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 中职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课堂特别是基础教育课堂的关键在于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有明显的职业培养特点,课堂始终围绕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即职业来进行,这是中职课堂应有的色彩,也是课堂生动的表现。
[关 键 词] 中职课堂;计算机;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2-0082-01
职业能力培养不仅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中职课堂教学的职业性体现在对学生职业情感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向往的培养和引导,还体现在对职业环境氛围的认知、职业经历的经验间接获得和教训汲取、职业精神的领会以及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在注重课堂中“教学做合一”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营造或引导“真实地做”的环境或背景。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突出教学中的职业培养和引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具体的措施。笔者在专业教学中实践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使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措辞
语言策略是指教师对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或者技能的操作有意识地使用工作场景中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述。教师要站在岗位工作具体内容的角度向学生进行讲授,不是一味地按照课程知识体系或者案例中的内容进行讲解。
授课中可以使用“客户的要求是什么?设计师的想法应该是怎样的?老板或经理要节省成本,公司的整体运营要求如何?这个项目的关键在哪儿?怎么才能完成?”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内容。
一般教师在课堂引入或在讲课过程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的引导培养,例如教师用“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来鼓励学生设计行业坚守的重要性;用“细节决定成败”来引导设计与制作中细致的可贵;用“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来激励学生去观察、去感悟等。
这种讲授策略中使用的语言都结合了工作实际,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环境、氛围紧密联系,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把这些再进一步嵌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师的角色就自然地转化为布置工作任务的领导角色或师傅角色,而学生就成了学徒或员工,在“教、学、做”一体中,课堂即是职场,更好地提升了中职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引用实际岗位工作中的例子,给学生带去间接经验
这种引入情境式的策略有别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设置。这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当堂课的知识技能与相关的实际工作案例结合起来,要像讲故事一样引入岗位实践案例,把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工作中成功的事例等讲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引入的情境中感受所学与做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讲到平面设计中卡片的设计与制作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在整个版面中,哪些内容是固定的,哪些是要作预留占位的。
可以引入一些情境故事,引起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更进一步的重视和领会,同时对未来工作中会面临的问題间接地获得一些经验。学生对未来职场岗位的一切充满好奇与向往,所以这些案例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职业,从而端正课堂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直接引入来自企业的声音
该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效果,让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讲授,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的形式,讲述某个技能点的实际应用感悟,阐明企业对于某个知识内容技能的价值及未来发展应用,提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重点的建议等。来自企业的人员,可以是企业的设计总监、人力资源管理者、实习生等,课堂里“第三方”的声音,延伸了课堂的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令学生信服,也更能触动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能更好地结合实际去思考所学内容,极大地增进了对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体验的培养。
四、几种教学策略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这些教学策略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谋划,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深入企业实践调研,明确所教授的操作技能运用于什么岗位、什么工作内容、什么背景等。要进一步阐释清楚教学目标背后的具体工作内容。教师还要紧跟市场新动态,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获取的信息要足够丰富、足够准确,才能使课堂教学时刻保持职业性的先进,并同时对中职课堂教学的职业性的教学策略提供更多的新举措,这样有意识地将中职学校课堂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有意识地采取这些教学策略,能让教师调动所有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服务,在谋划、使用教学策略为课堂增辉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增强了课堂吸引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感,进而提升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科.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444.
[2]郭海军.职业本位中职计算机课堂中亟待关注的元素[J].科技信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