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广场舞的艺术引领与提升

2018-05-14 09:06徐友坤
丝路视野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艺术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也不断提升,社区广场舞作为人们健身休闲的主要活动之一,它在加强人们沟通交流,增强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噪音扰民、公共环境污染等。研究在梳理社区广场舞艺术内涵、特征及意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社区广场舞的现状,进而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以期提升社区广场舞的艺术内涵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广场舞;艺术

“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指出:“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其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广场舞作为人们健身的形式,在推进全民健身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响应“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号召,为了让强身健体活动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的生活,就要充分发挥社区广场舞的作用,鼓励人们参与到社区广场舞中去,以逐渐形成全民健身、全民运动的良好局面。

一、社区广场舞艺术的内涵和特征

(一)广场舞艺术的内涵

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关键组成,是社区居民进行休闲锻炼、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广场舞是在开放的广场上,社区居民自发开展的,以健身锻炼和娱乐休闲为目的,以歌舞形式所呈现的,具有节奏感的舞蹈活动。广场舞也已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居民生活体系中所不容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文化在广场舞蹈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社区广场文化同时也被赋予了新内涵、新意义。作为广场舞的主要组成,社区广场舞在城乡公共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都不容忽视。社区广场舞是城乡居民进行社会交往、交流、互动的主要手段和休闲锻炼的最佳方式,社区广场更是一个展现美、传递美、欣赏美的公共艺术平台和空间。

(二)社区广场舞艺术的特征

动作性特征。舞蹈主要是由舞者的肢体动作对舞蹈的各种姿势进行逐个演绎的过程,所以动作和姿势是舞者进行舞蹈表演的主要手段,也是舞者向他人传递情感的主要途径。广场舞有很强的动作性,特定的活动性,正是这种特性,才使得其他舞蹈形式都不能与之相较。作为大众舞蹈形式之一的广场舞,它主要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动作或姿态的观察、概括与提炼,并最终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广场舞给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以美感,并增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价值。

抒情性特征。所有舞蹈都有特定的的抒情方式,广场舞更不例外。据《诗经》记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类的内心情感用言语或唱歌都不能得以恰当表达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的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这就是舞蹈的由来。舞蹈的特点是形神统一,由情感引起,用身体的舞动来表达内在的、丰富的感情,进而给人以最生动、最直观的形象。因此,广场舞的形成要具备一定的情感要素,广场舞经由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通过音乐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所以广场舞便成为社区人们情感外化的主要途径。

节奏性特征。广场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在情感,诠释舞者对生活的主要态度。透过广场舞蹈的字意可知,它是在廣场上进行舞之蹈之,它是集体性项目的一种,参与较多。广场舞一定要有节奏性,节奏性是确保舞蹈秩序与美感的关键。因此,这就需要一定的音乐来调节,音乐是进行舞蹈的灵魂,广场舞就需要伴奏音乐的那种震撼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舞蹈也只有伴随一定的节奏音乐进行,才能显现出其美感和赏心悦目性。此外,音乐的强弱变化就要求舞蹈节奏能够随之做出相应的、恰到好处的变化,所以音乐的节奏感在广场舞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社区广场舞艺术内涵的意义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强,使得人们对健身活动的参与意识极大加强,由此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的高潮。社区广场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健身方式,因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迅速发展成居民休闲锻炼的主要项目。因此,提升社区广场舞的艺术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

社区广场舞的出现打破了城市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生疏和冷漠之感,参与社区广场舞的人们又能切身感受到邻里之间的热情与亲切。特别是在学习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不断进行交流、演练,这在无形之中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进而提高了人们对业余生活的满意度。社区广场舞这一业余生活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让茶余饭后的人们走出了家门,让人们忙着锻炼起来,无形中驱赶着日常的无聊和闲暇时光,这的确是人们生活之余的福利。参与社区广场舞的人们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此外,社区广场舞确保人们享受到了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广场舞是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有益活动。

(二)提升审美和鉴赏水平,健全全民身心发展

社区广场文化是社会文明和优秀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也是人们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互动的渠道,更是展示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优秀民间艺术的舞台。社区广场是人们进行与语言交流和精神交互的场所,在公共空间内,社会大众不断进行着精神和思想的交流和传播。广场舞集健身和娱乐为一体,音乐的大众化和流行性,不断地扩充着彼此的认知,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地提升着参与者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此外,广场舞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适中,人们不易产生厌烦之感,参与者在这样一个宽松融洽的氛围中,能够达到休闲锻炼、愉悦身心的目的。因此,社区广场舞已然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增进彼此交流,促进社会和谐

