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方法论探析

2018-05-14 17:33刘保国张小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

刘保国 张小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推动改革有序顺利进行。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凸显了独特的方法论特征,主要体现为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方法,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敢为人先、打破陈规的创新思维方法,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底线思维方法。

〔关键词〕 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战略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6-0058-05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主义世界观归根结底是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掌握正确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对于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领导干部的思维方法与时代发展不相符,那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很难得到正确的贯彻和落实。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着眼破解发展中的生态难题,注重从战略全局上辩证地观察和判断形势,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独特的方法论特征。

一、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1 〕44战略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站在全局的高度,拨开层层迷雾,从本质上把握事物,从根源上找准核心问题,运用事物内在规律把握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上谋篇布局,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关于绿色发展的总体理念和具体设计更加完善和成熟。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长远目标。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战略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面对生态问题,首先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认识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才能切实解决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之间的突出矛盾。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危及人类生存,这反映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也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文明中的大势所趋,是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总体性战略布局。

我们从历史演进中不难发现,屹立于世界的古老文明都曾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任何一种古老文明的衰败都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种光芒的持续,必然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历史进行总结后,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言简意赅的论断,不仅是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的表述,更是對我国长远的发展大计所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和布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还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未来兴替。我们要以史为鉴,深刻把握绿色发展内涵,重塑中华文明灿烂的未来。

(二)绿色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世界意义

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生态系统已经不堪重负,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不能继续适用,它不仅造成了大量能源资源的浪费,还造成地方严重依赖低端产业链、难以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转而走向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唯此才能使我们国家获得长远发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最终走到世界经济发展前列。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大环境,新的发展引擎和经济增长点成为各个国家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必须选择新的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才是我国应选择的发展道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困境,全球各国也同样面临;我国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生态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都应关注和警醒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制定绿色发展战略,以更好地抢占未来世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迎接世界市场的挑战。

(三)阐述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密切关系,突出绿色发展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生态环境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贯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与否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国家富强,在生态方面表现为良好的环境。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必须得为经济繁荣背后不断恶化的环境买单。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现实问题,只有先解决好资源和环境问题,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富强的中国梦。生态环境与我国各项民生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将生态文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积淀和保证,将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紧密联系,体现了我国在新时代条件下对长远发展的谋划和布局。

二、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方法

宽广的视野有助于解决当下的现实难题,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放眼未来,还要回望历史,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寻求解决之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探索内在规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历史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绿色发展观是我们党把握历史趋势的结果

我们循着文明发展的轨迹,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今,许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寻找全新的发展机会,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生态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绿色发展也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总趋势。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倡议,不仅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响应,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加入到“绿色大军”行列,推动国家绿色发展。

世界各国的选择,也给我们一些启迪和思考。解决我国现存的突出矛盾,不仅要运用当今社会的经验,更要顺应历史大势,将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历史长河中回望发展历程,透过历史感知未来,正是绿色发展观体现出的非凡的历史智慧。

(二)绿色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思想路线上与时俱进的结果

与时俱进要求我们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将时代特征融入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中。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彰显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具有的灵活性和辩证性。在新形势下制定思想路线,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跟随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最新成果。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从时代大局出发,从发展的大趋势出发,去思考问题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充满了纵观历史的厚重感。

(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紧抓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工作重心,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中去。然而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决策上出现了失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违背了客观规律,浪费了大量资源,国家和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正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纠正了原来的一些错误做法。但我们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由于选择粗放式发展模式,而走上了一条不断扩大要素投入、低成本高污染高消耗的污染环境的道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明显,生态问题进一步显现。面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对我国未来发展潜力的发挥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三、在对立统一中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树立“动静结合”的思维方式,用动态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的发展。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辩证思维方法主要体现在:

(一)绿色发展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中其他四方面建设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强调用系统、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绿色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导作用,十分重视运用整体性思维建设生态文明,注重运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各要素,发掘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具有相应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也必须在整体框架内推进各方面的协调,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实现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它们之间内部的协调互动作用,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这是我们党对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的生动运用。

