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稳博 梁文魁
摘 要:本研究以运动康复专业为依托,探索在“健康中国”引领下,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旨在通过“健康中国”的实施来提高国民对运动康复专业的重视度,促进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简介、对“健康中国”的内涵介绍,并通过“健康中国”引领下对运动康复专业的优势以及必要性阐述“健康中国”引领下对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运动康复专业的研究,发现并指出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巨大挑战、总结成果,并分析不足。
关键词:健康中国 运动康复专业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b)-0216-02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老人会达到2.43亿之多。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需要康复服务的这些老年人中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且存在生活能力障碍。另外,目前我国需要康复方面服务的残疾人士也有将近5000万人,再加上工伤、交通事故增加的致残者,这些人必定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康复服务需求群体。本文通过对中国運动康复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简单可行但非常重要的建议,有利于运动康复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国民整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全面推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的高速发展,运动康复专业也在近几年中快速发展,而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通常为设置该专业的院校。该专业通过将医学知识、体育知识和康复知识的融合使该专业学生愈加高效地造就康复的能力,康复恢复技师、康复医生等工作是该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但当前相关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在发展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求应使得运动康复专业在高校得到足够的重视[1]。部分康复专业的教学是由体育院校负责,但在办学过程中,体育院校存在着不少问题,界线不明、教学不分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目前在教学上“康复治疗学和运动康复与健康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培养目标混淆;课程设置与实习基地安排类似;毕业去向相似[2]。
国外运动康复专业发展较早,技术设备人员都比国内优秀。且对比于国内,国外运动康复方面比国内优势明显。例:具备先进的康复理念、完善的培训体系、设置健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严格的岗位证书制度、康复人员的针对性与专业化、先进的康复设施与多样的康复手段、康复目标、评估、诊断、信息、方案等各方面的显著性特点等是德国运动康复体系的主要优势[3]。
1.3 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简介
运动康复作为一种新兴的热门专业,正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部分院校也响应国家并根据其在市场需求量的增多开设了该专业。由于此专业涉及到体育、医学两个领域,发展又相对落后,缺少基础并且学习起来又相对枯燥无味,因此不如院校中其它大部分学科发展顺利[5]。我国运动康复相关专业的设置始于1989年,自1990年才开始展开试点工作,2004年经教育部首审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至2015年止,全国已有40所高校开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6]。
2 “健康中国”对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影响
2.1 “健康中国”的内涵
健康环境与健康国民是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健康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环境美好与生态绿色,也是城乡村民赖于生存有利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生物因素和保健服务因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的四大决定因素。我国的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占到了21%之多。国家要求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六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做到“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7]。
2.2 “健康中国”引领下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老龄化阶段,年轻人也在被抽烟、喝酒、应酬和工作压力等事情困扰健康状况,针对这类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社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发展随之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去应对,从而并解决以上群体康复服务的需求[8]。在今后15年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9]将会作为行动纲领,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及发展。鉴于目前这种情况,运动康复专业成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发展对象,其发展也是必要性的。
2.3 “健康中国”引领下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优势
2.3.1 有利于全民对运动康复专业的认识
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年来有所发展的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其被人们了解关注的程度低得多。但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国民对健康越来越看重,从而使运动康复等一系列关于健康的专业都逐渐走向人们的关注范围内,国民对运动康复专业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讨论并查阅大量关于运动康复方面的知识。
2.3.2 有利于高校对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投入
“健康中国”的提出使运动康复专业走向了它的巅峰,各大院校纷纷从加大招生力度、培养寻找该专业的教师以及对投入大量资金买该专业的仪器等方面完成了使运动康复专业一个小系到一个大系的转变。
2.3.3 有利于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发现该专业技术精练的人才严重缺失这个问题,使得该专业人才流失,大量热爱该专业的人士去往了发达或已经在该专业的发展有了巨大成就的国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挽救任务,召集或聘请在国外有着高资历的专家学者来国内进行教学、指导并参与一系列发明,还会每年安排大量国内人员去往发达国家进行学习,达到优化教师队伍的目的。重要环节就在于对院校该专业的重视,也是对康复专业人才培养。
3 运动康复专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培养制度的差异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一般设立在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医学院校以及一些专科院校,专科院校规模相比较前三者一般较小。作为一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专业,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往往是运动康复专业人才涌进的院校,但是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教育培养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少的差异[10]。
3.2 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差异
我国师范与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大致趋同。我国运动康复专业均是通过培养从事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和掌握较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往往忽视了大部分在中等以下院校中的人才。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均是在实习医院或者更好的医院进行对口的工作,而体育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就五花八门了,只有极少数专业成绩好的才能进入医院工作,大部分还是被分到了与专业不相干的事业单位工作,有的只能去健身房当销售去卖卡。这种现象的延续就会让大量人才的流失,损失的不止是运动康复专业,更是国家健康事业的发展。
3.3 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专业课师资素质、实验室及实习场所差异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专业课是由本系运动医学教研室的教师授课,而医学院校教师均是本院的主治医师,在临床康复治疗的实践与经验方面就已经显现出差距了。在实验室方面与医学院校差距就显而易见了,体育院校虽然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实验室,但是不具备医学院校具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实验室及附属医院,在学生实习方面的实习时间与学习内容方面产生差距,这种差距会使体育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显得很吃力[11]。
4 结论
4.1 “健康中国”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影响
运动康复专业是健康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而打造健康中国又是中国健康行业未来30年的重要任务,所以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健康中国的引领下,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优势:有利于全民对运动康复专业的认识、高校对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投入、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社区运动康复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4.2 运动康复专业面临的问题
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是其发展落后的主要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培养制度的差异就是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而大众缺乏对运动康复专业的认识也是导致运动康复专业不能更好发展的原因之一。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对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教学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场地器材缺乏、理论教学时数不足等不适合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导致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不能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需要国家对各高校有足够的重视度,各高校也应从教师能力、实验室设施、学生实践能力、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也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好基本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出色的人才,中國的运动康复专业才能更出色。
(2)“健康中国”是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运动康复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但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目前现状不是很乐观,群众对运动康复专业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并不高,这是导致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不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让国民都认可、都了解运动康复专业并发现运动康复专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保证运动康复专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文.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体育大视野,2016,6(3):151-153.
[2] 柳华,王梅,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和康复治疗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康复,2015,30(4):317-318.
[3] 金晓平,侯学华.学习先进经验谋求科学发展—德国运动康复体系优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111-113.
[4] 正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2):108-109.
[5] 徐守凯.浅谈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与发展[J].运动人体科学,2015,5(24):19-21.
[6] 曾正中.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5,5(26):210-212.
[7] 饶克勤.以内涵为抓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人口报,2016(3):1-3.
[8] 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9.
[9] 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12):4-5.
[10]胡精超,赵 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51-854.
[11]雷桂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方向本科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