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办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渗透而兴起的一个特殊阶层,是沟通洋商与官府之间的媒介,更多地起到了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商会最早在上海成立,成为政府与工商界的重要沟通平台,是上海历史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新的一页的开端。具买办身份的工商资本家是近代商会的中坚力量,商会是其活跃的舞台。他们不但从事民族工商业、发展实业,而且在上海总商会的发展建设中,参与完善商会的事业机构与设置,如成立商事公断处和商品陈列所,加强商学教育,创办《上海总商会月报》等商业刊物,使上海能够在近代短短数十年中迅速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商会成为近代上海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买办;上海总商会;商品公断处;商品陈列所;商学教育;商业刊物
[中图分类号]F72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8)04-0082-08
买办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买办对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移植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买办问题的研究逐渐趋于中肯和客观①,主要代表成果是汪熙的《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一文和美国学者郝延平的《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一书。汪熙指出:“买办在中国近代史中是一个老资格的角色……自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以来,无论在政治与经济,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几乎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地区都有买办活动的踪迹。”“他们对于中国社会影响的深度,是不可忽视的。”[1] 郝延平把买办看成是中外之间交往的桥梁。政协天津市委员会编的《近代天津十大买办》指出:“天津作为近代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且是当时北方的商业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为华洋杂处之地,因此也成为买办相对集中的城市。买办在天津的活动,对天津城市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所以研究天津历史,特别是天津经济发展史,不能不涉及买办。”[2] 徐矛主编的《中国十买办》主要探讨了买办在上海近代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笔者有幸参与编撰,感触颇多。② 丁日初认为:“买办就是中国第一代新式商人,即民族资本家”,“承认第一代买办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初成员,具有重要意义。”[3] 马敏认为,“买办是绅商的一种类型,买办型绅商属早期民族资本家之一翼。”[4]具有买办身份的上海工商资本家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商會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学界对其在商会事业机构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不多,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商会是上海近代历史变迁的重要里程碑
商会的成立是上海历史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新的一页的开端。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会,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振兴商务,尽快消除官商隔阂,为商战贡献良策。从此,商会不但成为政府与工商界的重要沟通平台,也使工商业的行业自律与各业之间的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自上海有商会始,在政府倡导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商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民国初年,商会不但成为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法人社团,也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关于商会史的研究,参见马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就上海而言,之所以能够在近代短短数十年中迅速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在许多方面都与商会有着些许的联系。