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使涉外护理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大,在此背景下,涉外护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涉外护理专业跨文化脚力能力培养入手,分析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法,為国际市场培养外语能力强的涉外护理人才。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涉外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出国发展,从事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工作或留学深造。涉外专业具有特殊性,学生毕业后需从事涉外工作,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调查研究发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仍是以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为主,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灌输式方式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无吸引力,课文部分的讲解重心放在词汇、句型、语法上,缺乏文化的输出,从长远来讲,这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增强。除了要加强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之外,作为老师本身也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总之,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涉外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什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涉外护理
涉外护理专业培养既熟练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熟练掌握公共英语、护理专业英语以及涉外护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能从事涉外护理、临床护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专业外文编辑翻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然而据调查,在涉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数课程是以专业课为主,也开设了英语科,但都是公共英语,专业性、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其次,课堂跨文化渗透薄弱,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更多地了解外国的语言文化,将来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展开工作。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涉外护理专业的意义
角色扮演。依据教材内容,老师组织教学活动,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采用情景对话,模拟练习等方用英语演练课本内容。此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英语,在实际操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加深其语言语境记忆。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对本内容进行深入的补充,尤其是文化渗透,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
讨论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紧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讨论,讨论本课中涉及的跨文化知识,旨在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较深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中,以便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美国的待客之道,当客人上门,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会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不用”。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而中国的待客之道,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 不渴”或“不用麻烦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经过讨论,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国内外文化差异。
四、结语
总之,成为一名出色的涉外护理人才,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要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熟悉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跨文化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地开展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涉外护理人才。(作者单位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师妮(1983.1-)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本科,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涉外护理专业现状及国际需求分析研究”(2018KYR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