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静怡
记得作家三毛曾經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使人充实,读书让人静心,读书也给我带来了力量。
记得刚刚踏上教师岗位时,我对于孩子这个群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小时候,想象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孩子们的懵懵懂懂。而我和他们真正打交道后,颠覆了以前的想象。
和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我所做的努力常常有点事倍功半,孩子们不明白我的意图,对此我不得不反思是不是自己说得不够明确。在“站稳”讲台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孩子你慢慢来》等书籍,让我对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渐渐地,孩子们跟上了我的节奏。在校园生活中,他们遇到困难时会向我寻求帮助;在感到沮丧时,他们也会向我敞开心扉,分享喜怒哀乐,有时还会告诉我一些小秘密。我和孩子们就这样拉近了距离。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我的班里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学生,他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让人感觉“喜怒无常”,有时候会兴奋地跑到讲台大声嚷嚷,有时候又会号啕大哭……后来,这个孩子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当我第一次听到如此陌生的名词时,我和这个孩子的父母一样,对此一无所知。在孩子被确诊的过程中,很多医生对孩子的行为看法不一,有些认为孩子患有自闭症。在每次家长和我的交谈中,我常被这些陌生的医学名词弄得一头雾水,也能感受到家长的无助。在孩子被确诊后,我回想了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行为,也为孩子心疼,为这个家庭担忧,我希望我能做点什么,至少能有方法和孩子沟通。于是,我开始阅读关于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方面的书籍,希望阅读能让我不再彷徨。在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时,常会涉及一些医学专有名词,我也向当医生的朋友讨教,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如何与这样的孩子进行沟通。
在我的努力下,这个孩子对老师不再怀有敌意,在学校里看到我,他能高兴地和我打招呼,同学们也纷纷为他提供帮助。这样一来,这个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老师们的爱和同学们的热情,这也有利于他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这让我想起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在就读公立学校时曾做出很多“反常”的举动,促使主人公被退学,最终进入巴学园学习。我十分敬佩书中的小林校长,他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学校里度过快乐的日子。
我被书中的小林校长所吸引,这更加激励着我要在平时多阅读,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阅读让我不再彷徨,找到了方向。教育无小事,以生为本,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