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冰
[摘要] 目的 讨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现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该院在职150名护士以及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分为实验组75名和对照组75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则采取分层级管理模式,对两组护士实施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和工作质量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护士的工作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8.86%,明显高于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的81.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护士的管理中采取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护士的管理工作更加合理、高效,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分层级管理;护理;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2(b)-0054-02
目前我国医护比例相对于世界水平来说是处于较低的水平,临床现状是护士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较重,如果护理质量稍有下降,就会对降低患者的满意度,不利于护士工作的顺利展开[1],甚至会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增加医患矛盾。所以针对于我国护理人员的现状,需要较为合理的管理方式,以缓解以上矛盾,在该次调查中将2015年7月—2016年12月该院在职150名护士以及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了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该院在职150名护士以及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分为实验组75名和对照组75名,两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为23~46岁,平均(34.5±2.2)岁,其中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20名,护士39名,本科学历27例,专科学历38例,中专学历10名;实验组护士年龄为23~44岁,平均(33.5±2.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8名,护士40名,本科学历25例,专科学历41例,中专学历9名,两组护理人员的学历、级别以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8例患者中包括眼科患者20例,心内科25例,呼吸科30例,患者年龄为25~68岁,平均年龄(46.5±3.3)岁。
1.2 方法
1.2.1 组建层级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由该院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扎实以及具有较高组织能力的护士长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该院护理人员理论、实操技术培训方法,根据护士的不同级别分开培训[2],并根据分层管理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护士分级选拔和考核等管理工作。
1.2.2 层级设置 根据不同职称并综合考虑个人能力分成不同层次,包括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以及组长3个层级,每个级别都有明确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3],每个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相应的层级开展护理工作。
1.2.3 层级分工 由组长负责各层级的管理工作,并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组长带领初级责任护士和高级责任护士开展工作,并及时解决工作出现的问题;高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病情评估[4],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初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理护理、康复训练以及其他基本护理操作。
1.2.4 层级考核以及培训 不同级别的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并根据培训内容以及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
1.2.5 不同層级护理人员的待遇与权限设置 可以参与护理查房、质量控制中以及会诊工作,以此类推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均具有不同的权限。在待遇方面,根据每位护士的层级、工作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绩效工资。
1.3 效果评价
工作质量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标准予以评价,其中包括基础护理、整体护理、病室管理、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文件、护理操作技术以及健康教育。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予以评价,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9~80分之间为满意,79~60分之间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护士工作质量对比
在实施分级管理前,实验组护士的整理护理得分为(86.21±7.02)分,病室管理为(88.25±7.16)分,基础护理为(89.46±5.49)分,护理文件为(87.65±2.11)分,健康教育为(86.47±3.31)分,护理差错缺陷为(86.61±3.89)分;对照组护士的整理护理得分为(86.36±7.16)分,病室管理为(87.35±7.22)分,基础护理为(89.58±5.43)分,护理文件为(87.71±2.47)分,健康教育为(86.66±3.46)分,护理差错缺陷为(86.92±3.44)分;在实施分级管理后,实验组护士的整理护理得分为(95.64±10.03)分,病室管理为(96.77±11.65)分,基础护理为(98.13±12.46)分,护理文件为(97.58±3.47)分,健康教育为(98.22±12.47)分,护理差错缺陷为(98.48±5.67)分;对照组护士的整理护理得分为(87.13±6.58)分,病室管理为(88.25±9.62)分,基础护理为(88.16±5.43)分,护理文件为(88.62±2.47)分,健康教育为(87.92±5.84分,护理差错缺陷为(85.36±4.49)分,实验组护士的工作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88例患者中非常满意52例,满意22例,一般满意13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86%,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88例患者中非常满意35例,满意25例,一般满意12例,不满意16例,满意度为81.82%,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人员的工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现阶段护理人员不充足的现状,则需要采取合理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工作能力。护士分级管理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级别、不同能力设置与其能力相当的工作任务,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5-6]。目前該院对于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初见成效。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管理后,高水平、高能力的护理人员可承担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作,而初级人员则只需要做好临床基础工作即可,不必参与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作[7],这样达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状态,避免了高能力人员做基础工作,基础人员参与高质量工作,造成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状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进行分层级工作后,定期对各层级人员进行相对应的技能培训,避免了传统统一培训的方式中高能力人员重复学习,低能力人员无法吸收的情况,培训效果较差。在进行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更加明确,尤其是在临床基础护理中体现比较明显,当初级责任护士在进行基础护理出现问题时,能够得到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8],逐渐的提升基础护理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逐渐升高。初级和高级责任护士在工作中的内容也更加明确,对于患者的病情也能有更多的了解,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在该次调查中也显示,实验组护士的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8.86%,明显高于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的81.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护士的管理中采取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护士的工作管理更加合理、有效,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1838.
[2] 关艳红.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5):310.
[3] 李世艳,张树香.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4):247-248.
[4] 邹平.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8):218.
[5] 张海霞,魏静.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82-84.
[6] 雷显云.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医药前沿,2016,6(18):332-333.
[7] 夏银兰.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4(9):249-250.
[8] 张海峰,戴华卫,周瑞耀.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35(6):37-39.
(收稿日期: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