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哲 黄有荣 邹环球 王明杰
[摘要] 医学模式是现代医学對哲学概括,医学模式经历演变,现在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中医按医学模式的概念,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两种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殊途同归,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利于中西医结合。该文试图从医学模式演变比较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异同,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 医学模式;中医;西医;哲学;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c)-0189-02
[Abstract] The medical model is the summarization of modern medicine to the philosophy, and the medical model is evolving, currently, the medical model is “biology-psychology-society”, which is also the medial model of TCM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medical mode, and the two medical models are the same effect by different routes, and the “biology-psychology-society”, which is also the medial model is conducive to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the companso of medical model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Medical model; TCM; Western medicine; Philosophy;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医学模式指一定时期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综合的认识。它经历了从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其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1 医学模式是现代医学概念
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逐渐被人们认识。人们认识到健康不只是生物个体、环境与病原体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环境也密切相关。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将这种医学模式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赋予了现代医学更丰富的内涵,为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医学的境界。强调不光只关心疾病,而且关心患者,关注社会对疾病的影响,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
2 医学模式是一个哲学概念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在人类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研究过程中,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哲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是在总体上把握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是人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和医学科学发展阶段,认识和解决健康和医学问题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手段、考虑与健康和医学问题所涉及范围的思考[1]。
3 医学模式的转变反应了现代医学对“社会人”的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在于“自然人”,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已经认识“社会人”在医学中的作用。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认识到在研究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时,除了要研究其自身的躯体因素外,还必须研究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并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所对健康与疾病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认识到医学研究不仅与躯体因素有关,而且还与躯体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与之产生的心理因素有关。
4 中医学里的医学模式
中医医学模式许多学者开展了探讨,但是一直没有明确其定义,也没有医学模式的概念。但《黄帝内经》中即明确提出的“医道”,含有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3],中医的“医道”包括健康观、疾病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思想充分反映中医健康观、疾病观。①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等机体的组成单位之间是相互关联,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的。②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气候的交替。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否则天气异常出现 “六淫”就会引起人体致病。③在中医里早就考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人置于整个自然、社会环境中考虑致病因素,治疗疾病等,将人与自然、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4]。
5 中、西医均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前已述及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上述有关中医医学模式的阐述可知:现代医学模式所研究的内容,包括健康与疾病本身,以及健康与疾病相关的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在中医文献里早已述及,而且都有系统阐述,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在临床中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实践,只是没有提出医学模式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且中医医学模式所涉及的内容,现代医学模式有些方面还没有涉及,如疾病与音乐(五音)的关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工业革命后,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中医学里所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并追求至现代;现代医学所追求的医学模式才达到中国古人所创立的中医学里达到的医学模式,然而由东、西方不同民族从不同方向,用不同手段,对共同的研究对象: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进行的医学探索在现代社会殊途同归。
6 “生物-心理-社會”医学模式促进中西医结合
然而现在人们困惑的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们对我们的祖先创立的经过临床实践检验[5]的传统中医理论不理解,有些理论无法很好地采用现代研究手段去验证它,然而想去研究它无从着手。如阴、阳虚症的患者,辨证采用左归丸、右归丸治疗有效,但是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就连动物模型都无法建立,想研究它却找不到出发点。怎样看待中医?怎样看待中医、西医之间的关系?如果将中、西医当作人类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整个医学探索组成部分的话,而不是人为相互隔膜,而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中医药、用现代的技术来证明中医药的作用和价值,来共同完成人类医学的探索,这才是正确看待中、西医的方法。尤如吴文俊院士所言:他创立拓扑学即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总之,能从古老的中医学里吸收养分,能更好地完善人类医学探索,将中、西医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人为的分开,做到内容、形式上的完整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
7 “中医”两字阻碍了中西医结合、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7.1 “中医”来历
经考证:作为医学名字的“中医”两字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过去对中国医学有“传统医”“汉医”“国医”等不同叫法,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而没有一个确定的名字。直到国民党政府在1936年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中医”作为医学名字才正式出现。
7.2 “中医”两字阻碍了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学习、阻碍了医学向更多方向发展的可能
前已述及“中医”的来历及历史环境。但是翻开一部医学史,可以发现现代医学的发展不只是体现西方世界的人们在医学发展中的艰辛探索,而且也体现世界各国人们在医学探索中的努力,这就包括西方、东方,同时也包括了古代的人民、现代的人民。正是“中医”这两字,引起现代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人为沟通障碍。
中医可以分3个部分来看待:①中医基本理论;②药物治疗;③治疗技术。中医理论部分应该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它,同时从传统的中医理论里得到更多启示,为采用现代医学手段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提供更多的方向。这样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中西医结合。对于现代医学用药物治疗很多都是化学药物,而植物药物较少,而中医用了大量的植物药,而这些中医学里的植物药为现代医学更大运用提供了更多启示。对于治疗技术,中医有各种刮痧、拔罐、针灸、烫法,坎离砂(加热的石头)功能锻炼等治疗方法,现代医学有红外线、冷疗系统、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技术,这些治疗技术都是采用来自于自然界的一切技术手段来治疗疾病,也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疗。这些中、西医之间的治疗技术没有绝对治疗界限,都可以拿来运用到医学治疗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均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中、西医可更好的相互交流、学习、吸取养分,更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做到中西医结合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满足人们的医疗需要。也利于中医药的传播和发展,也利于新医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汪洋.社会医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 梁源,梅桥生,田怀谷,等.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及其指导作用[J].医学与社会,2004,17(5):l-3.
[3] 薛崇成,杨秋莉.中医的医学模式与中医学心理学[J].亚太传统医药,2006,1(1):31-33
[4] 刘大椿.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郝金生.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式与方法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3):289-291.
(收稿日期: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