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丽 黄海燕
[摘 要] 目的:通过听说结合康复训练,对一名壮语地区的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其构音能力,为听障儿童能准确、清晰地发音奠定基础。方法:以一名6岁、左耳佩戴助听器、右耳植入人工耳蜗的壮族听障儿童为被试,采用听说结合的康复方法进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评估工具为《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和口部运动功能分级评估;实验设计为单一被试法。结果:通过听说结合训练后,被试的构音语音正确率由训练前的45.9%上升到93.9%,并且达到了同龄儿童的标准。结论:听说结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壮语听障儿童构音能力。
[关 键 词] 壮语地区;听障儿童;构音康复;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008-02
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比较,壮语和汉语存在巨大差异,这给以壮语为主的壮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听障儿童由于聽力损失,未能建立良好的听觉反馈,普通话大多数存在构音障碍,尤其对需要在壮语环境下学习普通话的听障儿童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严重的构音障碍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言语器官的功能,也会影响其今后使用言语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目前,针对该障碍的康复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所以,本研究尝试针对构音语音清晰度的康复成效,对一名壮语地区的听障儿童采用听说结合的康复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存在构音障碍的壮语地区听障儿童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方法和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基本信息:常××,武鸣籍,6岁,听力障碍儿童,2011年5月出生,其日常生活语言环境为壮语使用环境,出生2岁被诊断为双耳极重度感音性聋,双耳听力损失均在100dB以上;2岁9个月佩戴助听器,助听效果为看话,日常交流以手势交流为主。4岁9个月植入人工耳蜗,开机后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现已建立良好的听觉习惯,可以使用较为完整的句子进行日常表达:妈妈,我吃饱了。语音听感上无法分辨其送气音和后鼻音。
(二)研究方法
1.评估流程
对该儿童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康复干预,通过前测、后测监控成效;采用黄昭鸣等编制的《汉语构音能力测验词表》和口部运动功能进行构音功能评估。
2.康复措施
通过对幼儿前测的结果分析制订了康复方案,进行干预。康复方案分为基本训练和针对性训练两部分。基本训练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使得呼吸肌群、发声肌群和构音肌群在相互作用时运动能够趋于协调和平衡,同时也为之后的针对性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每次训练5分钟,每周5次,贯穿于整个训练周期。基本训练主要包括建立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和口部放松训练。
针对性训练是整个干预过程的关键,共分为四个部分:(1)听觉康复训练,主要帮助幼儿建立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2)提高幼儿的口部肌群控制能力,增强构音时构音器官协调运作能力;(3)建立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较好的气流控制水平有助于增强幼儿构音时,尤其是对塞音成阻、除阻的控制能力;(4)核心部分,是基础性构音技能到构音语音的重点转换。在强调听觉反馈的前提下,运用游戏逐步改善幼儿的构音能力。每次25分钟,每周5次,训练时间为三个月。
二、结果
前测及后测评估的数据收集分别在1天内完成,具体测试时间为:实施康复训练的前一天、实验处理结束后的第二天。
(一)汉语构音清晰度评估
汉语构音清晰度测量数据记录情况见表1,从该表可以看出,通过康复训练,汉语构音清晰度和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无显著性差异,其清晰度有了显著性提高,表明制订的构音康复策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口部运动功能评估
经口部运动功能训练,唇能按照要求做运动,保持3秒,说明面部肌肉有充分力量和控制能力;舌能按照要求做运动,保持3秒,说明舌肌有充分力量和控制能力;下颌能按照要求做运动,保持3秒,说明下颌运动肌群有充足的力量和稳定的控制能力。
三、讨论
(一)影响该名壮族地区听障儿童语音清晰度的主要因素
除了幼儿的助听听阈水平、生理年龄、学习能力、家庭配合程度等因素外,家庭语言环境因素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不能忽视口部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听力障碍儿童,言语听觉反馈机制得不到建立,口部发音器官长期缺乏有效刺激,即使能识别语音的差异,但因为口部发音器官协调运动受限,也是造成语音清晰度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除了生理上的影响因素,心理因素不能忽视,成人对儿童的言语表达给予积极、肯定反馈,鼓励能说、会说,愿意说、大胆说,促进语音清晰度提高。
(二)方法
本个案采取的康复策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和支持家长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在家庭康复环境中避免使用壮语,确保从听觉通道给予良好的听觉刺激,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机构康复训练中,以听觉为基础,始终坚持科学口部运动康复训练,在强调听觉反馈的基础上,结合“构音训练仪”游戏,分别从音素、音节(音节中位置的变化)、字词、短语、句子、段落、讲故事、自主表达等步骤,实时与幼儿构音位置、方法相匹配,形象地让幼儿了解自己构音时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变化,从听觉、视觉两方面进行相应训练,提升语音清晰度。
四、结论
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尝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听说结合的康复策略及方法,同时将家庭康复指导也纳入康复训练当中,通过评估、训练等一系列实践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的壮语地区构音障碍康复提供了参考依据。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大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言语障碍康复研究,在康复策略、康复方法上处于空白。随着国家项目的深入推进,各方言地区的听力障碍人群在享有“人人享有康复”的政策关怀下,克服本民族语境的影响,学习汉语普通话,对融入主流社会,促进全社会稳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因为样本差异性大,故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方法,延迟效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昭鸣,卢红云.口部运动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莫幼政,甘芳明.壮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