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响因素与时代转向

2018-05-14 09:00张文龙王建华
兵团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疆影响因素

张文龙 王建华

[摘要]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作出了新的阐释,其中重点提出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汇聚,新疆的民族关系发展动态受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当前新疆民族工作和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增强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必须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嵌入式”环境;构建和睦周边关系。

[关键词]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影响因素;时代转向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6—0098—05

[作者简介]张文龙,男,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王建华,男,副教授,法学博士,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思政教研中心副主任,中央网信办意识形态领域专家、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共党史。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譹?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和保障。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表现为交往、包容、融合的一面,又表现为矛盾、摩擦、冲突的一面,这务必使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呈现不同的认知和特点。新疆如何积极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克服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种因素,找到加强民族团结、融洽民族关系的有效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与特点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根本状态。“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譺?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既是民族关系的一般形式,又是民族发展动态的表现形式;既表现为更高层次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又表现为“递进式”民族发展规律的动态过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其内涵而言,是各民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共同体意识为基础,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在需求互补、团结互助的过程中,实现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并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发展状态,在此过程中,民族间差异和隔阂逐渐缩小,相互交融状态逐渐形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关系,可以说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内容、交融是本质。”?譹?訛交往是人类活动本质的根本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形式,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民族交往是以经济交往为基础的全部政治、文化、社会等交往的总和,民族交往的实质内容是民族交流。在涉及民族交流的社会物质文明交流、精神文明交流和政治文明交流中,其中经济交流是促进民族发展的最重要交流。民族交融是各民族伴随着共同因素增多而不断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因此,民族交融总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进步了,我也发展了,但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各民族共存共荣”?譺?訛的美好景象。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

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长期性。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伴随夏、商、周的更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形成,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分化、秦朝的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直至明清,民族关系虽然在某个历史阶段呈现冲突的一面,但主流依然是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多民族在混居通婚往来过程中实现不同程度的民族交融。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深入。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互通往来的多元一体局面,但是由于各民族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在“民族人口上,各民族人口多寡极不平衡;在民族发展上,各民族的发展程度不均;在宗教文化上,各民族信仰有所差别,多元并存”?譻?訛;在心理认同上,各民族心理认同程度不同;在民族间相互关系上,各民族有合作共处的一面,也有对峙冲突的一面。一方面,表明各民族“分布的交错性、发展的不均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客观需求;另一方面,表明在社会环境不稳定的条件下,民族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现必然呈现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律性。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对本民族不断认识、产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对他民族不断接受,产生文化认同的过程。各民族以发展为目的交流逐渐加强了民族间交往的频率,并最终实现民族交融的发展形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各民族始终把追求团结统一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都积极吸纳更多的民族,并把自己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由此可见,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多民族文化宽容、文化互鉴和文化共享过程的体现,其以差异为前提,以实现“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为目标,体现了一种“递进式”的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正如列宁指出的:“无产阶级不能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地,它赞成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东西,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融合的东西。”?譼?訛但是民族交融不等于民族同化,它不是一个民族的消亡和另一个民族的壮大,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通过深入沟通了解使得民族间能够互补有无,它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自然发展形式。

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发性和自愿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发性指各民族为了完善和发展自己,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自愿地与其他民族进行优势互补,学习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化、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从而加快自身发展速度。从中国发展历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丰富程度来看,不同民族间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可以交流互鉴、相互包容的,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自觉融入中原文化,这使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紧密。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差异有所减少,但这种差异的减少并非强制和人为的,而是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产生的,是历史的规律,不容许有任何急躁和盲动的情绪。所以,要实现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必须是各民族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它要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抹杀特性,尊重民族差异而不消除差异。中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自发、自愿选择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新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因素

要促进新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就要深刻把握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等差异仍然是影响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更深远、更持久的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是影响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原因;“三股势力”是破坏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毒瘤。

(一)社会转型期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心理差异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增强

在新疆,各民族之间因其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并表现在不同民族间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行为处事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面临社会转型期间先进生产力对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先进文化对原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各民族间由于语言的不通,导致很多国家政策和教育思想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到基层;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彼此不能理解、导致民族间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排他性。而这些则从心理层面及行为层面严重影响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宗教极端势力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道鸿沟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倡各民族、各信教群众、各宗教教徒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但近年来新疆面临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愈演愈烈,一些国外敌对分子和国内分裂分子利用人们的宗教情感蛊惑人心,通过篡改历史来混淆视听,造成民族恐慌情绪和极端行为。宗教极端势力一直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首先,宗教极端势力长期在国际上鼓吹“双泛”极端思想,宣扬伊斯兰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全球通用的政治制度。其次,境外宗教极端思想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把新疆的宗教人士作为他们重点拉拢的对象,煽动宗教狂热思想,影响新疆正常合法宗教活动。最后,宗教极端势力在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和支持下,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传播宗教极端思想。这些不仅影响新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影响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动力减弱

