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面临一个刚出生的健康宝宝,我们都会手足无措,何况是面临一个更加娇嫩、更加需要特殊关照的早产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大J是如何科学地照顾早产女儿小D的,看看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女儿出生后,陪她一路闯关
早产儿的出生本来就会面临重重难关,我的女儿小D作为28周的早产儿,更是经历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几大难关:第一是生存关,刚出生的时候没有自主呼吸,医生说小D出生的第一晚是关键的一晚,因为她随时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你们可以想象我们是如何煎熬着挺过了那一晚,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当女儿熟睡后,我都会忍不住去探一探她的呼吸;第二是呼吸关,小D一直带氧呼吸将近100天,才最终能够自主呼吸;紧接着迎来了第三关——喂养关,一方面小D由于肠胃漏气做了一场手术,另一方面她一直带氧呼吸而缺失了学习吮吸的过程,一般宝宝的常规喝奶对于小D来说,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关是视力关,早产儿特别容易存在的斜视问题,也被小D赶上了,所以在小D2岁的时候,接受了矫正斜视的手术;最后是小D经历的最艰难的一关——脑出血+脑囊肿,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医生不断地观察、分析,探讨是否需要手术、观察其进展及变化……幸运的是,小D的脑出血吸收得很好,囊肿也排除了手术的可能。虽然问题重重,但终究没把我压倒,反倒把我历练成了面对任何问题都能越挫越勇的坚强妈咪。这也是女儿教会我的,她用她自己对生命的抗争,教会了我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勇敢。
陪伴早来的天使,我的经验和教训
关于早产儿健康,给妈妈们的重要提醒
早产儿的成长过程无疑是闯一道道健康关卡的过程。通过小D的养育过程,通过我们一次次的闯关经历,包括初期我对国内外的早产儿现状的了解,有几点是我特别想分享给早产儿妈妈们的,或许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点,保留母乳很重要
早产宝宝一般肠胃更加娇嫩,母乳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而早产宝宝往往需要母婴分离,所以妈妈们往往因为心急而影响了母乳的分泌,这反倒不利于宝寶的健康养护。所以,建议早产妈妈们调整好心情,保留好母乳,随时为哺育宝宝做好准备。
第二点,学习知识很重要。
都说“小儿难养”,早产宝宝则更加难养。所以为了应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要让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当真正遇到问题时,哪怕跟医生探讨时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第三点,早期评估很重要。
要了解早产儿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常见的视力问题、肌张力问题等,比如等到孩子养到哪个阶段的时候,才发现里程碑好像没达到,再去医院检查发现肌张力有问题。早产儿的父母最好提前了解可以进行评估的时间节点,越早清楚问题,可以越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以免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
关于陪伴早产儿,父母们的心理建设
早产宝宝不同于普通的宝宝,可能在初期会经历更多的困境,有时甚至近乎绝境,所以早产儿父母的自我心态调整非常重要。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觉得“妈妈是容器,只有自己内心充盈才能承托好孩子”,对于家有早产儿的家庭更是如此。身为早产儿父母,作为过来人,跟大家分享几点经验。
学会放下
每一位早产儿的父母面对宝宝时都会有内疚和自责,有一段时间,我心里一直是排斥“早产”这个词语的。自救第一步就是面对和接纳,面对小D早产的事实,接纳自己难受的情绪。难过?就哭吧,不要逃避。哭完,擦干眼泪,我们再继续解决问题。不再去纠结为什么宝宝早产了,因为这个已经是事实,现在要做的就是放过自己,活好当下,放眼将来。
学会放手
小D的第一年是“为了活着”,但从第二年开始,我就和她一起在努力, “为了有质量地活着”。早产儿父母们不管是否有意识,内心总是会想多“保护”孩子一点,这种“过度保护”有时反倒会让宝宝过分脆弱。这需要我们学会放手——相信宝宝,而不是强化他们“早产”“脆弱”的印象。的确早产宝宝在一些能力发育方面会慢一点,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包办代替,反而是提醒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锻炼学习,我们只需在一旁陪同鼓励。
学会有效鼓励
在陪伴这一点上,有时早产儿学习某个新技能会比其他宝宝稍微慢一点,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做他们的教练,尽可能进行有效鼓励,而不是空洞地喊口号。最有效的鼓励就是我们向宝宝展现我们的思考过程,同样是教他们完成某件事,我们应该手慢一点,即不要急于代替宝宝完成,可以用语言把可以怎么做的步骤用陈述句或者启发式的提问表达出来,最终引导他们自己完成。让宝宝不断积累“我能行”的正面反馈,非常重要。
在美国求医问药:我所了解的美国儿科健康理念
因为小D的健康关系,我需要频繁地跟美国的儿科医生们接触。我发现美国儿科的健康理念更契合我们老祖宗的话,比如“重食补”,这其实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但是现在这些东西,反而在新妈妈们当中越来越不易见了。比如现在很多的妈妈热衷海淘国外的营养补充剂,而忽略了宝宝最基本的饮食管理。美国的儿科提倡用自然的食补来满足宝宝身体发育所需。除非宝宝因为医学的需要,需要额外补充营养补充剂,否则一般不会随便使用营养补充剂。
另外,美国儿科很注重不同年龄段宝宝的运动能力发育,比如会根据月龄锻炼他们趴、坐、爬等能力,一环扣一环,对每一阶段的运动能力发育都很重视。
还有一点是对疾病的态度。美国儿科比较推崇顺势而为,就宝宝生病这件事情,他们一般会认为这是一个免疫力提高的必经之路,但咱们国家的很多家长给宝宝用药会相对较多。
最后,我想跟妈妈们分享的一点是,一定要注意宝宝的体重管理,千万不要去追求宝宝看起来胖胖的、壮壮的,就觉得是健康的。美国儿科也会关注宝宝的健康曲线,但是更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好不好,如果精神状态很好,那么宝宝看起来瘦一点也不代表不健康。
育儿路上“升级打怪”:我是如何练就技能的
如何将专家说的、书本上说的知识有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由于小D的特殊情况,我比起普通妈妈,可能需要面临更多的育儿难题,所以我不断地去学习育儿知识,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妈妈问我: “为什么你不是专家,但是讲出来的东西比专家讲得还易懂?”其实将专家、书本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靠的是“行动+育儿笔记”。
我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比如很多妈妈看到育儿文章,觉得不错就收藏了,但其实根本想不起来去用它,而我会去真正地实践和验证,再根据实践的结果进行修正,所以这些知识就会从“无用”变为“有用”。
此外,我还会做育儿笔记。比如我看完一篇文章,我会合起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里面新的知识是什么,跟我以前学到的知识是相关的还是颠覆的,我能在小D身上运用的是什么……最后一点最为关键,因为我写完之后,第二天我真的会将它运用在女儿身上,验证结果,然后再总结分析。经过这个过程,你还担心这些知识你学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