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彦
[摘要] 该研究主要论述了当前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当前检验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聚合酶链反应、生物芯片、飞行质谱、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各种检验医学技术上,分析了检验医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在21世纪需要检验医学完成的重任。
[关键词] 检验医学;医学发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5(c)-019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检验医学也有着很大的进步,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 当前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 医学检验发展现状
检测准确性可靠性有待加强:目前在国内,检测项目在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质量控制较有成效的是生化和免疫部分。在其他的学科中,还没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并且在现阶段而言全国范围内的实验室建立的数量并不多,实验室等级参差不齐,监测结果在准确性和可靠性上难以得到保证。
临床特色不够:目前我国医院临床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引进了进口的医用设备和医用药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国医学发展、加速医学进步,但是如果对于引入进口的技术和设备过于依赖,则会产生反作用,使得我国医学水平的发展受到国外的限制,永远会比他们滞后。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差距等种种原因,国外的医学发展模式和方向不一定能够适用于我国。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形成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当代医学发展体系。
1.2 现代医学检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人员配备:在我国的检验医学工作中,没有明显的工作人员职务划分,对于同样的工作,从事的人员可以是技术员、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不同学历、能力的人员都从事着相同的工作,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没有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对于国家而言,不能给予医学检验更好的发展。在国外,医学检验是一个很严谨的学科,有着严格的职务划分,例如:有人负责质量控制、有人负责进行实验、有人负责完成报告、有人负责与医生进行实际情况的沟通和了解,这样的职务划分有利于学科的良好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并且做出自身情况的改革。
管理方面:如果一门学科想要稳定、快速、良好的发展,则需要加强管理和增强发展技术。发达国家在医学检验方面的有效管理,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导原则,促使了他们在医学检验方面的发展,我国也可以对此形式进行借鉴和修改,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
独立实验室:目前,我国在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中,临床服务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大部分的城乡医院的设施条件很差,只有少数的医院的硬件设施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比,除此之外,在人员的专业素质上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可以建立独立实验室,则可以在保证人员素质和医学设备水平上,节约金钱成本。
技术方面:对于技术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硬件设施是否合格、是否更加先进,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普遍应用的设备已经在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了。首先是自动化,另一方面是床边化设备和快捷诊断试剂也在同步的快速发展。
2 未来医学检验发展趋势
2.1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如: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及时方便等。在检测医学中,有部分的病原体、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难度较大,这时可以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于该疾病进行检测,并且据调查显示,在近些年中,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如:在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诊治上。聚合酶链反应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多重聚合酶链反应、不对称聚合酶链反应、复合聚合酶链反应、反向聚合酶链反应等。
生物芯片:生物芯片技术又名为微阵列技术,该技术的主要学术内容包括了物理、化学、以及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检验技术,生物芯片又分为很多芯片种类,例如:细胞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基因芯片等,生物芯片技术拥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尤其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该技术在应用中有很多的优点,例如生物芯片可以快速检测出病原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还可以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在肿瘤诊治的应用中,生物芯片可以检测出多种肿瘤标志物,目前,我国已经应用了可以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的生物芯片于临床医学中。
飞行质谱技术:飞行质谱技术的全称是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是近年兴起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前沿技术。由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田中发明,飞行质谱技术的优点有速度较快、结果准确性高和敏感性高等特点。飞行质谱技术目前广泛的应用在了多种疾病的诊治中,在多种的诊断方法,如:细胞组织学、计算机断层扫描、超声诊断等先进的肿瘤早期筛查方法中,飞行质谱技术依旧可以展示出其高效性和準确性。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8%和97%;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和89%;卵巢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2%和98%;乳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3%和91%。现如今,该技术已经被美国政府食品与药品管理总署批准,用于肿瘤的诊断中,我国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已经批准引用飞行质谱技术。
2.2 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实验室自动化技术主要由机械传送处理系统、自动化分析仪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自动化技术按照自动化的规模可以大致的分为2种,一种是模块式自动化,一种是全实验室自动化。其中,模块式自动化中将自动化分析仪进行组合,用于完成组合项目的检测,同时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的较多的自动化技术。而另一种实验室自动化在很多的发达国家中也都有较大范围的应用,但是由于国内在各方面条件下的限制,并不能够进行使用。而对于自动化技术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可以说有颇多优点,首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检测时间、减少检测成本,同时在质量上也能够得到保障,准确性较高。
信息技术:在医学检验中,信息技术也被应用进去,形成了如今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由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思想组成,并且可以用于对患者提供标本的识别、检验、样本分析、结果报告、质量控制、行政管理等方面,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适用于实验室的管理和控制。
2.3 未来检验医学发展的趋势
增加投资,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是提高医学检查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方式,他们可以完成高质量的医学检测内容。例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基因扩增仪以及配套的实验设备,实验室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主要由实验室信息系统来完成,免疫细胞的快速分析和分子的表型分析主要依赖于流式细胞仪。这些实验内容只有与相应的实验设备相结合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要增加对实验室的投资,加强实验室建设。
培养人才,练好内功:医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进行实验的操作和设备的运行,并最终完成高质量的医学检测。最初时期,我国的专业检测人员都是由中等专业院校的老师进行培养,通过带领学生完成医学检测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之后,我国在各个医学院校开设了有关医学检验的课程,以此形式来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水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从事医学检验的人员在数量上并不缺少,但是缺乏具有高素质的人员。医学检查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对临床医学知识有一定基础、具备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除此之外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科研人员才能促进学科发展。
建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国际上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广泛地在临床试验室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且进行严格的使用。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略有欠缺,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应用在分析中期和分析后期,很少对于分析前期進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一份任务量很大的工作,其中需要临床医生和护士两者间进行配合、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工作质量。另外,分析结果对于病人而言意义重大,所以进行每一次的分析时都要进行准确性的检测,重视分析前后质量管理。分析样品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信息,指导诊疗。实验室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时、准确、有用,需靠分析中各个骤体现。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首先,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需要这种病人与医生的沟通,检验人员应向护士介绍病人所提供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的要求,护士按照检验人员的要求进行严格的操作,这是确保分析前后质量控制的重要举措。并且医生要与检验人员进行经常性沟通,了解监测信息和病人状况。而后,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也要靠加强病人、医生、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使医生和护士在应用医学检验成果时知道它是否适用于临床。而检验人员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则可以使医生和护士更加了解医学检验、以及它在临床中的应用。
树立危机和竞争意识:如今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水平,多种学科同时发展,医学检验也在其中。我们应当树立危机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名言放到如今的医学检验中同样适用,只有树立危机感,才能不断地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发现新理论,才能不被时代所遗弃。医学检验是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可以造福更多的人类,也可以带动各种领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感,同时我们还要有竞争意识,这样就可以在医学检验中不断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以谋求医学检验更好的发展前景。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学检测现如今仍然距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已经开发和引入的很多的先进技术,相信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医学检测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林燕,罗保红,毕艳侠,等.专业认证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7):1332-1335,1389.
[2] 金红,富宏然,姜蕾,等.浅谈检验医学及检验实验室的发展与未来展望[J].实验室科学,2015,18(3):196-198.
(收稿日期: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