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吴前琪
字逸石,196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马鞍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马鞍山开明画院副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持聘教授,全国干字文书法大赛评委,中国书法“兰亭奖”、沈鹏书法艺术基金奖获得者。早年师从江南名宿刘墨村,后叉进修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与专向班、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中国传媒大学张旭光书法博士课题班。著有硕士课题论文《执笔论》、博士课题论文《“晋人格”管窺》。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重大展览中入选并获奖。
书法是一门最大众化却又最难懂的艺术。书法必须写字,但又绝不等同于写字。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唯有汉族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支撑这个艺术的,不仅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即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更要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意境、格调、哲理等审美要素,即理论家们所称的“有意味的形式”。中国书法发展到当代,其实用功能已几近消失,当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时,其艺术表现性的探索便自然出现了新的局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盲目和浮躁之后,扎根传统、面向当代、表现自我已成为当代书坛的主流价值取向,而此起彼伏的各种书法展赛活动,尤其是书法“国展”和“兰亭奖”的设置,则为当代书法创作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提高和繁荣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批批有功力、有才情、有理念的书法家也在这书法展赛的大潮中迅速成长。
吴前琪就是近年来在展赛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位有代表性的实力派书法家。他的作品连续十几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重大展览和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入选、获奖,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他的朋友和同道,我们在分享他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在梳理、关注着他的书法艺术成长之路。
吴前琪是—个在传统经典上真正下过功夫并有着坚实基础的书法家。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数十年间,吴前琪毫不犹豫地拜在江南名宿刘墨村先生的门下。他固执地面对着经典法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几乎把自己逼到了孤寂的境地,真正成了—个毋庸置疑的书法殉道者。吴前琪习书从楷书入手,特别是在对唐楷和魏碑的研习上,进进出出,显示了超人的定力,也为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做了充分的技术储备。我们从吴前琪书法作品中的那些精到的点画、熟练的笔法、准确的结字,便可窥—二。吴前琪不仅注意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更注重对传统经典的演绎。在具有一定的功底之后,他有意将一种或几种法帖进行信息整合,并借鉴前贤及当代高手的成功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去对经典进行新的诠释。而在创作实线中,他又能密切关注书法的时代性和审美的现代性,勇于打破平衡,走出中和。特别是在坚实的用笔功夫的支撑下,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所生发出的结构的变化、墨色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他的作品既深含传统意韵,又富有时代气息。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吴前琪十分明确地将行草和楷书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其行草书以魏晋风韵为基调,糅合宋明以及唐人的形质姿态,间有激情发挥,更呈自由状态,驾轻就熟,洋溢着的是一种轻松的艺术精神。其楷书走的是唐楷和魏碑的融合之路,通过用笔和结字的一些突破,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激活唐楷”的新路。行草和楷书是两个各自独立又互为表里的书法门类,它们共同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术难度和技巧深度,也代表着中国书法的艺理高度。中国的书法是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的。技巧的积累和掌握不仅决定着书法的文野之分,决定着一个人的书法之路的远近,也决定着当代书法艺术的现在和未来,更体现着书法艺术的尊严。吴前琪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熟的把握。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的点评中,评委对吴前琪的一幅草书中堂作品是这样评价的: “草书而出以行书体态,点线盘郁而字不属带,笔疾气紧而从容置字,快慢异乎常格,别见风调。线虽密集却交代清楚,极枯极润却毫不含糊,是其清嘉处。”由此可见,吴前琪的行草书创作不仅具有过人的笔墨工夫,而且对于汉字的书写节奏、韵律、夸张、对比等艺术要素,有着异乎寻常的创造与把握。
