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与史学的求真思想

2018-05-14 09:06谢想云
丝路视野 2018年9期
关键词:辩证史学异化

【摘要】史料是历史的质料,史学就是历史的形式;史料是现实化的史学,史学就是潜在史料的现实化;二者辩证统一在历史学之中。低层次的史学是高层次史学的质料,高层次的史学是低层次史料的自我异化形式。历史就是这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高层次向更高层次不断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

【关键词】史料;史学;辩证;异化

梁启超的《历史研究法》中的求真思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当时的史学家乃至当下的史学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再次认真阅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体悟史料及史学研究的求真思想很有必要。梁启超认为史料的搜集、整理、去伪存真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史料及当时历史境遇需有怀疑精神及辨别真伪的能力,历史就是这样由低层次史料辨析向高层次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高层次向更高层次的不断发展,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这是对当代史学风尚在刻意求新立异的追梦中,似乎疏离了史学求真的学科实质特征的一种批判,也是史学理应在其孕育形成之初就是以求真为宗旨的强调。“求真”思想分为史料的“求真”及史学的“求真”。对史料的辨伪存真,在取得“真史料”和“真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研究,才可得出较准确的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这就要求当今修史人要同时具备“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种品质,才能做到“为历史而历史”,修成的史书或发表的论文才真实可信。

史学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史学家是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材料、痕迹、语言进行研究的,获得史料方式方法、途径及史料本身的处理,于是便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关键。史学家对史料的认识及史料处理的选择反映了史学本身的演进,反映史料本身的“求真”过程的演绎。正统皇家史学是一种以政治、人物活动、重大自然地理人文事件为重点的史学,其材料来源也主要是各类皇家或政府记载的叙述性的文字材料。19世纪的实证史学流派表明这种传统史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史料组成上,实证史学家搜集了王朝、政府、私人各类档案、文件、公文信函、财政纪录、文契、外交文件、司法纪录、经学、小学、舆地、金石、版本、音韵、天算等各类与政治事件、人物活动、地理自然重大事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史料;在史料处理中,实证史学家与文献考据学派结合对史料进行内证、外证。外证即是依靠碑铭学、古文字学、语言学、天文地理学等辅助学科来消除史料的错误,辨别其真伪,同时确定其年代、日期。内证即分析史料内容的完整性、统一性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其他史料比较、对照以确定其可靠性和价值。在这一考证步骤结束之后,史学家便将这些史料根据日期及揭示的事件信息顺序加以连贯,编写成书,简而言之,就是史料的去伪存真的求真过程。

中国传统史学的求真是以历史记载与历史认识过程的客观性方法为基础的,在选取史料时又注意实地考察和金石实物佐证的方法,在历史叙述中则强调叙述的准确性,在考据史学方法上更是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精神。从史料到史学认识的过程中,作者首先要使用一切所能想的、所能用到的、所能做到的方法搜集广而又全的史料,然后用四种方法对史料加以辨别,屏蔽作者的主观看法,删选出当时的误传、讹传,去除写史者的各种目的(有意的或无意的),追求纯而又纯的、实而又实、真而又真的史料。这就是史料的求真思想。史学研究的唯一诉求是求真而非求新。正是在不断探求史料真、史实真、史识真和史理真的基石上,建构了史学的本质特征,历史学成为人们生存发生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的学科地位。正如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阐释的: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视域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它是理解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这就是伽达默尔所谓的“视域融合”,“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也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与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舍弃一切所谓的主观的看法和想法的东西,追求所谓的纯客观的史料,人为地把客观的资料与主观的观念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势不两立。这也正像梁启超所说的,由于个人视野的原因造成的,还有当时中西方的哲学和史学理论不发达及历史认识论视野狭隘造成的。这不是梁启超的错误,而是时代的局限性的结果。就史学而言,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意味着其知识体系的变革,也意味着史学知识及理论体系在不断求真过程中的自我揚弃及完善。不断扬弃伪知识、伪理论和建构真知识、真理论,是史学社会功能的体现。辨伪求真与实事求是,是史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价值。

