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烟田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设置密度初探

2018-05-14 12:17商胜华茶正雄陈兴江
植物保护 2018年6期

商胜华 茶正雄 陈兴江

摘要 为了探索贵州烟田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适宜设置密度,采取棋盘式安放法,分别设置诱捕器间距20 m(A)、30 m(B)、40 m(C)、50 m(D) 及空白对照(CK),比较不同布器密度的诱蛾量、幼虫量(或为害株率)和防治成本等差异,以确定最适布器密度。结果表明,单器诱蛾量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下降,即D>C>B>A,其中A、B、C处理间诱蛾量无显著差异,D处理的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随布器密度的加大,幼虫发生量及为害株率呈下降趋势,防治效果呈上升趋势,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防治效果为60.45%~78.97%;单位面积防治成本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即A>B>C>D,各处理防治成本在3.43~20.60元/667 m.2之间。综合评价认为,在贵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条件下,诱捕器设置间距一般以30~50 m为宜、虫量中等及以下发生区域以50 m最佳。

关键词 斜纹夜蛾; 性诱剂; 诱捕器密度; 防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S 435.72, S 433.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688/j.zwbh.2017451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uitable density of traps to controlS.litura by sex attractants in tobacco fields, the traps spacing were set as 20 m (A), 30 m (B), 40 m (C) and 50 m (D) based on the way of checkerboard placing, meanwhile a control area was set up.The number of adults and larvae (or the damage rate of tobacco plants) ofS.litura and the cost of control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ches of a single trap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raps density,namely, D>C>B>A.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B and C treatments, but D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ny other treatments in the number of trapped adults; The number of larvae and the damage rat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raps density, and the control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raps density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reatments, with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60.45%-78.97%. The control cost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raps density (A>B>C>D), with the cost of 3.43-20.60 yuan per 667 m.2.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above results, 30-50 meters was the suitable trap spacing to control S.litura by sex attractants in tobacco fields, and 50 meters was the most suitable trap spacing whenS.litura was present in very limited or medium amount.

Key words Spodoptera litura; sex attractant; trap density; control efficacy

斜紋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广泛分布的多食性重要害虫,我国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其中以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地区为主[1],可为害棉花、蔬菜、大豆、烟草等109 科389 种(包括变种)植物[2],危害性较大。近年来,该虫已逐步上升为贵州植烟区的主要害虫之一[3],因此,对斜纹夜蛾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国际国内全面践行绿色植保的大背景下,性诱技术因具有“安全、经济、高效、兼容”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已逐步成为斜纹夜蛾等蛾类害虫防控的主要技术之一。20世纪70年代,昆虫性信息素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大田生产,尤其是近年来,诸多学者相继从性信息素组分、调控机制、性诱剂产品、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4-10],性诱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部分害虫(尤其是斜纹夜蛾)的性诱剂产品已逐步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因生态环境、作物种类、虫量大小、试验方法等的差异,现有文献推荐的适宜应用技术参数差别较大,如诱杀斜纹夜蛾的诱捕器设置间距从10 m至80 m不等[8-10],应用时很难精准把握。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贵州植烟区斜纹夜蛾的发生情况,重点探索性诱技术的适宜布器密度,以期实现经济、高效应用。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7年5月3日至7月6日在贵州省福泉市黎山镇进行。该区域属黔中烟区,斜纹夜蛾常年为中度发生。试验区地理位置和斜纹夜蛾发生量均属贵州主要植烟区的典型代表区。试验地海拔750 m,连片植烟面积40 hm.2,地势平坦,四周开阔,无其他气味等干扰。试验期间不喷施任何杀虫剂(除移栽期防地老虎外)。种植品种为‘云烟87,4月25日移栽,按优质烟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栽培管理。

1.2 试验材料

诱捕器:16孔干式诱捕器,北京格瑞碧源公司生产。

斜纹夜蛾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发、河南爱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诱芯载体为橡胶塞,活性组分总量≥2.0 mg,顺-9,反-11-十四碳烯乙酸酯(Z9,E11-14∶Ac):顺-9,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Z9,E12-14∶Ac)=9∶1,诱芯田间有效期>90 d。