类似于晚清大型企业创办时的“官督商办”,商会采取“官倡商办”的模式。对于政府来说,有了商会,官员们与商人打交道显然更为便利,交易成本也更为节省。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有两重领导机构,一为由5名总董组成的权力机构,所谓“权归总董”,这是因袭官办商局、商所的组织体制;另一为由总理(1人)、副总理(2人)、若干议员、会员组成的办事机构,这是参酌国外商会成例而确定的组织形式[5]43。总董如何产生不得其详,总理、副总理、议员均由会员互选公推,确立了一种“绅商领导体制”的组织形式。
从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组织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买办的地位。在5名总董中,3名具有买办身份,其中1名(唐杰臣)是以洋行代表的身份入会并充任总董、议员职务的,在包括总理、副总理、议员、会员共75名成员中,可以查知有买办身份的有16名,占21.3%,其中作为洋行代表的身份成为议员、会员者各占2名。[5]49可见当时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不但允许买办代表外商企业入会,有被遴选为议员、正副总理、总董的资格,而且很多兼有买办身份的人大都是素孚盛名的“体面巨商”,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使初创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组织成份。
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存在两年多(1902年2月—1904年5月),从其组织构成的资产阶级社团面貌以及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反映传统的行会统治开始让位于粗具近代格局的早期商会组织的领导,意味着上海商业社会向近代化迈进的新的步伐,对于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商会,扫除积习,开通风气,起到先行示范和扩大影响的作用,从而博得了“第一商会”的称誉。
1904年5月,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新组成的上海商务总会取消了总董制,采取议董(或称会董)集体领导、总协理全权负责的领导体制。领导层包括总理1名,协理1名,议董若干;设办事机构,由1名议董兼任坐办主持工作;其他议董各有专司,总理、协理总其枢纽,职责分明,办事有章;无论是总理、协理、议董,或是一般会员,均规定有一定的资格要求
近代商会选举问题,参见朱英:《近代中国商会选举制度之考察——以清末民初的上海商会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其中,品行方正、在沪有实业、谙习公牍、明白事理为入选议董和总协理的必备条件,会员也以品行方正、在沪经商者为限,旨在使上海商务总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商团体,更具资本主义色彩。真正在商务总会中居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是一批具有近代意识的新式商业资本家和作为外资企业代表的买办,他们在商务总会会员总数中占半数以上,而拥有的经济实力则居压倒性的优势。
1912年5月,上海总商会正式成立,主要领导体制由总理、协理和董事组成。经过选举产生的上海总商会第一届董事会里具买办身份的成员有总理周晋镳、协理贝润生、王一亭等16人,占董事会人员的51%,超越半数。[6]上海总商会仍然是具买办身份的工商资本家活跃的舞台。有论者指出:“上海总商会的会员都是上海商界的精英。”[7] 以具买办身份的工商资本家占主体地位的上海总商会,一方面期望建立统一的国家政权,出现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尽力发挥本身的组织力量,开展有利于工商团体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的协调配合,以推进经济近代化的建设。
二、商事公断处和商品陈列所的建设
(一)商会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商事公断,商事公断处是商会的重要事业机构