西方认识论讲到认识的主客观方面,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观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下可以发展成为客观的东西,而客观的东西往前追溯便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彼此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是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二者其实是一个东西,只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名称而已。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各时代人心理不同,观察点亦随之而异,各种史迹,每一度从某新时代之人之脑中滤过,则不知不觉间就渐渐变其质如一长河之水,自发源以至入海,中间所经之地所受之水,含种种的杂异之矿质,则河水色味,随之而变。故心理上的史迹,脱化原始史迹而丧失其本形者往往而有。各个时代的时代特征不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状况不同,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也不同,那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不同,形成的史学观及史学知识当然也就不同。这就像克罗齐强调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也就是说,一切历史包括对以往历史的研究,都应该从当代出发进行研究才能成为真历史。柯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也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著史者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注入到历史当中。

史料的理解和意义只存在于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史学的真理和意义就是利用史料(过去和现在的史料)的中介,融合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无限中介来丰富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更趋向去圆满性。我们要对任何文本有正确的理解,就一定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和某个具体的境况里对它进行理解,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进行沟通的具体运用。后代人运用前一代人整理好的史料上再得出的结论,也与前代人不同,每一代人在运用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时,自己的视域都会和前人的视域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自己时代特色的史学观,这史学观必然会打上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这也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视域融合”。处于各个不同时代的修史人,即使运用完全相同的史料,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自然人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观念不同了,史学观也会不同的。史学不是像梁启超所说的那样,具有绝对的“真”,绝对的“信”。因而史学也就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史学认识,相对的史学真理观,历史也就因相对的史学真理而变得丰富起来,发展起来,圆满起来。史料和史学便发展成为统一的整体,有机的整体。史料和史学的关系就像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一样,这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及潜在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本身在没有被形式统一起来前,它只是一种潜在的东西,而形式是整个宇宙的动力源,具有能动性,体现为一种奴斯精神,能够把质料作为手段,按它自己的目的来完成它自己,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化。形式是主动的,是把质料实现出来的这样一种过程。质料因为形式才成了现实。质料和形式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质料是潜能状态的形式,形式是实现出来了的潜能。质料和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的,高级事物是低级事物的形式,而低级事物是高级事物的质料。上帝是无质料的形式(纯粹的形式),最低级的质料无定形的质料。运动是潜在的东西作为潜在的东西实现出来,也就是现实化,潜在的东西现实化。运动不是外加于质料之上而是在内部潜在于质料之中。外加于质料的运动是机械运动,辩证法将运动来自于事物内部,运动在潜在状态中表达的是它的还没有实现出来的本性。

史料就是历史的质料,史学就是历史的形式,史料在没有被史学统一以前,就是一堆瓦砾,但不是没有意义的瓦砾,而是具有潜在价值的瓦砾,它需要史学家作为中介组成有意义的史学;史学就是统摄史料的形式,史学这个形式就是整个历史的动力源,它具有努斯精神,能动性,能够把史料作为手段,按它自己的史学目的把自己实现出来,把史料具有的内在价值、潜在价值现实化。史料是潜能状态的史学,史学使潜能状态的史料完全实现出来了,完全现实化了。史学就使潜在的史料作为潜在的史料发展出来,也就是现实化的史学;史学就是潜在的史料的现实化。史料和史学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即历史。史料和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低层次的史学可作为高层次的史学的史料,而高层次的史学可作为低层次史学的史学,也就是说,而低层次的史学是高层次的史学的质料(即史料),高层次的史学是低层次的史学的形式(即史学)。历史就是这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地发展,高层次向更高层次的不断发展,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史料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史学认识问题,也就是历史认识运动问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祥森教授在这个问题上说的比较透彻:历史认识运动过程就是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史料性的历史存在的“清理”工作而获得质料性历史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质料性历史事实去认识对象性历史存在的过程。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就是在这种过程之内而不是之外生成的。在实践上,一个完成形态的历史认识过程,是由从历史认识主体方面展开的运动(历史的自序)与从对象性历史存在方面展开运动(逻辑的自序)所构成的辩证统一的双向运动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邓晓芒.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第三讲:潜能与现实的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周祥森.新时期历史认识客观性研究及反思[J].史学月刊,2009(09).

[5]王先明.史学研究的主旨在于求真[N].光明日报,2017-07-19(011).

作者简介:谢想云(1980.08—),汉族,硕士,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行政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史學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辩证史学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新、旧史学的更替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