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差异等原因,一直以来新疆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疆发展不协调。“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譹?訛。新疆各民族在发展经济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后劲”,虽然是自然资源富集区,但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引领,加之新疆多民族的区情,造成农业、工业、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分工不均。基层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加之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众多。这些差异性会带来民族间、群体间的心理落差和隔阂,阻碍交往交流交融。部分基层村干部由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等原因,理想信念不坚定,致使村干部缺乏威信,出现了干事没人跟、说话没人听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国家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还使得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在城市中,由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居民中民族类别增加、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这一方面使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和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也存在由人口的流动性以及交往的工具性和表面性带来的人与人关系的疏远甚至冷漠,影响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四)暴力恐怖案件频发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阻力

新疆反恐、反分裂斗争具有复杂性、尖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新疆目前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三期叠加过程中”。?譺?訛各民族、各区域不平衡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民族交往的不密切、民族关系的不融洽,在此背景下,新疆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拥有近5600公里的边境线,边境口岸多,跨境民族分布广,西方直接对新疆事务容易进行插手、破坏。20世纪以来,分裂组织利用各种行径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危害群众生命安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分裂组织和境外的敌对势力相勾结,在新疆制造了一系列的暴力恐怖活动,妄图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目的。这些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影响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三、促进新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转向

中华民族实际上是中国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探索实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涉及多层面和多领域的行为和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一)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保障

增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离不开强盛的国力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代、两汉时代、隋朝时期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另外也是吸纳民族较多、文化包容较充分的时期。以史为鉴,新疆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自治区一系列自治条例等法律,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增强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坚决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要分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不是民族问题,处理民族问题要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制规范。”?譹?訛因此,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体现各项政策制度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属性,使各项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成为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强保障。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根基

新疆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汇聚,加之新疆自然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民族宗教成分的复杂性,使新疆的稳定与安宁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并不满足实施暴恐活动,他们把矛头转向了更加严峻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爭夺。要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文化发展规律,加强“五个认同”和“四个意识”教育,坚定树立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在于找寻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共同点,实现交流互鉴、差异互补。新疆的文化建设应秉承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逐渐引领现代文化,积极应对外来文化,整合新疆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新疆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才能铸牢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例如:在城市社区,可以通过建立多民族互帮互助组、文艺活动的方式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和往来;在基层,各驻村干部可以多组织宣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提供环境大家一起学习;在学校,通过社团组织活动、主题班会、文艺表演的方式,让各个民族认识到来自不同民族间丰富多样的文化。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文化往来、加强文化认同,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局面。

(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新疆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根本途径。国家要加强政策倾斜和物质帮扶,坚持发达地区支援与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新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要擅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升级。在“访惠聚”工作和“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要注意适当的物质帮扶,把握好精准扶贫的方向,把扶贫工作当成一项“绣花针”工作来完成。针对南疆四地州的发展,国家要进行顶层设计,在不影响当地自身发展动力的前提下给予特殊的资金、技术、投资等政策促进南疆经济快速发展。在19个省市的对口援疆工作,要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和对口援疆力度。

(四)创建“嵌入式”環境,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氛围

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最终体现在个体交际层面。社区的居住空间是人际交往最便捷、最重要的场所。一般来说,民族之间的接触越多,偏见、歧视与冲突就会越少,即接触与冲突成反比。自然邻近使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增大,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即指邻近而居带来交往的频繁从而产生亲密的情感。要坚持把握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通过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使社会成员中的不同民族经常发生族际接触,逐渐形成多民族居民混居的社区环境,在增进了解中更好地认知和对待民族因素。从日常环节的吃穿住行、风俗习惯、工作学习等抓起,在互帮共学中、和谐共居中、幸福共乐中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学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架起民族交往交流的桥梁;同时要开展好民汉合宿工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良好的居住和学习环境。各基层社区和村委会要多举办“交朋友”“结对子”“走亲戚”等活动,创新交往交流的载体方式,在加深交往中促进交流交融。

(五)构建和睦周边关系,防范打击“三股势力”

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新疆边境线长,周边邻国众多,跨境民族分布较广,民族宗教问题错综复杂,所以因民族宗教和地缘边界产生的问题也多。境外敌对势力一直把新疆当做培育分裂分子和制造暴恐活动的土壤。那么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把维稳作为总目标,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意识形态领域“去极端化”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不断提高群体防范预警意识和依法治疆能力。积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推进国际国内两手战线。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应积极利用区位优势,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共同挤压“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好跨边界民族的同宗同源关系,积极开展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的活动,疏通不同国家民族间友好往来的渠道,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建良好的内外部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王正伟.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民族论坛,2014(10).

[3]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赵贺怡.新世纪新阶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2(1).

[6]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0(1).

[7]王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内质和蕴涵——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6).

[8]王希恩.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学术界,2016(4).

[9]彭谦,李晓婉.关于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新疆影响因素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多怪
新疆味道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