商事公断又称仲裁,是指双方在争议发生后,自愿将争议提交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予以裁决以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上海总商会商事公断处成立于1914年1月,在上海总商会改组前共历六届职员。该处公平评议商事纠葛,迅速公断受理案件,曾被称为便利商人之机构。具买办身份的工商资本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清政府商部准奏颁行的《商会简明章程》中,明确了商会的商事仲裁权,遇商人纠纷“可赴商会告知,总理定期邀集各董秉公理论,从众公断,如两造尚不折服,准其具禀地方官核办”[8]。这项规定明确了商会具有仲裁的职能,商人的纠纷可以先期在这里解決。1905年,成都首先成立了商会公断处。之前,上海、苏州、天津等早期商业发达城市,己经有类似的机构或人员在履行仲裁的职能,如天津商会的评议处,上海商会的理案、中证议董等等。
辛亥革命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商会纷纷向民国政府提出了种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措施和建议,并寻求解决商事纠纷的途径。有鉴于此,1913年,北洋政府司法、农商两部颁行了《商事公断处章程》,对公断处的主旨、组织、职员之选任及任期、公断程序等事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商事公断处“对于商人之间商事之争议立于仲裁地位,以息讼和解为主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15年底,共有57地商会成立了商事公断处。[9]678
在筹设上海总商会商事公断处的过程中,具买办身份的周晋镳、王一亭、沈联芳等商会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1913年3月,总商会商讨筹设商事公断处事宜。上海总商会总理周晋镳说:公断处章程,已由上海县知事咨送到会,请诸公筹备进行手续。王一亭提出,评议、调查各员,应由全体议董会员普遍公举。上海为通商大埠,事务较繁,拟定评议员20人,调查员6人。沈联芳认为,公断办事处细则的制订要因地制宜,应将本会原有理事规则逐一核改,应存者存之,应删者删之,应修正者酌量修正。改定后,开大会时通过,以期完密。众皆赞成。[9]658
1913年3月15日,举行了商事公断处第一届职员选举;当选者27人。在已当选的职员中,可以确定具买办身份的有朱葆三、杨信之、陈润夫、郁屏翰、顾馨一、沈联芳、沈仲礼、朱吟江、祝兰舫、傅筱庵、叶明斋、周舜卿等12人,占当选者总数的44.4%。[6] 经选举,买办沈联芳当选为商事公断处处长。1914年1月1日,商事公断处正式成立。
1916年8月,总商会选举商事公断处第二届职员,27位当选职员中,有顾馨一等具买办身份者9人,占33.3%。[10] 1918年第三届选举中,在27位当选职员中,有王一亭、劳敬修等具买办身份者11人,占44.4%。[11]第四至第六届职员选举中,具买办身份者还不少。在第五届总商会公断处处长选举中,买办沈联芳再次当选[12]。
1924年,上海总商会商事公断处制定了商事公断处新章程,明确指出:“公断处对于商人间之争议,立于仲裁地位,以息讼和解为主旨,受商人之声请或法院之委托,亦得办理清算事宜”[13]。制订了办事细则和商事公证规则,并在上海总商会常会通过。
(二)商品陈列所的建设
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成为各阶层爱国人士救亡图存最紧迫的课题。4月,中华国货维持会发起组织成立中华国货有限公司,专事贩卖国货商品。6月,农商部决定在北京举办国货展览会。目的是为“振兴国货,推广销场”。这次大型的国货展览会,展品将近10万件,比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更为宏伟,更具实效。在这次国货展览会的推动下,各地商会纷纷起而效尤,相继筹办商品陈列所。
上海总商会在国货展览会闭幕后的第三天,便召开常会,议决立即着手设立商品陈列所,认为陈列商品于推销国货、振兴商业极为有益。上海为通商总汇之区,中外人观瞻所系,自应及时兴起,以免落后之讥。具买办身份的议董沈联芳说:“陈列所极宜赶紧组织”。具买办身份的议董谢蘅窗认为:“上海为我国第一商埠,亟应设立商品陈列所,为各埠之模范”。具买办身份的议董傅筱庵将拟就的陈列所章程发给各议董带回阅看,以备下次常会表决[9]702-703。章程以“发达商业、改良国货为宗旨”[9]718-720。
随后,上海总商会就设立商品陈列所致各帮各业会员企业公启中指出: “商品陈列所之设,为商场兴实业,即为国家挽利权,亦为平民谋生计。夫人而知之,己慨自商业之不振也久矣,有自封故步不知大势之所趋,有纯盗虚声不计大利之所在,驯至有自戕自贼之心,无相继相系之意。排挤倾轧,识者忧之。商会有商业维持之责,上海为商务总汇之区,每以市况飘零,未能与世界列强商战剧烈之际自树一帜,引为深撼。设有商品陈列所,无论为天产为人工,罗国货于一堂,证公论于众见,何者为优,宜益求进境,何者为次宜速改良图,何者可以谋久长宜保存国粹,何者可以裨仿造宜杜绝来源,作实地之研求,有因时之改革,其有益于商业有如此者。”“本埠诸君子抱爱国之热心,具救时之良策,必有闻风兴起乐观其成。陈列之品须积极以进行,勿因陋而就简;展览之期非逢场而作戏,在舍短以从长。异日者(期)工艺精良,商业舒展,发明意匠,增进声誉,得与东西各国相抗衡!则诸君子有造于邦家者,厥功甚伟,岂仅振兴商业云乎哉!”[9]703从这封通函中不难发现,当时上海总商会领导人对设立商品陈列所的重要性认识得相当透彻。
