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文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既姓“高”也姓“职”,同时更离不开“教育”二字,多年来,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上,以国家专业资源库、网络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为代表的改革建设举措,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学生是否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存在多方质疑。
[关 键 词] 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69-01
一、职业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现状
(一)国家专业资源库建设,对教师组织教学有较大的帮助,但对学生在线学习帮助不大。专业资源库建设,不仅仅是为教师上课服务,更重要的是实现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但现实并非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学生在专业资源平台上进行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强制下进行的。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上网学习的内驱力,更习惯于老师面对面的讲授形式。
(二)双师型教师与双师结构的团队建设,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存在“证不副实”,另一方面还存在舍本逐末。“证不副实”表现在部分教师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完全反映其职业能力,有的完全脱离了实际。舍本逐末表现在追求教学的技巧性和功利性,放弃了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灵魂,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校内外基地建设投入不断增强,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实践教学是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是否还是专业技能熟练程度高的问题,追求后者无疑是正确的,但可行性和必要性存在商榷。为了追求后者,各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不断追求高、大、上,在建设上自然存在很多观赏性的设备和设施,如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客房设计中,安装不通水的马桶、不外接的电话;在建筑工程技术的钢结构实训室中安装钢筋检测机械设备等。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大,使用较少,校中厂、厂中校有成效的更少。
(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翻转课堂、教学做合一等,确实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无论多好的方法,长期使用都会让学生厌烦,方法很重要,但过分强调教学方法,必然违背了“教无定法”的宗旨。
二、职业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认识的不断变化
(一)高职是普通本科知识的压缩和简化阶段
高职发展初期,在教学上是对本科知识体系的浓缩或简化,特别是高等专科教育时期更为明显。
(二)注重实践动手阶段
在对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时,姓“高”姓“职”的争论不断,高职始终强化自身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因此把动手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特色来抓,各学校变换形式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2+1”模式、“2.5+0.5”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以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不断翻新。
(三)重视知识技能阶段
第二阶段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是比以前的毕业生强了,但学生后续发展存在严重的制约,不得不重新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
(四)全面素质教育阶段
在第三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基本无法完成既有较深理论水平,还有较强专业技能,其根源是学生经过高考选拔后,进入高职的学生主要原因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和习惯问题,不得不重新思考,把培养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学会学习的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回归教育本源的职业教育改革才是正道
(一)育人理念是关键
育人,对部分教育工作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时,不断地重复各种大“道理”,也是在“传道”;陌生是教师在不断地重复各种大“道理”时,在学生心里就是两个字“啰嗦”。有的教师常常埋怨“现在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特别是高职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高职学生生源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显得较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心灵去塑造心灵。
(二)师资队伍是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懂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是职业院校的老师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比例较低,对教育学一知半解多,比较多的只是囿于操作层面的专业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匠气,而往往缺少一种基于文化底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因此,培养职业院校的教育队伍任重道远,一方面因高职的特点,需要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现状,更需要既懂教育学心理学,又精通专业技能的教师。
(三)教育载体是保障
美国联邦教育部主持成立了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委员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迅猛的经济发展与激烈的竞争、面向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经济的挑战,未来劳动者应掌握“学习与创新、信息和媒体素养、职业与生活”等三大技能。在三大技能中,学习与创新技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技能,调查表明个人素质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就是以育人为目的。那么如何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呢?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有的叫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研究,有的稱为学生非专业核心能力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和有效措施,有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实施得少,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导致推广受了一定的制约。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以非专业核心能力为载体的育人得到共识时,在教育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教学组织就更简单,现进行的所有教学改革及教学建设项目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