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石芳 孙丽芳
古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传承着中华文明。保护古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具有启迪民智、古为今用的作用。古籍保护分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其中再生性保护不仅可以让古籍“化身千百”,重新“活”起来,还能发挥其“传本扬学”的作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河北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利用数字化及影印出版这两个主要手段,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推动图书馆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向前稳步发展。
1 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意义及模式创新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典籍既承载着中华文明,又凝聚着民族智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因此保护好这些古代文献典籍意义重大。
河北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河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前,馆藏古籍约2.6万种、 20余万册(件),善本1 100余种。虽然古籍藏量丰富、价值极高,但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搬迁,加之鼠啮蠹蚀、环境污染等,破损较为严重,80%的古籍存在酸化和老化问题,30%的古籍重度破损,一些珍贵古籍已掉渣、掉块,无法翻阅。面对这些境况堪忧的珍贵古籍,如何让其在维持原貌的基础上,重新“活”起来,为师生学者研究利用,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现代化进程服务,是我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鉴于古籍具有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双重属性,在其保护上分别采取了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两种方式。所谓原生性保护,是对古籍原件的保存与养护,主要是针对古籍的文物属性而言。由于这种保护,客观上会限制古籍的利用,使古籍的文献价值发挥不出来,因此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应运而生。
再生性保护,是将文献内容迁移到其他载体上,以影印出版、缩微处理、数字化等方式供读者方便利用,减少古籍的折损率,达到保护作用。相比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更具实效性和应用性。它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古籍文献进行复制、整理、揭示等,使其得到更完善、更持久性地保护,并有效地弥补了原生性保护的局限。可以说,再生性保护一方面能将有价值的古籍珍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另一方面又可广泛传播,利于披览研读,达到“传本扬学”的宏远目标。
基于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特点及优势,我馆尝试在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及影印技术复制出版这两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对馆藏珍贵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在此过程中,考虑到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的不足,我馆尝试借助外部平台资源及专项资金的支持,以多样性、多区域、多层次的合作模式,为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助力。目前,我们合作的对象包括:本校其他部门;全国高校联合机构,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等;各级图书出版机构,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还有支持古籍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及民间团体。通过与这些机构及个人进行合作,我馆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2 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2.1 古籍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我馆的数字化探索之路起步于2011年,经过近八年的数字化开发,取得初步成效。
2.1.1合作开发特色数据库
2011年,我馆有幸承建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河北省旧方志资源数据库”,这是我馆古籍数字化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第一次与外部机构进行合作。
此项目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实施,至2012年四月验收完成,历经九个月,共采集旧方志数据500余条。其中20余种旧方志采集了全文数据,如《获鹿县志》等;80余种旧方志采集了全文30%的数据,如《[光绪]滦州志》等。目前,《河北省旧方志资源数据库》已链接到我馆主页下的“自建数据库”栏目中。
此子项目的建设,形成了我校以重点学科文献信息保障为主体的开放式文献资源保障系统,使我馆的网络信息服务能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他为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河北省旧方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开启了我馆古籍数字化的探索之旅,而且为我馆今后建立更多古籍特色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2.1.2 专项数字化采集加工
家譜是我馆的特色收藏,共收谱173姓、800余种,是京津冀地区收藏家谱较多的高校图书馆。其中稀见家谱80余种,最早的家谱为元刻《新安汪氏家谱》。随着近些年全国各地“修谱热”的兴起,我馆每年都要接待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区的家谱查阅者。这些读者主要为续修家谱、寻祖溯源及科学研究而来,身份多是社会各界人士、民间修谱公益组织等。其中一些修谱者因所查家谱为稀见家谱,故希望我馆能够为其提供电子版全文数据,用以续修家谱。
为此,我馆也尝试与部分修谱方协商合作,将其所需家谱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以电子图书的方式传递给修谱方。而修谱方为了感谢我们的服务,自愿捐赠新修的家谱,使我馆的家谱收藏特色得到延续和传承。甚至有些修谱方会捐赠一些资金,希望我们能改善馆藏设施等,从而更好的将这些古籍保护起来。目前,通过这个途径,我馆已对《甲道張氏宗譜》等10余种家谱进行了数字化采集,由此衍生出的电子版文献资料,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
2.2 古籍影印出版工作