1.3 试验设计

采取棋盘式安放法,分别设置诱捕器间距20 m(A)、30 m(B)、40 m(C)、50 m(D)及空白对照(CK),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基本相同(不少于3.33 hm.2),A、B、C、D各安放81、42、25、20个诱捕器,均呈正方形排列,在各处理中心区分别标记6个诱捕器用于蛾量调查(相当于6次重复),其余为保护性诱捕器,并在各处理(含CK)中心区随机选择3块地(相当于3次重复)供幼虫调查。相邻两处理区间隔200 m以上,诱捕器下排进虫口离地面高度1.5 m,于2017年5月3日安放诱芯,整个试验期不更换诱芯。

1.4 调查方法

诱蛾量调查:调查时间为5月4日至7月6日,历时63 d。对各处理标记诱捕器每2 d调查1次,记录蛾量后将虫除掉;对保护性诱捕器不作虫量记录,每5~10 d除虫1次。

幼虫和受害株率调查:分别在各处理中心区随机选择3块地,以成虫高峰期诱捕量和常年幼虫主要为害期(下部叶成熟采收前)为判别依据,在幼虫发生高峰期左右调查1次。按5点取样法,每点50株,共查250株/块,记载受害株数、单株幼虫数,统计受害株率、百株虫量及相对防效。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受害株率和相对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受害株率=受害株数/调查株数×100%;

相对防治效果=[(对照区幼虫量-处理区幼虫量)/对照区幼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诱捕器设置密度对诱蛾量的影响

从5月3日至7月6日各处理诱蛾量(6个诱捕器/处理)的消长动态来看(图1),成虫始见期早于5月3日,试验期间诱蛾量有4个峰期,即4月末左右、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和7月初,其中以5月中下旬和6月上中旬两个峰期的诱蛾量最大,其消长规律在不同处理间表现基本一致,只是各时段的诱蛾量存在明显差异,即诱蛾量随诱捕器设置密度的加大而逐渐减少;从历时63 d的累计诱蛾量来看(表1),各处理单个诱捕器累计诱蛾量平均为16.7~68.3头,诱蛾量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下降,4个处理的平均单个诱捕器累计诱蛾量排序为: D处理>C处理>B处理>A 处理,其中A、B、C三个处理间诱蛾量无显著差异,而D处理的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分别是A处理的4.10倍、B处理的3.01倍、C处理的2.50倍。结果表明,诱捕器设置密度对诱蛾量有明显影响,一般表现为单位面积的单器诱蛾量随诱捕器密度的加大而减少,单位面积的总诱蛾量随诱捕器密度的加大而增加、直至不再增加,因此,需根据虫量和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最适密度。

2.2 诱捕器设置密度对幼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不同密度的诱捕器处理的幼虫防治结果见表2。幼虫为害总体较轻,各处理平均为害株率为0.53%~8.53%、平均虫量5.47~31.20头/百株,空白处理(CK)的为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A、B、C、D 4个处理的为害株率和百株虫量随诱捕器密度的加大有下降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依据武承旭等[11]提出的防治指标20~30头/百株,除空白处理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外,其余处理幼虫量均低于防治指标。性诱剂各处理对幼虫的平均相对防效在60.45%~78.97%之间,随诱捕器密度的加大,防效略呈上升趋势,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在本试验成虫发生量条件下,诱捕器设置间距为20~50 m时,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3 诱捕器不同设置密度的成本比较

按性诱芯4.50元/个、诱捕器(以使用3年计)3.60元/个、人工管理费(含安、收、除虫费用)2.20元/个统计各处理成本(表3)。从结果可看出,随布器密度的加大,单位面积投入成本越高,其中以A处理成本最高(20.60元/667 m.2),分别是B、C、D处理的2、4、6倍,但仍低于现行生产中的药剂防治成本(药剂防治成本以喷施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1次计,农药成本为1.60元、用工成本为20.00元,总成本一般≥21.60元/667 m.2),A、B、C、D 4个处理的成本分别较现行药剂防治成本降低4.63%、52.31%、76.16%和84.12%。结合贵州各烟区斜纹夜蛾常年发生量及本试验幼虫防治效果,建议生产中诱捕器设置间距以30~50 m为宜,多数烟区以50 m最佳(防治成本仅3.43元/667 m.2)。