1916年10月,沈联芳主持总商会常会,就如何筹募建造商品陈列所经费问题进行讨论。随后,总商会请各议董分头劝募建筑公债。1917年12月,具买办身份的虞洽卿等三位会董就陈列所建筑图样进行商定,并就基址问题呈报财政部。1918年11月,总商会就建筑商品陈列所进行招标,拟定期开工。1921年6月,商品陈列所开始征集各省商品,并制定了征集商品规则。征集商品分12部分:农林园艺部、矿产部、水产部、狩牧部、制造工艺部、机械部、染织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美术部、科学仪器部、饮食部、药品部。所征集的商品,必须具有下列要素之一:现为国际贸易品及将来可推为国际贸易品者;每年产额已在国内各商埠推销甚广者;有足供参考改良之希望者;认为有商品之价值者。[14]
1921年11月1日,商品陈列所举行开幕典礼,参会者有中外各界来宾数百人。总商会会长聂云台致开幕词:陈列所之发起,“由前任会长朱葆三、沈联芳诸先生规画一切,迄今已有三年之久,始克告成,然历年来组织经营,俱系前任会长、会董之力,本席及现任会董,不过萧规曹随,以观厥成耳!”[15]充分肯定了朱、沈等具买办身份的商会领导的成绩。聂云台公布了11人的陈列所组织委员会名单,其中赵晋卿、邬挺生、谢蘅窗等具买办身份,另聘请具买办身份的虞洽卿、朱葆三、沈联芳等为顾问。1922年8月,商品陈列所开办了售品部,“专代各出口家推广销路与选购优良国货而设”[9]716,并公布了试办章程。另外,还制订了商品陈列所章程、暂行办事细则、展览审查章程、展览规则、观览规则、管理办法、陈列保管规则、陈列部工作人员服务规则等规章制度。
买办徐乾麟在1924年春至1926年春任商品陈列所委员长兼所长,买办谢蘅窗在1926年秋至1927年秋任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委员长[9]734-737。
商品陈列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兴概念,上海总商会的商品陈列所属于一个为各商家服务的机构,为近代上海以至中国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成就,促进了人们对优良国货的认识,外商也通过商品陈列所了解了中国市场,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商学教育机构和商业舆论刊物的建设
(一)商业补习教育委员会的建立
近代商人补习学校的兴起,与晚清以来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救国、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有密切关系,目的是培养农工商各种人才,富国强兵。1914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上就有代表提议,设立商人补习学校和商务传习所。1919年全国商会联合会又提出商会要“设学补习,增进其智”。[16]1921年10月,上海总商会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商科大学“鉴于商界人才缺乏,学徒需要补习教育之孔殷”[17],合组商业补习教育委员会,费用由三团体平均负担,设委员九人,每团体推举三人。商会方面,由具买办身份的赵晋卿和钱新之、方椒伯三人充任委员。
在《上海商业补习教育会简章》中,制订了本会宗旨为“以扶助上海商界青年增进商业知识,养成商业适当人材”[18]24。对于商业补习教育会应办事务,主要有:调查上海商业教育情形,调查上海商界人员需要商业补习教育情形,调查上海商店需要适当人才情形,研究实施上海商业补习教育方法,筹设及扶助上海商业补习学校,组织商业讲演部,编辑及印行关于商业补习教育各项调查及言论。商业补习教育会设在上海商科大学。随后,总商会开办了商业补习夜校,并制订了章程和规则。
在上海总商会的大力支持下,出现了上海商人补习学校繁荣的局面。商人补习教育成为商学两界之间的一座桥梁,商业补习教育委员会不但推动了上海商人补习学校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商学两界的联系。
(二)上海总商会商业图书馆的建设
为“启发商智”[18]8,上海总商会决定创设商业图书馆。因需款甚巨,决定募捐,设募捐总团,买办朱葆三任副总团长,简照南为总团长。买办赵晋卿就募金的支配及保管方法提出了建议。设图书馆委员会,买办王一亭、袁履登、沈联芳等名列其中,沈联芳还在1924年担任商业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9]768。
商业图书馆于1922年6月开馆。6月21日,《申报》发表《上海总商会商业图书馆开幕启事》:“本馆建设渐臻完备,中西图书新闻杂志现已陆续购到。兹定于阳历六月二十六日开幕。商界诸君于上午九点至晚间十点,得随时到馆阅览。”总商会制订了图书馆阅览规程,以增进社会教育为目的,辅助商人学识为宗旨[19]。规程内容包括阅览规则、借书规则、职员任务规则。另有图书借出章程、寄存图书暂行章程等。
