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仲阳
近日笔者去某深度贫困地区调研采访真切地感受到,深贫地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同时,一些具体政策措施要量身打造,或者因地制宜进行改良,才能更好发挥减贫作用。
采访发现,实现住房安全是深贫地区如期脱贫最大的挑战。很多贫困村位于深山、远山,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覆盖。为此,地方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
在实际工作中,问题随之而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的贫困户难以适应新房新环境,项目推进速度不及预期,贫困户“搬了不住”“占新房、住旧房”现象比较普遍。实施危房改造,地方财政无力配套,贫困户又掏不出钱,因而进展缓慢。
对于这些问题,当地也采取了一些实质性举措,但整体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当地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提供更多的“饭碗”非一日之功。提高危房改造户的补助水平,地方上也办法不多。
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搬迁群众需要搬新房拆旧房,退出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复绿后,土地指标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減挂钩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并作为安置区住房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来源,相关收益统筹用于支持省级投融资主体偿还信贷资金。但实际上很多贫困户新房旧房两头占,“建新拆旧”举步维艰。
深贫地区为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而遇到的现实难题,某种程度上讲,是脱贫攻坚政策设计在深贫地区“水土不服”造成的。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有关部门制定了较为周全的政策措施,但深贫地区确实情况特殊,“通用模板”的政策设计难免会遇到新问题、新挑战。
出现类似的问题并不奇怪,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解决。精准扶贫方略的核心要义在于因地制宜、因贫施策。深贫地区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其特殊性决定了当地精准脱贫要拿出更多针对性强的政策,政策设计须有更接地气的“实操手册”。
当然,深贫地区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不足问题,可以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攻坚,也可以通过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方式,动员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这样,一来能降低项目投入,二来可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