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会让我爱上国际问题报道

2018-05-14 11:51潘强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社博会新华社

潘强

编者按: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15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每一届东博会,总有许多感人的故事、精彩的瞬间和美好的记忆。2018年2月2日,东博会秘书处正式启动了第15届东博会系列重要活动之“博·爱——我与东博会的故事”征文活动。本期“我与东博会的故事”,我们就从一位记者、一位老师的分享开始。

与东博会结缘,我有三个“没想到”。

我第一次知道东博会是在2008年。那一年我刚上大学,听说东博会要招聘翻译类志愿者,我随即报名并参加面试。没想到通过了,于是我成为了一名翻译志愿者。那一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先后服务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场馆。而后直到毕业,每一年我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东博会。可以说东博会给了我一个了解中国—东盟民间交流的绝佳平台和窗口,进而让我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展开对东博会的研究。这是我的第一个“没想到”。

2012年毕业以后,我本以为这种缘分就结束了。可没想到,因为对国际关系领域尤其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长期关注,以及在东博会的长期实践,我有幸通过了新华社的笔试和面试,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新华社记者。我想,正是东博会丰富了我对国际问题尤其是中国—东盟问题报道的思考,让我对这一领域自学生时代开始就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加以完善。东博会在我短短6年的国际问题报道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讓我始终心存感激。这是我的第二个“没想到”。

进入新华社正式工作以后,我的报道视角自然不会离开中国—东盟关系,尤其是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更是国际问题报道的热土。而东博会已经成为新华社广西分社重要的报道资源。广西分社每年举全分社之力,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东博会在推动中国一东盟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重要作用,每年以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以中文、英文、法文等多个语种向全球播发稿件千余条。

作为新华社广西分社中的一员,让我没想到的是,东博会能让自己以及各位同行有机会接触到众多东南亚国家政要,并进行面对面采访。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大,说明东博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说明广西在东南亚的引导力在不断增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与采访缅甸时任副总统年吞。当时按照缅方要求,访问的规定时间只有15分钟。但实际上,访问进行得非常愉快,彼此间流利的美式英文使我们的交流更加顺畅,也正因此,我们谈了更多关于缅甸局势走向、中缅合作、缅甸与东博会等内容,而这一谈就是半个小时。30分钟,时间稍纵即逝,但对于一位记者,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恨不得总统讲的每一个字都是硬新闻。那半个小时,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我的第三个“没想到”。

2004~2018年,东博会走过了15年。2008~2018年,我与东博会结缘10周年。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我眼中的东博会,已经不仅仅是东博会本身。它已经成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并在广西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东博会对中国—东盟合作的助推作用也已经从“4天展会”发展成为“365天的交流平台”,并逐渐由政治领域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永久举办地广西南宁,正在由中国南疆边陲的一个小城市发展成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我个人也因此爱上了南宁,爱上了广西。

当然,东博会的影响不止于此,我们对东博会的报道也远没有结束。未来,我将以更深入的国际问题视角持续报道东博会,争取为东博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新华社广西分社也仍将继续支持东博会的报道。我相信,在每个参与东博会报道的媒体人眼中,东博会都带给了大家不一样的惊喜与报道视角。

你眼中的东博会是什么样?有哪些故事?我也期待听到大家的分享。

猜你喜欢
分社博会新华社
数字化将开启东博会里程碑式的新征程
充分放大进博会延伸效应
学会秘书处参加CCS广州分社召开的辖区国内船设计质量研讨暨集中审图宣贯会
2016武汉光博会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法新社进入朝鲜
2016CFB餐博会精彩瞬间
增强信用社分社管理力度,推动市区经济发展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