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神动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018-05-14 12:45姬莉丹房丹丹
新丝路(下旬) 2018年6期

姬莉丹 房丹丹

摘 要:认知、情感、意志即我们通常讲的知、情、意作为人类三种基本的心理活动,同时作为精神动力的“三要素”推动着我们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们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同时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步曲”。

关键词:精神动力;认知动力;情感动力;意志动力

一、精神与精神动力

精神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人的精神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可划分为主观的个人思维、意志、情绪等活动和客观的人脑对各种反映的产物,如思想、观念、理论学说。人的精神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和延续,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使得人的精神活动不断地处于和外界的交换过程中,这就促使人对外在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精神需要,继而产生了精神动力。此外因为个体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了每个人各有的与其他任何个体都不完全相同的精神追求层次。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基本动力之一,精神推动力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精神动力结构作为我们研究精神动力的重要命题,是一个十分广泛且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而精神结构也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在其重要理论体系“心理动力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是由场决定的”。勒温的“心理场”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著名法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人是由理性、爱和意志三种本质因素建立起来的,而这些本质因素就是推动人产生行为的本质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将精神动力划分为认知动力、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精神动力的整个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的三位一体。

二、精神动力“三步曲”

1.认知动力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动机认知理论认为:以认知变量为主导的直接和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性力量。人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就使得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知和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以及各种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一旦人们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各种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认识,就会根据这些认识,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进而提出能满足人们需要,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并将理论和预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最终目的。

2.情感动力

情感动力主要是指实践活动的主体即人在实践活动中因对客体事物产生理性或感性的情感而由此引发的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力。情感动力对人的时间活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了“对爱和归属的需要”,他指出:如果生理和安全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满足,那么就将产生对爱、依恋和归属的需要,并围绕这一新的核心重新产生一系列现象。这就从侧面验证了情感动力在精神动力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3.意志动力

意志动力主要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认识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有意识,有目的调控行为达到推动事物发展目的的精神推动力。骆郁廷在《精神动力论》一书中指出“意志是一种行为动力,意志的自由发挥可对人的行动产生有效的推动力量”。意志动力作为三动力之一,在推动精神世界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精神“三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知动力、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作为精神动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精神动力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本质因素,精神动力的发挥程度与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在精神动力的构成中,认知动力是精神动力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姚劲超在《论情感意志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情感和意志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情感和意志作为主体精神动力发挥作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认识活动的发展方向,强化或抑制认识发展的进程,并且构成了推动主体认识活动向前发展的动因,但这个动力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力并不都是积极地。如果情感因素过于浓烈或是意志因素并未在正确的道路发挥作用,那么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对于事物的推动力就是消极的。由此可见认知动力在“三动力”中是基础性的存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认知动力是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认知帮助主体建立与客体的情感联系,并协助意志确立目的、制定计划、克服困難来达到预期目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的源泉,没有认知动力,就不会产生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人们的认识越深刻、全面、正确,对事物的判断越精确,才有可能使对事物的情感建立起来,产生正确行为的持久性也就越长。从宏观来说,情感和意志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认识的重心不同,因此我们说认知动力是情感动力和意志动力的基础,也是精神动力中的至关重要的本质因素之一。

其次,情感动力是精神动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使认知具有了持久性,认知之所以能够跟随人的情感需要不断深化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因为情感为认知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在认识活动中,主体的情感状态势必会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主体的行为,造成不同的客观效果。情感动力的扩张性和感染性对意志活动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情感动力可以激发主体在实践的活动中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主体的意志,从而加强了意志动力在主体实践活动中所占的份量。而情感动力之所以能成为推动主体实践活动的因素之一,是因为主体的精神生活都是主体对外在事物认识的反映,而人们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了情感进而转化为意志的。主体的情感因素要发挥作用从而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影响就必须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过分的放纵自己的情感,只凭自己的意愿活动,则势必要陷入主观唯心主义泥潭。

再次,意志动力作为精神动力三种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影响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意志动力是在认识活动基础之上发挥作用,但意志动力对认知动力同样具有反作用。认识活动的持久性以及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等都要靠意志动力发挥作用来解决。意志在其本源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情感的积淀下,产生了意志;意志来源于情感,情感是意志的源泉,没有了情感,意志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意志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情感。如果缺乏意志动力的正确引导,人的情感活动漫无边际的实践活动。情感不断升华形成了意志,而意志一旦从情感中脱离出来,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

最后,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继而与这些客观事物建立情感联系。其次要建立这些事物与实践主体的情感联系,然后在情感联系的基础之上产生主体的行为。这一整个行为活动的产生到结束都是精神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首先由认知动力发挥作用,引导主体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继而由情感动力发挥作用,在事物认识基础上与事物建立情感联系;最后由意志动力发挥作用,在认识活动中通过情感联系产生意志行为。从认知动力到情感动力,再从情感动力到意志动力,是人类精神推动力发挥作用的基本“流程”。认知动力、情感动力以及意志动力三者之间,首先因为人的不断实践产生了认知,继而建立在认知基础上产生了情感,最后形成了意志。没有认知,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情感,意志又成了无源之水,认识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情感关系以认知关系为导向,意志关系又以情感关系为导向;情感动力以认知动力为导向,意志动力以情感动力为导向。认知动力、情感动力与意志动力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发展,互为前提,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精神动力。但认知对情感的控制以及情感对意志的控制并不都是正面的,我们在三者的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任何层次的精神动力发挥作用都是有着两面性的。同样,无论是认知动力、情感动力还是意志动力,都会对人的行为或多或少的产生推动作用,而究竟是推动着我们向前行进还是背道而驰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

[1]冯东飞.精神动力问题探析[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1994-2018

[2]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姚劲超.论情感意志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1994-2005

[4]仇德辉.数理情感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宋开祥.人的精神动力多元性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3)

[6]虞新胜、危琦.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情感动力[J].甘肃理论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