有趣的是,吴前琪的自身外在状态和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有人戏称他“做人笃行诚实敦厚,写字却有贼心贼胆”。他为人朴实,衣着举止甚至有点土、有点木,但在书法上,他追求时尚,直面现代,勇于做各种表现性的探索。生活中,他谦和谨敛,甚至不起眼,在公共场合常常被他人忽视,但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却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常常出入意料地挑起矛盾,放开笔势,在书写的对抗中宣泄自己,张扬个性,满纸云烟。他给人的印象是老实本分,但在从事书法创作时,却有着极佳的作品意识和形式观念。所谓的中景创作、边角意识、块面组合以及印章点缀等手段,无不为其所用。从蝇头小楷的精致典雅到狂草的奔腾恣肆,从大楷的端庄雄浑到小行书的书香雅韵,都可成为他的笔下风景。这不仅使他的作品更为饱满丰富,既吸引眼球,又打动心灵,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其创作路数的宽广和风格面貌的多变性。
吴前琪在书法艺术上不仅是个践行者,更是个深谙艺理的明白人。他深知,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理念有时比功夫更重要,而具有现代意识更是当代书法家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只有既深研传统,又关注当代,才能准确地把握书法,把握自己,把握未来。面对近几年不断得到的鲜花和喝彩,吴前琪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自省,不断地自警,从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水平和成绩。特别是面对一批批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年轻书法家的崛起,他更感到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吴前琪拓展自己的书法发展空间。2015年,他毅然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张旭光先生的书法博士班,并通过考核被录取。在两年全日制、全脱产的学习生活中,他静心地临帖、读书,认真地听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特别是在张旭光导师的指导下,对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王羲之的行书笔法字法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并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和积累,完成了博士课题论文《“晋人格”管窥》的撰写。论文深刻剖析了晋人书法的创造与成因,并通过与历代书法的比较研究和具体作品分析解读,对晋人书法的技法高度、艺理高度、创造高度和境界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吴前琪的这种建立在书法创作实线基础上的研究,和对书法史上的书法现象进行的艺理爬梳,不仅填补了书法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也实现了自身由法入理,由书法写手到文人品质的提升。这正是当代书坛所缺少的对书法的文化确认。我们坚信这必将对吴前琪未来的书法艺术之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吴前琪的综合艺术修养也呈现着良好的状态。他粗通国画,偶有兴致,梅兰竹菊信笔即来,既显造型能力,更有书法笔性。虽不甚熟练,却用笔苍劲,墨气淋漓,颇显出文入画的写意精神。古典诗词是书法家经常的创作素材,更是书法作品所追求的诗意境界的修养来源。海德格尔曾说“一切艺术品皆有诗的特性”,而诗意更是书法意境之美的灵魂。吴前琪读诗,也作诗,所作诗词自然生动,从不忸怩作态,也偶有诗词、散文、评论发表于报刊。于音乐,吴前琪更是有着近乎专业的歌喉,他良好的演唱技巧、良好的乐感和深情投入的演唱,不但让—般的听众为之陶醉,也得到了专业人士嘉许。沈尹默曾说:“书法是无声之音乐。”这就告诉了我们,书法,尤其是行草书作品和音乐是一咏相通的,而一幅优秀的大草作品,其呈现出的节奏、轻重、燥润的变化及其起承转合的本身就是—个完整的旋律。熟知音乐,再融会贯通,对一个希冀成功的艺术家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综合修养,在吴前琪的书法作品中便常常隐含着象外之旨,尤其是他的小行草作品,在精致淳厚中透露着轻松与随意,已然是文人的气息风范了。
吴前琪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已得到了书法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但如何才能层楼更上,问鼎新的高峰?吴前琪早已在思考着自己书法的未来和方向。他没有陶醉在已经取得的荣誉上,也没有汲汲于争位子,抓银子,而是把眼光投向了全国的坐标和更长远的未来。比如,在学习研究上,如何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对古代经典进行研究和解读;在创作上如何用心性统率手性、笔性和墨性,使技巧和心性互为表里,以期使线条更为绵厚,结字更为活脱,作品更为真率。又比如,如何在必然中期遇偶然,在过程中拥有邂逅。执笔于手,巧悟于心。因为高超的书法艺术常常是蕴含着种种不期而至的、不可复得的笔墨形式和语言符号的。而这些成果的获得,将要做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吴前琪在努力,我们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