一般而言,广场舞是在宽阔的地面上开展的,以歌舞为主要载体,并呈现出大众化的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的舞蹈式样。在广场舞进行中,广场舞参与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听到的伴奏,得到的切身体验,会让广场舞参与者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它不仅能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而且还会传递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广场舞将附近的人们聚在一起,不仅增进人们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学习,更让人们走进社区,和谐相处,进而达到社会和谐。

三、社区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要想提升社区广场舞的艺术内涵,引领公共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就离不开对社区广场舞现状的深入了解。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广场舞参与群体的情况

目前,国内的广场舞队有多少个,实在难以统计。因为随时都可能产生新队伍。这可能是由于广场舞这一运动项目一般会在社区广场进行,运动不剧烈、锻炼更便捷,以致广场舞日渐盛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学者对北京、武汉等地的广场舞参与者的深入调查,进一步发现,参与社区广场舞的人群,其同质性非常高,其一是年龄上的接近,尤以中老年的女性居多,很少见到男性,据一项对福州广场舞的调查显示:“女性参与者占88.17%,男性为11.83%,其中55岁以上的占比64.77%。”这可能是由于男性碍于项目类型而难以加入,会选择在旁边观看,或者参与其他类型的运动,也可能是年轻人都选择其他形式运动项目,如跑步、打球、竞走等。其二是参与广场舞的人员多选在傍晚进行跳舞,这大概是因为白天忙碌,傍晚时间较为宽裕的缘故。

(二)社区广场舞的基础设施

“社区空间的‘公共性使得任何居民都可以在该空间内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但近年来,社区广场舞之所谓深受人们的诟病,除了噪音扰民之外,就是随意占用场地跳舞,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较为拥挤,加上地方政府或开发商预留的公共服务用地较少,以致不少广场舞参与者便将休闲锻炼的场地设在商场门前、公园内,甚至挤占球类项目用地,这就很可能造成通行障碍,或者为球类爱好者带来不便,诸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广场舞参与者与篮球爱好者互相争夺锻炼场地的矛盾升级,这种因锻炼场地不足而引发的矛盾,以及居民休闲锻炼的无序状态,让城市的公共管理陷入困境。

(三)广场舞的艺术水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指出:“我国很重视体育竞赛,但对竞赛之外的大众体育或游戏活动的研究不够……玩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所以就要有文化的玩,也要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从当前展开的锻炼活动来看,人们休闲锻炼的项目活动过于简单、单一,如跑步、散步、广场舞、球类等。可见,人们休闲锻炼的艺术水平不够。

目前,广场舞的编排很多都是由业余爱好者进行的,舞蹈的编排水平较低,科学性和欣赏性不足,是限制广场舞发展的因素之一。据调查,社区广场舞的教练或教师多是已退休的文体工作者或爱好者,他们自发承担广场舞参与者的舞蹈学习和培训,由此,便使得社区广场舞的科学化锻炼水平不够高。

四、社区广场舞艺术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健身热情不断高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中,最引人瞩目便是社区广场舞,广场舞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入了世界,借助广场舞不仅可以显示国民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可以将我们的民族文化融进舞蹈之中,进行宣传,进而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然而,广场舞在极大的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其不尽人意之处。

(一)广场舞用地缺乏

广场舞是一种自发的群体性活动,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广场舞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之势,很多广场舞的规模已由原来的十几人、几十人逐渐扩大到上百人,甚至也出现了数万人参与广场舞而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新闻。虽然广场舞所求不多,即音响和跳舞的场地,但是随着参加广场舞的规模不断扩大,用地就日益紧张,越来越无法满足参与广场舞人员的需求,并且广场舞的大多是露天用地,在天气不佳时就不能使用。此外,公共服务用地紧张,便导致了参与广场舞的人员不断地挤占道路、其他健身场地等现象。因此,居民健身休闲的场地不足是阻碍广场舞艺术提升的障碍之一。

