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辉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工具开始走入教育的世界,并且在我國的教育课堂中发挥着其重要的影响,微课就是其中之一。微课(Microlecture)是信息技术走入教育课堂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优越性和特点,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符合我国新课改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工具。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体育运动损伤教学课程有一些教学经验,也积极引入各种新式教学工具于教学课堂。所以认真分析微课教学法,对微课教学法应用于体育运动损伤教学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 键 词] 微课教学法;体育;运动损伤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68-01
我国教育十分支持微课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为了使广大教师积极应用微课教学,我国教育部也开展了很多活动,如,我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虽然参与的教师很多,但是也能看到部分教师对微课的理解存在偏差,应用度不够。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将微课教学法应用于体育运动损伤教学的课堂,也从实践中发现了微课教学的优越性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微课的概念和意义,对使用微课教学法于体育运动损伤教学课堂提出一些建议。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Microlecture)是电子信息技术走入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详细的讲解,是教师所设计的一种教学视频。教师既可以通过手机、数码相机、DV等进行微课视频的拍摄和录制,又能够用专门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Screen2swf等来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
微课之所以具有教学优势,是因为它具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时间短
微课的重点就在于“微”,有关的教学微课视频非常短,一般都是5~8分钟,这个小课件学生排队的时候就可以观看。因为它小,所以它能够实现移动学习,还能够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内容精
虽然微课的视频较为短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视频的内容极其丰富。它是对一个知识点的深度讲解,既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在丰富的教学知识传递中确保学生掌握有关知识。
(三)形式新
微课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非常新颖。
二、微课在体育运动损伤教学课程应用的意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微课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与体育运动损伤教学课程相契合的过程中,更发挥了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能够凸显体育教学特色
采用微课教学法是我国体育教学课堂的一项新突破,既能够
利用微课提高体育运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够实现教学课
堂的变革,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能够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发挥体育运动损伤救助教学课堂的重要性,凸显体育教学课堂教学的特色。
(二)能够帮助学生提前掌握运动损伤救护技能
通过开展微课教学法进行体育运动损伤教学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短小的微课视频提前掌握有关的体育损伤救护技能,如止血包扎实践操作、使用药品操作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自主学习新方式
微课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法,微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自主,符合我国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通过微课视频全面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进行相对应的体育运动损伤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对知识的吸收。
三、如何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体育运动损伤教学课程
(一)丰富教学认识,提高教学素养
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对微课教学法的认识,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教师既要积极参与各种微课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丰富自己对微课的认知,又要学习各种微课制作软件、信息技能,如Camtasia Studio、Screen2swf、ppt制作等,为学生设计出符合教材要求和学生需要的知识。
(二)发挥视频作用,预习巩固复习
微课不仅在课堂上可以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在课前、课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微课,在授课前后下达微课视频,发挥微课在预习巩固复习中的作用。当然,结合科目特点,教师也要选取合适的教材进行微课利用。在体育运动损伤课程中一些理论知识采用微课教学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实践课程能够通过画面的播放和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实践中的注意点,能够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
(三)注重交流反馈,实现更新发展
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因为学生是微课视频学习和利用的直接人,所以听取学生对微课视频的意见,不断地结合学生要求更新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对微课视频的利用率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微课视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玮.微课教学在告知体育“运动损伤救护”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9).
[2]路燕,梁枢.运动感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综述及其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3]詹中辉.试分析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应对措施与预防[J].时代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