(二)绿色发展坚持当前发展與长远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回答了绿色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绿色发展的生态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同时,也强调了“发展”一词,回答了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展改革的对象和举措,从而解决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的经济与生态矛盾对立的难题。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强调新的发展模式,是推动我国当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绿色发展不仅改变人民当下的生态状况,也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绿色发展,认识到绿色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整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外部条件,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各代际之间实现平等、共享资源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讲话时曾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有利于当代社会发展,还有利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 〕。因此,在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要有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而且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更要下决心保护生态环境,还原碧水蓝天。

(三)绿色发展运用了以承认矛盾为前提的问题导向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实际生活中,矛盾的表现形式就是问题。人类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法即以问题的导向为中心,通过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问题导向法是我们党在工作中积极推崇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指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越向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就会暴露得越多。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更应树立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

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令世人赞叹,但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是沉重的生态代价。面对复杂多样的生态问题,我们必须全面考虑,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最终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问题,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赢。

四、敢为人先、打破陈规的创新思维方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勇于破旧立新,突破传统和陈旧思想的束缚,才能开创出全新的局面。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立意更加人性

绿色发展观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难发现,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切身利益,经过漫长的治理过程,发达国家才呈现出如今的局面。习近平绿色发展观与“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传统发展道路不同,强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手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如果因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就本末倒置了。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4 〕人民群众的实践行为构成了长长的历史画卷。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福利。习近平绿色发展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热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 〔5 〕这表明了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二)认识更加深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应放在各个建设领域的突出位置,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好,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我国长远的发展大计做好铺垫。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生产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健康的食物、更纯凈的水源和更洁净的空气,就是绿色发展惠及民生最基本的方式。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党要将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路上。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秉承实践到认识、通过认识再指导实践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发展,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6 〕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民渴望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保障;当摘掉贫困帽子奔向比较富足的生活时,人民对生存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渴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因此,人民的中国梦也是绿色的生态梦,只有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的生态梦。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 〕这里加入“美丽”二字,体现了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位置,也生动表达了新时代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彰显了我们党牢牢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三)措施更加有力

出于绿色发展需要的生态形势的压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治理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多层次、全方位地对生态治理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其内容涉及国土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涉及的方面有法律法规、经济政策、行政手段等,不仅对环境治理的制度体系进行了完善,还对重点整治对象进行了特殊规划。

具体来讲,为了推进绿色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两个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两项重点工程(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两次重大行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三个最严格的关键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

五、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底线思维方法

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 〔1 〕288底线思维方法散发着辩证法的魅力,体现了最低目标和最好结果这两者间的对立统一。底线思维方法要求我们立足最低目标,努力追求最好结果。这种思维方法既注重对于风险的规避,又有利于把握主动权。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底线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强调原则意识

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损害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守住的最基本的底线。针对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他还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利益原则,这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原则。

我们党倡导绿色发展,充分考虑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利益,就要时刻牢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本身的秩序平衡,以此来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历史经验可知,凡是与人民利益一致的发展观都是可取的,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凡是违背人民利益以及自然规律的发展观,到最后都必然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社会是否良性发展的重要体现。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内心的幸福感、获得感由此增强,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明确短板意识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子系统。实现现代化建设,不能割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运转。同时,在实现现代化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五个方面取得的成效,还必须找准它们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并补齐各个短板,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忽视生态问题,因此要推动现代化建设这一整体,就必须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短板,实现各领域的集体发力。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明确了生态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绿色發展理念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去,不仅更好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也凸显了我们党把生态建设放在空前的高度。这种地位的转变,有利于补齐短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树立边界意识

凡事都有度,过度就会超越边界,突破底线,轻者会走弯路,重者会误入歧途。新中国建立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粗放的发展模式,强调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付出的代价,虽然经济最终取得显著成效,但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畸形的。这种发展超越了生态边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不断压缩人民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实现更好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我们要在观念上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在行动中重新划清经济与生态的边界,从而更好地维护我们生存所需的外部环境,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这就是底线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生态红线,才能更有底气有魄力搞好经济建设。为了破解发展瓶颈与生态困境,我们党立足于新时代,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以长远眼光规划未来,强调树立边界意识,紧抓生态红线,走上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绿色之路。这不仅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智慧,也体现出底线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60多次谈生态文明〔EB/OL〕.(2015-03-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10/c1001-26666629.html.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0-04-11(01).

〔6〕习近平.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EB/OL〕.(2013-07-20).http://news.youth.cn/gn/201307/t20130720_3563839.htm.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