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解析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6:20张媛聆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道德政治思想

张媛聆

[摘 要]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但大学生也是行为失范问题严重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观念和心理因素出发分析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并尝试寻找修正大学生失范行为的路径。

[关 键 词] 大学生;行为失范;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24-02

近年来,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而我们的教育又出了什么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

一、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

当下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意识不健全

目前,虽然还没有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权威统计数据,但是,根据网络、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个案报道,不难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日渐增多,另外,大学生残害他人生命等犯罪案件震惊社会。可见,大学生生命意识不健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享乐拜金主义情况严重

当下,部分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拜金,认为金钱是评价人价值的主要标准。追求享乐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享乐就会树立起不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其结果导致如“裸贷”、盗窃等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的失范行为。

(三)缺乏道德意识

大学生道德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公德、缺乏诚信、缺乏责任感等方面。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经常出现脏话连篇、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缺乏社会公德的状况,此外,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也很严重,从考试作弊,到论文造假,再到严重的违约行为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比较淡薄,只图一时安逸享乐,既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没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整日浑浑噩噩,迟到旷课、荒废学业。

上述总结,目前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道德意识缺乏,而由于道德意识的缺乏,大学生行为失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本文针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现状,研究影响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就当下教育发展指出方向。

二、大学生行为失范影响因素

(一)社会视野

1.社会转型期社会失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建立于以亲缘氏族为纽带的社会环境,当下中国正由传统的亲缘社会转变为法治法理社会,在此状况下,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社会与高校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不同,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出现偏差,比如高校“法与情”兼有,而当下社会转型,讲究“法与理”,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上仍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人情”模式。除此之外,中国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较于此前高校学生认知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同,转型时期出现一系列社会失范行为,导致高校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2.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逐步了解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在此变化下隐藏的社会不良风气也就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受人尊敬的社会人士不注重礼貌和社会公德;受到嘉奖的社会精英却工作不认真;另外,法律意识淡薄、不良行业的持续运营等都是社会风气不正,出现的负面示范。在负面示范效应的社会现象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思想也会动摇,不良风气会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建立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引发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影响因素。

(二)高校视野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

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教育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通过两年完成,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备、教育方式不科学、思政教育不被重视等原因,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面子工程”,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常态是,学生经常缺课,即便上课也是敷衍了事,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打游戏,不认真上课。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成果并不突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形成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

2.高校监管力度不足

随着计算机的网络的发展,不良信息层出不穷,这些不良信息,成为引诱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不大。因此,高校应从院级到班级,再到个人进行实地监管,筛选网络信息,加强校园网的建设,降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学生视野

1.自我意识过强

当代大学生追寻个性化,事实上,个性化来源于个性独立,前提基础是经济独立。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个性化的解读不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主义”,即不注重他人感受、不顾全大局、自私自利,这种个人主义倾向会导致大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与当下社会的核心发展理念相悖。第二为功利化思想明显,大学生功利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只做对自己“有用”的事,“没用”的事情不做。这种建立在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功利思想易导致大学生形成自私自利、眼界狭隘的性格,是当下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因素。

2.自我约束力薄弱

大学生群体一般是年龄在18到25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但并不是不能改变,可以说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时期。大学生身处校园,尚未经历过社会磨炼,身心健康发展不成熟,好奇心较重、追求新鲜感,他们远离家庭没有家庭的约束,而高校对大学生的管控也相对较为开放,这就导致大学生缺少有效的管控,容易“放飞自我”,长此以往,自然自我约束力薄弱,容易受到引誘,出现荒废学业、沉迷网络等失范行为。

三、大学生行为失范矫正措施

(一)政府联合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的支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校应联合政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政府建立官方平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线上课程的影响力,高校则配合政府平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建设,将思政教育的范围扩大,为大学生营造符合主旋律的社会环境等。除去学习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制也应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考核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程考试,还需要通过大学生实践观察考核大学生的行为,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用实践视频的形式结束课程学习等。总而言之,不论是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育,都应从学校到院系,到班级,再到个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层层落实,并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应按照行为失范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诚信道德、文化素养、法律意识等多方面出发,确保教育的全方位性。

(二)净化高校网络、内部及周边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当下信息泛滥,思想的毒瘤很容易引发大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目前社会网络信息庞杂,一些不良的示范也容易引发大学生之间形成攀比之风、奢靡之风,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因此,高校可以加强互联网防火墙建设等以对网络作出净化。一方面,高校内部应针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预防和打击,另一方面,高校应结成联盟,加强合作,共同肃清校园网络,加强思想教育。

(三)高校、家长、学生三方合作锻炼大学生意志力

影响高校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薄弱、抗打击能力不强,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仅容易禁不住诱惑而忘记自己的责任,也容易因受到挫折而丧失斗志,逃避现实。因此,对大学生意志力的锻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可通过与家长沟通,为大学生寒暑假实践创造机会,如,将学生带到工厂实习、农村支教等,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从而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在校内开展辩论比赛、座谈会等形式,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辩论,通过思辨的探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争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同时家长需要与学校密切配合,一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度,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避免令学生出现“反叛心理”。这样,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配合下从根本上矫正行为失范。

(四)强化教书育人工作,加强道德模范引导

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不仅是课堂上接受知识,周边环境对学生同样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和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风气正,学校的思想水准也较高,教师的道德高,学生的道德也为之看齐。因此,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正确理念授予学生的同时,要强化教书育人工作,也就是说,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道理,同时也要加强道德模范引导,学生会在行为示范的作用下,改变不良思想理念。学校方面则可以通过表彰教师模范、学生模范的方法,加强模范的带领作用,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传输给学生,加强示范效应,从而抑制不良思想的传播与实施。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素质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的主场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抵御不良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在当前復杂的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政治思想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