古籍影印出版也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影印古籍一方面能忠实于文献原貌,让文献的真实性、完整性、原生态性得到充分展示。另一方面,对整理出版和研究传统文化典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依托与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的合作,以及专项资金的支持,我馆影印复制出版工作正稳步进行。
2.2.1 与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合作
我馆古籍影印出版工作开始于2010年。当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在筹划出版一部大型方志丛书“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因我馆方志藏量丰富,位居京津冀地区图书馆前列,故联系寻求合作,此举令我们深感荣幸。我馆在专家指导下,经过一番认真考证筛选,最终选出二十种稀见方志进行整理影印出版。这些方志包括《[康熙]宝坻县志》《[雍正]高邮州志》《[民国]淮阴志征访稿》等,其中10种为孤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为了更好地说明每一种方志的珍贵价值,古籍特藏中心工作人员分别撰写了相应的方志提要附于书前,以飨读者。2011年5月,这部《河北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正式出版,获得了方志研究者、学校领导以及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除了国家图书馆,我馆还陆续同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单位进行合作,馆藏《坤舆全图》、《严修往来手札》、《寒玉堂集》等珍贵古籍文献影印本、整理本将陆续出版发行。
2.2.2 申请专项古籍保护资金支持
古籍保护专项资金,是我馆开展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推动力。2016年,河北大学出版社与我馆合作,向学校申请“精品善本五种及《坤舆全图》影印复制”专项古籍保护资金,并获得校领导批复。至此,我馆馆藏被誉为“镇校之宝”的《坤舆全图》及《明画院十八应真册》、《十竹斋书画谱》、《石谷画册》、《朱邸赓酬册》、《寒玉堂集》五种精品善本被影印复制。其复制品一方面用于服务教学支持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将代替原本,用于参观及展览。复制品的使用不仅让原本得到更好的保存,而且其文献性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延续。
2016年11月,河北省重要领导同志参观了河北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考察了馆藏古籍保护情况。在省领导批示下,2017年初,河北省财政厅拨付河北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保护工程”经费200万元,用于古籍善本保护。经论证,让我馆将这项经费的40%用于影印复制。
随后,我们以善本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为原则,以古籍自身的破损老化程度为挑选标准,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35种善本书进行细致筛选。最终决定对《赵城金藏·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金刻本)、《栾城后集》(明活字本)、《选诗》(明朱墨套印本)、《秘閣元龜政要》(四库底本)等54種珍贵古籍进行影印复制。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高仿真彩印技术为参照,从色彩、材质、装帧等方面,都尽量让复制品接近原书原貌,使其成为具有我馆特色的“新善本”。
3 成果及影响
自2010年开始至今,我馆在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近8年,这期间产生的成果有目共睹。
这些成果的产生,一方面有效避免了珍贵古籍因频繁查阅而造成的破损,同时又因其“化身千百”“传本扬学”的效能,让更多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为教学科研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那些依据原本制作的“新善本”,因其高仿真度,让普通的师生读者可以更加生动逼真的去了解有关古籍的装帧、版式以及版本等常识,从而拉近他们与古籍的距离,这样不仅有利于普及古籍保护知识,还可以增强全校师生的古籍保护意识,为基础性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观实践基地,从而发挥我馆服务教学与科研的职能。
4 创新与思考
虽然我们已经在古籍再生性保护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但不得不说这条路漫漫又修远。数字化及影印出版工作是一项长期、繁杂、高消耗的工作。如前期的古籍文献资源调研、搜集、考证与查阅,中期的文献翻拍、复制、装订、电子图书的制作,后期样书校勘、书目系统的建立以及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的运营及维护,都是费时费力并消耗大量经费的工作,需要以雄厚的资金作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顺利推进。
以下是我馆在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为其他高校的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等合作,开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古籍数据库。
第二,促进河北省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关于古籍保护工作的学习、研究与交流,形成高校古籍保护研究同盟。以此为辐射点,一方面利用高校科研优势,联合地方公共图书馆,申请河北省各级政府的文化发展基金项目用于古籍再生性保护,从而促进我省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京津冀高校间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与交流,寻求相关合作及资金支持用于古籍再生性保护,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助力。
第三,借助自身馆藏特色,与各图书出版机构及文化传播机构合作,推动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持续发展。
第四,与本校各学院及出版社等部门寻求合作,申请学校专项古籍保护资金支持。
第五,增进与社会民间公益机构及个人间的沟通交流,获得诸如校友会等公益基金组织的爱心捐赠,甚至还可以利用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获得额外的古籍保护资金支持。
综上所述,古籍再生性保护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虽然我馆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信本着让古籍“化身千百”“传本扬学”的目的出发,一定会在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道路上有所成效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62(8):61-63.
[2] 陈红彦,刘家真.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198):107-116.
[3] 宋力.谈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河北科技图苑, 2008,21(2):63-64.
[4] 刘家真,程万高.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17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