(二)扰民频发,公共意识淡薄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不断压缩健身锻炼的时间,娱乐休闲时间也在不断减少。人们把休闲锻炼的时间安排在晚上。因此,社区广场、公园等就近社区的地方,便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场地,但由于参与广场舞的人员和不参与锻炼的人员在锻炼和休息时间上的冲突,而不断引发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当权利主体在自身权利受到不当侵犯时,会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例如北京出现的鸣枪放獒事件、荆门沙洋出现的广场舞事件、武汉出现的泼粪事件。据《华侨》报道,华人大妈在纽约日落公园跳广场舞,结果被指控为扰民,遂被逮捕。其影响恶劣,不利于社会和谐。此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虽然人们居住的越来越集中,但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包容彼此的程度越来越低,这也是社区广场舞参与者与非参与者发生冲突的因素之一。因为人们的作息规律不同,加之锻炼场地有限,音响的音量过大,由此便产生了一些纠纷。此外,在锻炼期间,部分人员也会遗留一些垃圾,在锻炼后未能及时处理,以致休闲锻炼的场地不卫生,影响社区的整体形象。

(三)缺乏编导人才,编排水平不高

当前,社区广场舞日渐盛行,但是纵观各个地区的舞蹈形式,发现广场舞的舞蹈创作或编排水平不高,具有高水平的创作和编导能力的人才不多。当然,也有一些曾经从事舞蹈或热爱舞蹈的人员参与创作或编导,正是凭借她们对舞蹈的热爱和经验,借鉴一些优美舞蹈的编导方法,再结合参与广场舞人员的喜好,广场舞也能达到形式多样,舞姿优美的水平。但是,这只是部分,还有更多的广场舞蹈形式都是由参与人员自发编排,或者是在扭秧歌的基础之上进行动作的增减,形式的变化而来的,缺少地区特色,也避不开参差不齐的参与人员的劣势,更难以体现出来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因此,广场舞蹈缺乏编导人才,编排水平不高,致使其创作的方向和形式彰显不出时代特点,地区特色等,都制约着社区广场舞的良好发展。

(四)政策法规的缺失

国家鼓励全民进行健身锻炼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但作为健身活动之一的广场舞,不断出现扰民、影响公共卫生等负面新闻时,相关政策、法规就显现出滞后性,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以致执法人员协调、处理起来较为棘手。此外,对于居民休闲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其注意事项,地方政府或社区服务都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在面对一些不和谐局面时,便会产生参与者与非参与者,以及物业、治安维护人员之间的矛盾交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谐,影响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提升社区广场舞艺术的主要对策

“权利冲突虽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但可以通过增加资源总量,完善制度,在实施中运用一定的技巧,提高道德修养和拓展沟通渠道来缓解。”因此,为了提升社区广场舞的艺术内涵,促进广场舞的良性发展,就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具体而言,其主要对策如下。

(一)合理规划公共服务用地

广场舞对社区公共空间不分时段和地点的肆意占用,折射出的是社区公共服务用地规划的不合理。当前,很多社区规划建设和实际不符,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一些开发商肆意压缩居民的休闲锻炼之地,致使居民的健身锻炼场地较为缺乏。因此,为了让社区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宽敞的休闲锻炼场地,政府要积极出台一些合理的规划建议,以限制开发商的无序行为,让开发商为居民预留适当的休闲健身用地。此外,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社区居民配备基本的健身配套设施,并完善监督体制机制。“解决人们休闲锻炼场地缺乏的难题,只靠修建体育场馆还不够,要建设简便的社区休闲锻炼基础设施,让社区居民就近进行休闲锻炼活动才有可能解决供需矛盾。”另外,对于那些已经建成的社区,政府要积极和社区沟通交流,整改那些不合理的健身场地,以形成合理的健身用地。

(二)转变观念,科学健身

当前,社区广场舞颇受中老年人的热爱,但社会上也存在一些对广场舞参与人员的偏见,有人认为,广场舞蹈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参与反而受到他人的指点。所以要转变大众对舞蹈参与人员的偏见或错误认识,让他们认识到舞蹈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娱乐健身活动。的确,当下的舞蹈形式偏重于女性。因此,要想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性别、年龄、个人身体状况、地区特色等纳入健身项目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社区广场舞,让人们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广场舞的设计也要考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如年轻人喜欢节奏快、动感强的音乐,中老年人喜欢舒缓、悠扬的音乐。此外,社区广场舞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男性锻炼的项目,以改变人们对社区广场舞的“偏见”。最后,社区广场舞要依据当地的文化资源,地方特色,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坚持弘扬正能量,传递正能量,让社区广场舞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自治组织,加强内部管理

社区广场舞的参与者一般都是同一社区或就近社区的人员。因此,它可以效仿社区委员会,建立社区广场舞的自治组织,加强对社区广场舞参与人员的规范管理,让参与者之间相互监督。如上海的闵行区是将广场舞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自2013年起,由闵行区文广局牵头对区内的一百个广场设施进行改造,并按社区广场的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并规范了社区的活动时间,也从技术上控制了广场舞音响设备以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因此,各个地方可以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区的自治组织,让社区人们行动起来。在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进行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以不断促进社区内的自治管理,进而为促进和谐社区贡献自身的力量。

