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心化”现象分析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2018-05-14 12:12贺梓汶张林兵
今日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空心化产业结构企业

贺梓汶 张林兵

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苗头。本文试图分析“产业空心化”在国内外的不同表象,在分析各种可能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城市良性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产业空心化的内涵、外延

(一)国内外有关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B.布鲁斯和B.哈里逊在《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基于一国在基础生产能力方面出现了广泛的资本撤退,最早采用了产业空心化提法。

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樊纲认为,当原有产业逐渐衰退,为了生存向后进国家转移,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补不上转移出去的缺口,就会出现所谓的“离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继而形成“外实中虚”、日趋萎缩的产业空心化局面。其实质是制造业资本的存量发生变化,而增量无法填补存量变化留下的产业空间。

(二)产业结构软化与产业空心化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之上,其产业结构变革的过程。产业结构软化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所谓“经济服务化”趋势;第二层次是指在整个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因此,产业空心化其实是产业结构软化升级中的一种不适当的、“发育不良”的发展形式。

(三)本文观点

首先,产业空心化是生产要素的空心化,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资源等。其次,产业空心化是产业结构软化过程的畸形发展。某国产业的技术空心化,可能导致本国产业被长期锁定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技术创新比重过低。再有,我国的高端医疗器械,其生产技术始终被德国、美国、日本都跨国公司所垄断。最后,产业空心化在全球背景下则是国家竞争的一种体现。

二、现象分析

(一)日本

二战后复兴的日本,从1956年起到1970年代初期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全失业人数在1990年仅为134万人,1995年已增至210万人,2000年再增至320万人,2002年最高时为379万人。在2000年度,海外日资企业的就业规模高达345.3万人,而在日外资企业的就业规模却仅有33.6万人,后者不足前者1/10。

(二)温州

温州是私营经济实业起家,拥有良好的市场意识。据温州工商部门透露,2010年温州市有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半数为制造业及关联企业。2003年,温州在全行业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有4000多家,2010年降到3000多家,总体而言,近几年温州的工业总产出增长缓慢;相对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不进反退。充分显示了工业产业空心化的态势。

(三)北京

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北京三次产业比值是1:23.2:75.8,第三产业比重高居全国第一。

自1985年到2011年北京已从四环内搬走了近千家工业企业。其中迁到唐山曹妃甸的首钢一家,生产总值就一度占到了北京市GDP的60%以上。1949年到1980年,北京花30 年将自己打造成为“经济中心”,此后又用了30年,要“去”掉这个“经济中心”。

(四)珠三角企业“破产潮”

珠三角企业“破产潮”正是制造业“空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最近几年来,东莞每年都有700-800家企业关闭或外迁,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909家,仅2008年1-7月,东莞就有464家企业关闭,17家企业外迁,两者加起来有481家,涉及投资额达5.4亿美元左右。

三、产业空心化的诱因分析

(一)土地财政背景下城市土地再开发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原来的土地使用功能也会随着土地价值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是具备大量生产功能的。二产企业布局在城市周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地的蔓延,原来的低效用地势必要进行再开发。

(二)城市功能转型的期待

因中心城区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密度过高或规避自然灾害等原因,必须以人口密度、产出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与行政区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标准过度超前。

(三)全球供应链与“产业空心化”

全球供应链涉及到运输和仓储等主要物流环节和基本业务的全球化,采购、外包、供应链流程的全球化。根据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2011年3月的报告,由于面临日益上涨的物流与运输成本,多数美国大型制造企业正在考虑将工厂从低成本的亚洲国家迁移至美国或拉丁美洲。这些间接导致亚洲城市产业空心化。

(四)劳动力成本上涨与“产业空心化”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增长。

2001-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以下简称人均工资)从10834元提高到36539元,年均名义增速为14.6%,实际增速为12.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人均工资一直维持在高位,但年均实际增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2.0%。第三产业人均工资从2001年的11894.4元提高到2010年的40738元,年均实际增速为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房租亦随着劳动力工资的上涨而攀升。从数据来看,2012年北京住宅单位平均租金为52元/平方米,年内累计涨幅为11.1%。

(五)产业空心化与核心技术转移

产业空心化一定要区别一般技术和核心技术是否转移。一般技术的转移而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其实质是产业的更新与升级,如一般的加工技术随资本一并迁入中心部地区;相反,如果是核心技术发生转移,那对该产业的打击是深度和长远的;假定微軟或者通用将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转移至中国,那就意味着该产业彻底从美国转向中国。

四、对策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我们不能在“产业空心化”来临之际选择“坐以待毙”,而应该加快产业架构调整步伐,导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体系,既实现了“低碳和高效”,又满足了“GDP效应、就业效应和税收效应”。

(二)引导社会剩余资本,进入“实体行业”

在产业“空心化“的紧逼之下,应该防止社会资本大流量流入虚拟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二级市场,减少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增加对”实体经济“,尤其加大对符合城市发展大计的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力度,是这些产业突破资金门槛,扩大国内外比较优势,实现自主发展。

(三)加快产业工人转型

囿于城市产业更新和已经发生的“产业空心化”,为原来的城市遗留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的培训和再就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除了一部分进入商贸、物流、餐饮、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外,剩余的产业工人可以在本领域内进行再培训,例如原来机械厂的工人可以转型为汽车工人,化工厂工人则可以进入生物制药等同类行业。

(四)推进产业用地功能转化 加快棕地开发

企业搬迁或破产关闭后,空置的土地和旧厂房成为城市再开发的主战场。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以北的三角形地块,原来上海苏艺窗绣厂,共有四幢工业楼宇,在上海市“退二进三”产业战略的指引下,该企业搬迁,留下来的工业楼宇经改建后顺利转型为设计咨询场所。

(五)政策引导

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利于产业国内转移的政策,并创造有利于国内产业转移的环境,诸如,在中西部以及东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建立相关的配套实施,并给予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并为国内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实现国内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而不是其他国家转移。(作者单位为1英国华威大学制造工程学院(WMG);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简介:贺梓汶(1993—)女,汉族,广西 梧州,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经济。

张林兵(1977—)男、汉族、上海 普陀、硕士、 高级经济师、 研究方向:城市经济。

猜你喜欢
空心化产业结构企业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