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英,杨雪
[摘 要]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顺应新常态下应用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克服合作基础薄弱、合作教育参与性不强、合作中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等制约因素,从深化课程结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产教融合与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出发,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充分挖掘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岗位就业力。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圖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235-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新常态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带来更大影响。校企合作作为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合作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要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实际,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着力从校企深度合作中,拉近产教融合,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集中力量解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题,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以校企合作来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校企合作作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参与优势,从人力、物力、科研等方面,深化合作之路,突显人才培养特色优势。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坚持“互利互惠”“双赢”原则,结合高职学科教学实际,拓展与企业的深度交流,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比如,在院校专业设置上,要积极梳理区域产业优势,保持与产业经济的有效对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结合专业与经济结构来引入企业参与,共同创建培养区域性应用型人才的环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强调师资的交流与合作,高校要安排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研发等活动,提升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
二、校企合作要从课程、教学改革上顺应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的融合,要认识到教改工作的艰巨性,要以教学为核心,深入推进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比如,在高职学科课程设置上,要立足院校学科优势,积极深入行业、产业发展实际,与先进的技术对接、与急需的岗位需求对接,遵循岗位、能力、课程衔接关系,优化专业教育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强化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倡导“工匠精神”,突出技艺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上,强调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立足产教融合,将技术技能教学与专业职业课程理论相对接,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了解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方法,为后续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校企合作要从完善专业、专业群建设上来协同市场人才需求关系
从近年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来看,院校自身在专业建设与区域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突出。既表现为院校专业优势与行业的衔接不畅,又表现为专业对口设置与专业群建设不协调。随着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形成,新业态、新行业、新岗位的出现,必然需要高校主动去适应,积极去应对,全面去跟进和优化专业群结构,突出院校学科与区域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如在院校学科专业、专业群划分上,立足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实际,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调整和规划新的专业集群,着眼于企业急需人才岗位的缺口,让学校教育与人才市场相匹配,真正促进院校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区域市场需求。同时,在健全高职院校与行业人才动态匹配机制上,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企业、行业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及专业群,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如设置专业预警机制,围绕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来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调研,预测和分析专业人才需求及变化,确保高校专业群设置的前瞻性。
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中,要从育人目标上保持与企业的协同性。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破解学科同质、育人低效、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不足等难题,积极从自身改革中,优化学科教育、教学制度,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强化对师资、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协同育人目标,挖掘社会、企业有效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如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师资、技术骨干的交流与合作,优化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与企业车间实践的关系,从学校课程与企业项目对接中,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合作育人质量。同时,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对岗位、对人才技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等要求更加明确。因此,很有必要让企业技师参与到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建设中。教材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教材的专业性、先进性、实用性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校企合作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面向人才市场和就业岗位的人才定制化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互惠互利的有效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