1929年,商业图书馆作了一个统计,全年阅览人数为38706人,全年借出图书次数总计8121次,图书约32484册,增加中西图书32490册,中西文杂志统计224种,日报25种。阅览统计中,自1929年1月至12月份止,共365天,除5月份商会整理停顿25天及例假星期一休息外,统计开放283天,阅览人数计11706人,阅报及阅杂志人数约计27000余人,全数统计38706人,其中11月份阅览人数最多,5月份最少,现阅览证共發出2002张。对阅览者进行职业调查发现,有学界652人,银行钱庄207人,洋行99人等,学界人数最多,次为银行钱庄。借书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有小说1563册,工业348册,历史198册等,小说文学最多,传记最少。对借阅杂志者统计显示,最多的为都市行政及自治,有28种,西文杂志53种,工业最少,仅有1种[20]。
商业图书馆的建立,开上海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全市各团体机关竞相仿效,纷纷建立图书馆、室。1924年由总商会商业图书馆发起,联络上海各家图书馆,组织成立了“上海图书馆协会”,开展读书演讲,共谋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次年又进一步推向全国,成立了中华图书馆协会。商业图书馆的建立推动了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1]
(三)《上海总商会月报》的创办
《上海总商会月报》的创办,也和买办有很大的关系。早在1912年12月,商会议董、买办郁屏翰就函致总商会,提出要办商务丛报。郁屏翰认为,总商会“宜组织商务丛报,开通商智。查泰东西各国,如政界、学界、商界各有专门之报。上海所有之华商联合报现已停版,商务日报又不甚发达”[9]773,很有必要创办商务丛报。总商会专门就此事进行研究。商会协理、买办贝润生说:“此事必不可少。惟现在正筹建筑,俟厅事落成,精彩焕发,即应组织此事”[9]773。
1915年3月,商会议董、买办谢蘅窗向商会提出创办商报案。谢蘅窗指出:“本会为全国商业之枢纽,观瞻所在,关系甚巨,现虽有办事报告,而于开通商智,发抒商业尚抱缺憾,是非创办月报,不足以广其识见。凡时势之递嬗,事物之变迁,均于商务有盛衰之关系,一经阐扬其旨,则耳目既灵,心思自辟,亦何难与欧美各商并驾齐驱也。”所以,创办月报,“实为现今切要之图”,“现当商战剧烈时代,非竞争无以图存,我国商业颇有燕巢覆幕之概。天锡忝为议董,即有所见,不能无言,尚希诸公从速施行以收实效,不胜待命之至。”[9]774
在谢蘅窗的大力建议下,《上海总商会月报》于1921年8月创刊。8月29日,总商会在《申报》上发表出版广告:上海总商会“鉴于商业进步,必须经验与智识,特刊行月报,除调查国内商情外,并注重国外贸易,多译欧美商业最新论说,报告最新发明,工商要闻亦复旁搜博采以广见闻”。决定从第3期起,增加商學专栏,翻译外人关于商业方面的名著,供商业家研究改良之“借镜”[22]。此后,总商会制订了月报代销处规约[9]774-775,就代销月报有关事项作了规定。
《上海总商会月报》发行之始,根据总商会规定,组织出版委员会,以督促进行。1922年7月,总商会会董、具买办身份的袁履登袁履登,又名礼敦,浙江宁波人,1913年后,任德商科发药房买办,并兼任美商茂生洋行买办。1926年任美商烟叶公司华经理,“所入颇丰,使余经济暂得安定”。参见袁履登:《袁履登回忆录》,《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5期。为月报出版部第二任委员长,具买办身份的沈联芳为委员。1928年,经具买办身份的会董赵晋卿等人提议,创办七年的《上海总商会月报》更名为《商业月报》,目的为“推广销路”[9]779,并发表启事,“自第8卷第1号起正名为《商业月报》。内容益求充实,印刷益求精良,而现时国内外财政经济、商用法制、银行金融、农工商、会计、统计等各重要问题尤特加研究,以求解决方法,总期达本会创刊月报之初衷,而不负读者孜孜期望之雅意。”[23]
四、商会议事厅办公场所的建设
上海商会在清末设商部以前创立,可以说“创商会之先声”,各地商会以上海商会为领袖,上海商会成了“全国商务之模范”。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会址在大马路(今南京路)五昌里。后迁至虹口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并为上海商务总会沿用。但是,每遇重大事件需集会研讨时,因缺乏议事大会场,“非假张氏之味莼园,即假大马路之洋人议事厅”[9]782,一个是游戏之场,一个是“他人之室”,都不太合适。商会历届总理、协理再三筹划议事厅之事,因各种原因,没有能够落实,引为憾事。
1912年6月,新的上海总商会进行公选,具买办身份的周晋镳和贝润生、王一亭分别当选总理、协理,任期二年。此时,上海军政府将原清政府出使行辕拨归商会作为办公地址,此地位置适中。总商会即以此为地点,拟即筹建议事厅和办公楼,使商会在形式上趋于完备。
1912年9月14日,总商会第六次常会讨论改建会舍。会议认为,上海总商会创全国商会之先声,促进了商务进步,在各地商会中具有领袖的地位。既是全国商务的模范,开会处所应该宏大些,以壮观瞻,而不宜在开大会时借他人的场所。现在政府将出使行辕拨归本会管理,地点适中,这是建立大会场所的好机会。贝润生说:建筑会场为目前要务,惟须设法筹款。王一亭说:先请表决应造不应造,再议筹款之法。众赞成亟应建造。贝润生说,周晋镳总理之意,拟请从前曾任本会总、协理者先行提倡,每位捐银500两为基础。朱葆三首先慨认。陈润夫也表示赞同。会议公决:向各业筹捐款项,尽早建造议事厅。[9]782