3 结论与讨论

3.1 安放性诱剂的起始时间

依据蛾类害虫性诱技术的防控原理,安放性诱剂的起始时间应掌握在成虫始见期(或交配)之前,才能有效控制幼虫的为害。本试验成虫始见期在5月3日前,与近两年全省20余个测报监测点的结果(多始见于4月下旬)基本吻合,其蛾量消长规律在诱集期内(5月3日至7月6日)存在4個峰期,即4月末左右、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和7月初,其中以5月中下旬和6月上中旬两个峰期蛾量最大。但烟田幼虫始见期多在6月上旬左右,表明第一代幼虫一般不为害烟草,原因是烟草非斜纹夜蛾的最佳喜食寄主[12],加之大田前期烟苗小、食料不足,成虫很少在烟田产卵;随着烟株不断长大,且缺乏其他喜食寄主时,才以为害烟草为主,即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是贵州烟田的主害代。因此,性诱剂安放起始时间最好在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之前(4月中下旬左右),若不考虑防控第一代幼虫,也可适当推迟到5月上旬。

3.2 诱捕器设置密度的确定

性诱技术的诱捕效果与性诱芯、诱捕器类型、诱捕器设置高度和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4]。本试验选用的性诱芯为高效诱芯(待另文发表),诱捕器类型依据章金明等[6]的试验结果选择最适16孔干式诱捕器,诱捕器设置高度参照肖留斌等[7]报道的最佳高度选择1.5 m。在此条件下,重点探索了不同布器密度下的防控效果,并以诱蛾量、幼虫量(或为害株率)和防治成本為依据确定最适布器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20 m (A)、30 m (B)、40 m(C)、50 m (D)的布器间距条件下,单器诱蛾量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下降,即单器累计诱蛾量D>C>B>A,其中A、B、C处理间蛾量无显著差异,D处理的蛾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随布器密度的加大,幼虫发生量及为害株率呈下降趋势,防治效果呈上升趋势,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防治效果达60.45%~7897%、幼虫发生量均未达到防治指标;单位面积防治成本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即A>B>C>D,各处理成本在3.43~20.60元/667 m.2之间,与现行生产中药剂防治成本比较,A、B、C、D处理成本分别下降4.63%、52.31%、76.16%和84.12%。综合分析诱蛾量、幼虫量及成本,本试验诱捕器设置间距以50 m最佳。该结果与姚士桐等[8]、李文瑜等[9]和凌明华等[10]所提10 m、31.6 m和50~80 m的布器间距均不吻合,其原因主要与作物、虫量等因素的差异有关。

本试验设计20~50 m的布器间距,主要基于贵州多山的地貌特征和参考生产中实际布器间距(15~25 m)而确定的,从试验结果来看,最大间距的设置偏小,可能对适宜间距范围的确定产生一定影响。但考虑到贵州典型山地、丘陵的地貌特点,若布器间距过大,诱捕效果会大大下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本试验结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利用性诱技术防治烟田斜纹夜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贵州烟区一般不需要进行药剂补救防治。在适宜诱芯、诱捕器及布器高度的优化组合条件下,本试验诱捕器设置间距以30~50 m为宜,虫量中等及以下发生区以50 m最佳;性诱剂安放起始时间最好在4月中下旬左右,也可适当推迟到5月上旬。

参考文献

[1] 武怀恒,黄民松,雷朝亮,等.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9):142-144.

[2] 秦厚国,汪笃栋,丁建,等.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名录[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51-58.

[3] 商胜华,杨茂发,孟建玉.贵州烟草昆虫图鉴[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6:39-40.

[4] 张显勇,高惠姗,江敏华,等.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188-191.

[5] 陈海燕,林珠凤,秦双,等.5种斜纹夜蛾性诱剂大田诱捕效果比较[J].蔬菜,2015(7):21-24.

[6] 章金明,林文彩,吕要斌,等.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斜纹夜蛾雄蛾的诱捕效果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08(4):475-477.

[7] 肖留斌,柏立新,刘艳青,等.几种因素对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0,37(4):365-369.

[8] 姚士桐,郑永利,金周浩,等.斜纹夜蛾诱捕器不同间隔距离的田间控害效果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16-117.

[9] 李文瑜,杨明文,亚平,等.不同密度化学信息素控制烟草斜纹夜蛾的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13363-13366.

[10]凌明华,陆镜清,徐冬毅,等.斜纹夜蛾性诱剂不同使用方法对诱蛾量的影响[J].长江蔬菜,2015(6):64-66.

[11]武承旭,廖启荣,杨茂发,等.斜纹夜蛾危害烟草的经济损失及防治指标[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7):95-97.

[12]栾玉柱,顾继伟,李美玲.不同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142-144.

(责任编辑:杨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