,禁止证券机构从事银行存贷业务,要求银行和证券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不能相互兼任。
经济危机的爆发也助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主张市场万能论的经济学理论备受质疑,而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受到理论界认可,这也为这一时期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提供了理论支持。Abba Lerner(1947)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局限性和随意性,不受控制的经济犹如没有驾驶员的汽车,主张政府加强经济管理。从此次危机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本国金融监管力度,更加注重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限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公司跨行业经营,主张分业监管。据Robert Pringle(2009)统计,1930-1969年,全球共有49个国家设立了金融监管机构,9个国家设立了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从监管力度来看,设立金融监管机构的国家加大了对本国的金融监管力度,从全球情况来看,金融监管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三、更加崇尚效率自由金融监管阶段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欧洲经济复苏和日本经济的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出现遇到滞涨难题。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看来,高通胀率和高失业率不可能同时出现,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政府干预主张不但不能解决这一难题,反而被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视为滞涨出现的原因。此后,主张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受到冷遇,而主张经济自由化的理论又成为主流。
在Mckinon(1973)& Shaw(1973)看来,政府通过管制手段对其金融体系进行不恰当的干预会导致金融压抑现象,金融系统的滞后又会影响经济发展。基于此,他们提出金融深化论,主张放松金融管制,恢复金融市场自由竞争。虽然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但对西方国家金融政策制定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出现诸如监管寻租、监管俘获等监管失灵问题,西方国家开始反思金融监管存在的局限性。
受此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开始逐渐放松金融监管,崇尚效率优先、自由宽容的金融发展环境,通过解除利率管制、扩大经营范围和放开外国资本进入等政策措施,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四、效率和安全并重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金融自由化思想激发了金融市场活力,但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风险因素。实践证明,金融自由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拉美、亞洲和美国先后爆发一系列金融危机,而危机爆发的原因都与不适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缺位有关。
1982年墨西哥爆发严重债务危机,随后墨西哥政府实施了严格金融管制,迫使商业银行为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这一举措虽然缓解了政府债务危机状况,但也对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988年墨西哥开始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开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还采取了放松利率等政策,由于墨西哥金融系统不够健全和缺少金融监管不力,导致墨西哥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助推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日本经历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日本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变了日本金融市场环境,导致以银行为主的简介融资模式地位下降,金融机构因竞争激烈而更容易采取冒险行动,大量资金流向不动产和金融行业,使得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出现严重泡沫,同时又由于金融监管滞后、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和政府政策的频频失误,共同导致泡沫破灭。2007年肇始于美国而后迅速蔓延全球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其直接原因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和宽松的监管环境。美联储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认为“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进入21世纪,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美国次级抵押市场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减少了金融市场信息数量,恶化了金融系统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基于此,经济学界开始反思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的负面冲击,Mckinnon(1989,1991)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监管缺位和金融自由化错误顺序是导致金融自由化失败的原因。对金融自由化的反思并不意味着否定金融自由化,也不是从一个极端(完全自由化)走向另一个极端(重度管制),而是要求金融监管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保障金融体系既高效又能稳健运转,这也是今后金融监管需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Jacques Le Goff.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Economy and Religion in the Middle Ages[M].New York: Zone Books, 1988, p28
[2]崔之元.“看不見的手”范式的悖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王立锋(1987--)男,汉族,山东枣庄人,中央党校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