1913年2月15日,商会周晋镳总理报告建造议事厅的捐款事项。2月18日,总商会议事厅破土动工。3月29日,总商会第五次常会决定,付给建筑场地住户动迁费用,以加快工程进展,并公举具买办身份的议董沈联芳、朱吟江、贝润生和夏粹芳担任工程监督员。1914年9月23日,总商会再次召开会员大会筹募议事厅建筑费。大会议决:对已认未缴各户设法商催,未捐的各户由全体会员和会友分别劝募,尚有不足钱款由本会设法借垫。11月21日,在第二十三期常会上,因议事厅即将落成,而工费缺口很大,协理朱葆三提议以总商会名义出售无利公债票,以5年为限,分年抽还,并请各行业在入会经费外再加几成,另款存储,以备清偿。此方案经公决通过。[9]789
1915年5月22日,在第十期常会上,议决由贝润生、沈联芳、朱吟江按照合同验收。并议定为了议事厅建成后有合适的出入之路,决定与毗连的广益堂兑换地皮,以开辟马路;还议定向英商太阳保险公司投保议事厅产业。
1916年初,以议事厅为主体的总商会办公楼竣工,办公楼有3层,一楼有车库和办公室,二楼有大议事厅,三楼设有董事会会议室,楼顶是一个露天大阳台,楼外是宽畅的庭院,设有两道铁门,门内西南角竖有建造碑及碑亭。3月18日,举行开幕典礼。新任沪海道道尹周金箴代表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参加典礼。出席者还有副总统冯国璋上将军的代表马榕轩、杨善德护军使的代表赵联璜、齐燮元巡按使的代表、财政厅的代表周庆莹、上海县知事沈宝昌、会审公廨官员、税务所所长吴静山、南北报关公所代表以及外国官员、商人等各界代表千余人。沈联芳代表总理朱葆三报告议事厅建筑始末,并回顾了商业会议公所的创办开辟中国商会先河的历程。由于参加人数众多,当天,苏州河岸北河南路一带还发生了交通阻塞,巡捕房20余名中国、印度、西方的巡捕前往维持秩序。[24]11月18日和12月2日,总商会在第23、24期常会上讨论了筹办总商会公债以弥补事业经费的亏欠,议决筹款事项,以一半弥补议事厅建设费用,另一半用于兴办商品陈列所。
常会还制定了《上海总商会入会各商业借地开会简章》[9]788,内容是:(1)本会议事厅及常会厅,凡有入会各团体及入会各商号因商事开会者得借用,非入会与商业无关者、有碍禁令者一概谢绝;(2)借议事厅开会,须十日前备函致会,详细说明开会宗旨,待本会复函准许,方可登报通知开会;(3)借地开会以先后为序;(4)会场租费视团体大小、会期长短不等;(5)开会期间,有损坏会场财产的,组织者应负赔偿责任;(6)会场服务人员可由总商会免费提供,也可由组织者自行雇佣;(7)除会场现有设备外,组织借用者另有需要,得自行负责添置。
191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提出要总商会交纳议事厅(办公楼)房捐,遭到总商会的坚决抵制。具买办身份的议董郁屏翰、贝润生提出交涉建议。1916年,已任总商会会长的朱葆三亲往工部局当面磋商辩论达两小时之久,工部局应允免收总商会议事厅房捐。1916年,江苏省财政厅清理官产处致函总商会,拟将天后宫地基收归官产,再向总商会出借,也被总商会据理力争而未成。
商会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组织,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兴起的。商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买办,在近代商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初期,具买办身份的工商资本家继续活跃在商会这个大舞台上,参与了政府推进的现代化改革运动,不但在维持市面、振兴实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在商会事业机构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成立商事公断处和商品陈列所,成立商学教育机构和图书馆,创办《上海总商会月报》等商业刊物,进行商会议事厅办公场所的建设等等,商会的自身建设越来越健全。上海总商会议事厅落成后,这幢漂亮的建筑后来成为最重要的上海公共空间之一。上海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大樓建成,来自全国的各种物产商品有了一个布展陈列的地方,许多展览会也在这里举行。同时,总商会创立图书馆和杂志,创建为工商界举办的公益性商业学校,对青年职员或学徒进行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使商会成为近代上海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熙:《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2]方兆麟:《近代天津十大买办》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3]丁日初:《对外经济交往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4]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5]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6]聂好春:《买办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840—1927)》,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53页。
