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支线航空的进阶

2018-05-14 15:59韩铖熹
大飞机 2018年9期
关键词:客运量支线枢纽

韩铖熹

支线航空是民航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民航强国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中国现有支线机场171座,支线飞机不到200架,年客运量8300多万人次,发展还很不充分。反观作为航空发祥地的美国,现有支线机场531座,为中国的3倍多;支线飞机2100余架,为中国的10倍多;支线航空客运量在2亿人次左右,明显超过中国。

美国的航空基础设施完善、业态成熟、飞行文化浓厚,其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发展航空运输业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尤其是美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历程,为正处于大发展前夜的中国支线航空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萌芽期

1938年,航空业处于刚刚起步的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民用航空法》,对航空运输企业的设立、规模、兼并、经营都进行严格的控制。1938年到1978年40年间,美国共有80家公司申请进入航空运输业,却没有一家获得干线运营资格,只能从事支线业务。虽然法律限制了“新玩家”的发展,但正好赶上二战前美国经济腾飞,航空产业迅猛发展,飞机性能快速提升,客运需求不断增加,小型航空公司经营点到点的航线也有赚头。

虽然这一时期出现的航空公司大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还有诸如半岛航空(Peninsula Airways)、山麓航空(Henson Airlines)、威斯康星航空(Air Wisconsin)等至今仍存在的支線航空公司,可以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1955年,半岛航空公司成立,总部设在阿拉斯加州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是一家典型的、服务单一州的支线航空公司。阿拉斯加州是美国最大的州,远离本土、地广人稀,地面交通很不方便,十分有利于支线航空的发展。成立之初,半岛航空使用螺旋桨飞机在州内各个城市之间运送旅客。

1961年,山麓航空成立。它的总部设在马里兰州黑格斯敦,使用比奇公司的涡桨飞机运营华盛顿特区、费城、巴尔的摩之间的航线。山麓航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共享代码的航空公司之一,其与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的阿勒格尼航空(Allegheny Airlines)结成支线航空同盟,共同发展。

1965年,威斯康星航空成立。威斯康星航空当时只有17名员工和2架德哈维兰的DHC“鸽”式飞机,最初只运营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到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的支线航班。20世纪70年代后,威斯康星航空引入了德哈维兰的DHC-6“双水獭”飞机和仙童公司的Swearingen Metroliner涡桨飞机,业务也扩大到周边的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等地,成为一家典型的服务核心城市(芝加哥)周边地区旅客出行的支线航空公司。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航空客运量已经超过2亿人次。在巨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飞机制造商不断推陈出新,航空技术飞速发展。喷气时代到来后,以波音747、道格拉斯DC-10为代表的大型喷气式客机一下子将航空运力大幅拉升,使得供需之间出现了脱节,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分水岭

1973年和1979年,世界上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对航空运输业造成了很大冲击,航油成本上升、载客率下降,航空公司大面积亏损,难以为继。在这个背景下,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于1975年向国会提交了民航业放松管制法案。1978年10月,美国《民航放松管制法》正式颁布,部分解除了政府对航空市场的管制。1981年,美国取消了政府的航线规划权;1983年,取消了国内航空运价管制;1989年,全面解除对航空运输业的管制,实现行业自由进出、自由兼并和联盟。

放松管制后,最显著的变化是大量的航空公司涌入市场,票价完全市场化,客运量回升并持续增长。但对于支线航空而言,一开始的变化并没有朝着好的方向进行。此前,运营支线航班的公司,由于服务的城市普遍人口较少、市场规模小,客流量不足以支撑其降低票价,因此在干线航线票价普降的情况下,竞争力有所减弱。

考虑到这一点,美国政府在1978年设立了“基本航空服务项目(EAS)”基金,为服务人口稀少地区的航空公司提供补贴,但要求运营这些航线的公司不得减少航班数量。这一举措保住了很多支线航空公司和支线航班。美国联邦政府认为,充分利用支线航空连接这些小城镇和枢纽机场,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的税收会超过前期投入。到了世纪之交,美国联邦政府又颁布了《21世纪航空投资与改革法案》,启动支线航空服务发展项目(SCASD),继续为支线航空项目拨款。

从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美国支线航空客运量年均增长13.5%,远高于航空运输市场的整体增长水平。支线航空的发展给美国航空运输业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这个烙印就是“枢纽-轴辐”式航线网络。简单来说,就是围绕一个航空枢纽,辐射出许多条支线航线,连接两端的大型机场和小型机场,支线航空相对干线航空扮演了一个“喂食者”的角色。主营支线业务的航空公司,为以枢纽机场为基地的大型航空公司带来可观的中转客流,而围绕枢纽机场建立的网络,也反哺了各支线机场及支线航空公司,客座率得到提升,单位运营成本得以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9年开始就稳居客运量世界第一的美国亚特兰大机场。这个拥有5条跑道、7个候机厅、2017年实现旅客吞吐量1.04亿人次的超级机场,其实主营的是国内中转业务。它可以被视为全美国范围的“枢纽-轴辐”式网络的中心,从美国各地飞来的旅客,在这里登上其他航班飞往最终目的地。

成熟期

“枢纽-轴辐”式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很成熟了。据统计,在美国有定期航班业务的机场中,95%的机场开通了支线航线,65%的机场只提供支线业务。2015年,从有支线业务的机场起飞的航班中,44%是支线航班。从整体上看,美国支线航空的客运量也在稳步提升,1980年是1470万人次,到2010年则达到1.64亿人次。

当然,放开管制后的市场竞争既是自由的,也是残酷的。从1980年至今,美国的支线航空公司不断整合,从247家减少到64家,有的彻底消失了,有的则成为大型航空公司的子公司,比如前面提到的山麓航空,已经是美国航空的子公司。除此之外,美国的大型航空公司还会选择从支线航空公司那里购买运力,比如前面提到的威斯康星航空,就和另外两家支线航空公司一起,作为美联航的支线航空部分,以联合快运(United Express)的名义对外提供运输服务。美联航负责市场销售,威斯康星航空负责运行维护,并以飞行时间向前者收取费用。

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支线航空公司,比如拥有448架飞机、排名美国前五的天西航空,也加入了向大型航空公司出售运力的行列。目前,天西航空同时和美国航空、美联航、达美航空有合作关系。剩下的一些独立运营的支线航空公司也通过共享代码等方式,和大型航空公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共同维护“枢纽—轴辐”式航线网络。

随着喷气式支线飞机航程的提升,支线航空在“枢纽—轴辐”网络中的地位不再有物理层面的约束,更多的是一种惯性。2016年,全美最长的支线航线是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到旧金山,长达2758公里。航程的变长孕育出更多的点对点航线,支线航空具有突破限制的可能性,可能从网络中的“喂食者”转变为“网络延伸者”,干线和支线正在相互渗透,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猜你喜欢
客运量支线枢纽
济南、青岛物流枢纽成功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国产客机再添铁骨
澳门国际机场客运量创历史新高
枢纽偏好型产业
翔凤试飞
中国枢纽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
总线型柔性生产线的应用
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