(四)加强彼此沟通,提升公共意识

社区广场舞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双方主要涉及附近社区的居民,也即同一个社区或者附近社区的居民,他们之间的“恩怨”几乎是由噪音污染或者活动场地争执而引发的,并非“你死我活”的恩怨。由社区广场舞引发的噪音扰民问题中,“一边是健身需求,一边是合理权益,社区广场舞所存在的各种扰民问题不仅折射出公共活动空间中各群体间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智慧。”解决此类矛盾或冲突,主要依靠邻里之间的理解、沟通或交流。社区内部或社区之间要经常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彼此熟悉,建立邻里感情。另外,居民之间也要换位思考,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平相处。如上海闵行区还开展了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矛盾纠纷自我化解机制,以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水平,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断鼓励社区整合社会资源来举办文化活动,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此外,关于广场舞的音响方面,参与社区广场舞的人员尽量做到音响所发出的声音在舞蹈范围内能听到即可,音量过大虽能提升参与者的激情,但是会影响附近的社区居民,而成为噪音污染。虽然舞蹈能使人们达到娱乐休闲、强身健体之效,但社区广场舞的参与者也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合适的时间段开展舞蹈活动,参与人员在考虑自身时间安排的同时,也要兼顾周围居民的作息,如学生中高考期间,居民午休和夜间休息期间,参与广场舞的人员尽量照顾他人的感受,降低音量、减少次数、缩短时长、以此来避免邻里之间不必要的纠纷。此外,广场舞参与者也可以邀请邻居来观看,或参与舞蹈活动,以缓和邻里之间的矛盾,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反之,附近居民也要体谅广场舞参与者,一般他们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精神劲头值得大家的理解与关怀,遇事尽可能的彼此理解,而非采取过激的言行抵抗,如若不然,通过相关部门进行调节。安定和谐的社区环境靠每一位社区成员来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大家的理解和沟通。

(五)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引导监督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地方政府应逐渐淡化管理者的角色,逐渐转变“大包大揽”的职能,“官办不分、政社不分”的格局,進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所以,地方政府应将具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公共体育管理职能,逐步转移给社会共同体,在让渡权利和公共空间的同时,为社区人员提高更好的服务,使社会逐渐转变成公共的社会,而不是传统的集体意识。此外,社会共同体成员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社会服务,在满足自身需求并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也逐渐满足他人多样化的需求。

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的需求同当前休闲设施、体育服务满足不了人们需求的矛盾,地方政府应在提供引导和服务的同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管理办法,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不断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需求,以缓解人们因争相抢占锻炼场地所引发的矛盾冲突。

此外,政府也可以相互借鉴,出台一些《城镇群众体育管理办法》《文化广场运行标准》《广场舞公约》等,让这些公约、办法、条例等协同起来共同规范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等相关内容。同时,社区或地方治安部门也应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对社区广场舞活动参与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让“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真正的運行起来。同时,也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意破坏公共服务设施、影响人们锻炼的恶劣行为,时刻保证人们的锻炼和休息,让人们的广场舞活跃起来,让人们的美好生活正常的运转起来。

参考文献

[1]统计称中国广场舞联合会每年创编700多个舞曲[N].中国青年报,2013-11-24.

[2]陈庆顺.福州市中老年人广场舞参与意识与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3]梁勤超,李源,石振国.“广场舞扰民”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1):26~31.

[4]成盼攀,马鸿涛.广场舞多元价值及文化建设研究———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3):33~39.

[5]樊晓,崔国文.论广场舞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4(06):41~44.

[6]何志鹏.权利冲突:一个基于“资源———需求”模型的解释[J].环球法律评论,2011(01):38~47.

[7]马剑.公共体育服务应问需于民[N].人民日报,2014-01-07(15).

[8]厉晓航,许玉芬,毛一波,等.广场舞扰民难题考验政府智慧[N].宁波日报,2014-05-16.

[9]成盼攀,马鸿涛.广场舞多元价值及文化建设研究———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3):33~39.

作者简介:徐友坤(1982—),男,江西德兴人,硕士研究生,南昌航空大学党政办,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广场舞社区艺术
纸的艺术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广场舞与群众文化建设
影像社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15影像社区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