[7]张桓忠:《上海总商会研究(1902—1929)》,台北知书房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8]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9]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0]《选举商事公断处职员》,《申报》1916年8月15日。
[11]《选举商事公断处评议》,《申报》1918年10月28日。
[12]《总商会公断处选出处长,沈联芳当选》,《申报》1922年8月4日。
[13]《商事公断处新章程》,《申报》1924年5月7日。
[14]《商品陈列所征集商品规则》,《申报》1921年6月17日。
[15]《总商会商品陈列所开幕记盛》,《申报》1921年11月2日。
[16]《全国商会之现状与将来之希望》,《申报》1919年1月21日。
[17]《会务记载》,《上海总商会月报》第1卷第5号,1921年11月出版,第1页。
[18]《会务记载》,《上海总商会月报》第1卷第6号,1921年12月出版。
[19]《会务记载》,《上海总商会月报》第3卷第7号,1923年7月出版,第15页。
[20]《本会会务记载》,《商业月报》第10卷第1号,1929年1月出版,第12页。
[21]伊丽春:《民国时期上海总商会商业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第13期。
[22]《上海总商会月报出版广告》,《申报》1921年8月29日。
[23]《商业月报》第8卷第1号,1928年1月出版。
[24]《总商会议事厅开幕记盛》,《申报》1916年3月19日。
Abstract: The comprador is a special stratum rising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Western capitalism into Chinas economy. It is a medium between foreign businessmen and the government, and plays a role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Shanghai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business community. It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Shanghais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page in Chinas economic modernization. Commercial capitalists with comprador status are the backbone of modern chamber of commerce, which is their active stage. They not only engage in nation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develop industry,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Chamber of Commerce,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offices and commodity exhibition centers, the strengthening of business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ercial publication Monthly Report of Shanghai Chamber of Commerce. Therefore, Shanghai can rapidly rise into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in the recent few decades, and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becomes an ignored force in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modern Shanghai.
Key words:comprador; Shanghai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commodity arbitration office; merchandise exhibition center; business education; commercial publication
(责任编辑 孙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