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
[摘要] 目的 探讨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参加实习的12名实习生和这期间收治的68例96只患眼为研究对象,将实习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实验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病例指导模式的临床教学,对比两组实习生的实习效果;对所有患眼采取激光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黄斑水肿和眼底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实习生的实习平均分为(70.68±4.15)分,实验组实习生的实习平均分为(91.20±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接受激光治疗6个月后,视力0.2以上的有88例眼,且黄斑水肿完全消失,无增殖性视网膜脱离、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将病例指导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大大提高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同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引入激光治疗,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视力情况,也消除了黄斑和水肿症状,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 R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6(a)-0129-02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激光治疗的教学体会,首先必须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且其危害程度相当大。它的发病情况与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血糖控制等都有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是视网膜微循环异常,在病变的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眼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视物变形、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导致失明,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激光治疗[1]。教学目的为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方面的知识,该次研究将该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患眼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激光视网膜光凝术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该院接受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的68名患者96只患眼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中包括45名男患者,23名女患者,年龄为35~64岁,平均年龄为(45.6±5.4)岁,平均病程为(5.4±1.3)年。所有患者经过入院检查,均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有患者均被知情同意,且无意识障碍、重大疾病,能够配合参加该次研究。
1.1.2 实习生资料 2017年6月—2018年3月来该院参加实习的12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包含男实习生1名,女实习生5名,平均年龄为22.5岁;实验组包含男实习生2名,女实习生4名,平均年龄为22岁。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学习方面、社交能力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1)所有患者均给予视网膜光凝术的治疗。具体治疗操作流程:①确定光凝范围:主要为颞侧血管弓外,颞侧、黄斑中心各2PD外和视乳头上下2PD。②调整激光参数:对于黄斑区光凝,采用大小为100 μm的光斑,功率保持在1~2级,光凝点数100~300个,同时保证每两个之间有一个光斑直径间隔;对于全视网膜光凝,后极部外采用大小为300~500 μm的光斑,后极部附近采用大小为200 μm的光斑,功率采用Ⅲ级,总光凝点数1 200~1 600个,需要分3次或4次进行治疗[2]。③为了在实际治疗中使眼底情况得到更加准确的判断,临床上采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方法。皮试正常的患者可以向肘前静脉注入3 mL 20%的荧光素钠,保证5 s内注入,在这个过程中对眼底的后极部进行拍摄,通过眼球向各方位的转动,使眼底周边情况得到清晰的显示[3]。
(2)对照组实习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由教学组长带领全体实习生了解科室的环境、规章制度等,然后由不同的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习生所要求掌握的疾病理论知识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实验组的实习生在对照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施病例指导模式的教学,具体实施内容如下:实习生进入科室后,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教学中,通过对病例的讨论和分析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识和具体的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①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的变化情况。②治疗6个月后,通过裂隙灯、90D前置镜等做眼底检查来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和水肿情况。③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管性青光眼、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来判定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④两组实习生的实习效果通过出科时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产生的所有实验数据都统一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 SPSS 22.0統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在α=0.05的水准下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在α=0.05的水准下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教学病例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情况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教学病例治疗前后患者的黄斑水肿和眼底情况
治疗前黄斑水肿有18只眼,所有患眼眼底均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毛细血管扩张现象。治疗3个月后,部分眼的黄斑水肿症状消失,部分眼眼底充盈缺损和毛细血管扩张现象消退。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无黄斑水肿症状,且所有患者眼底症状消失,见表2。
2.3 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仅有2只眼出现少量玻璃体积血,在给予口服药物后,积血自行吸收,且无血管性青光眼、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2.4 两组实习生的实习成绩比较情况
对照组平均分为(70.68±4.15)分,试验组平均分为(91.20±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实习是培养临床医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实习生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失明等。在治疗方面,国际上主要以激光光凝治疗为主,由于激光治疗在控制疾病发展、避免视力丧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次研究发现,在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眼底有轻微的视网膜水肿,而在治疗6个月后,眼底视网膜水肿完全消失。有关研究表明[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经光凝治疗6个月后,水肿情况完全消失,与该研究报道一致。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也存在黄斑水肿症状,将激光光凝方法引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黄斑水肿症状,且达到改善视力的目的[5]。从该次研究可以发现,治疗6个月后视力在0.2~1.0之间的患者明显多于治疗前,这充分说明激光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同时荧光造影检查也能够发现患者治疗3个月后黄斑水肿症状得到缓解,在治疗6个月后这种症状完全消失。
该研究采用病例指导模式进行临床教学,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激光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综上所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教学,将病例指导模式引入临床教学,大大提高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同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引入激光治疗,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视力情况,也消除了黄斑和水肿症状,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參考文献]
[1] 李坦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8):9529.
[2] 朱振涛.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国际眼科杂志,2017(2):288-290.
[3] 陆相庆.眼底激光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6(1):102-104.
[4] 司长峰,杨达珍,王佳,等.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6(5):407-409.
[5] 张继旭.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70例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105-4106.
(收稿日期:20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